哲学第一课丨臧峰宇院长为2023级新生讲授院史学科史导读课
9月1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第一课在陕公大讲堂开讲,院长、党委副书记臧峰宇教授以“走进人大哲学的思想年轮”为题为2023级新生讲授院史学科史导读课。
-
哲学院召开2023年教职工大会 传达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精神、部署学院新学期工作
9月25日上午,哲学院教职工大会在立德楼403教室召开,会上传达学校新学期工作部署会精神、进行学院新学期工作部署、学院师德警示教育工作、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工作。
09-28
-
会议回顾 | 哲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顺利召开
09-28
-
哲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 学习学校党委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和 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精神
9月20日,哲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学习学校党委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的题为《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的文章和学校2023—2024 学年度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精神,哲学院党委书记张鹏举主持学习会,哲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参加学习。
09-23
曹 峰 | 他生与自生:中西生成论的重要差异
“生”是一个世界性的哲学话题,中国哲学几乎可以说就是一种围绕“生”而展开的哲学智慧。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古希腊哲学致力于探讨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并将终极本原归结为一种或者多种元素,这种思维容易体现为“一”和“多”的关系,容易走向对于创生者、第一因的追寻。受到西学中对于“第一推动者”强烈关注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中国学者们更为注意寻找中国哲学关于终极本原的描述,在生成模式上,更为关注“他生”类型。但在儒道两家这里,即便存在着“他生”类型,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万物的“自生”,即通过道(或者天地)的功德,使万物充满活力,让万物自己能够创造自己,从而建立起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机勃勃的世界。因此,古代中国更为重视的是“自生”类型,作为中国文化主要代表的儒道两家,虽然内容有别,但都有强烈的“自生”意识,最终目标都是要让万物自作主宰、自为动力,亲身参与到“生”的过程中去,从而焕发出持续的、勃勃的生机。如果我们使用西学的框架来比照中国哲学,那么“自生”就很容易被遮蔽,而这恰恰是中国哲学中最值得继承的部分。
臧峰宇丨“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
陈先达丨哲学与答案
据说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只有问题,尤其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学是永远的提问;有答案的是科学,无答案的是哲学。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如果此说成立,哲学就无是非对错,可以信口胡言。这样的哲学还有什么意义?
郭湛|试析中国式现代化之“式”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时代青音】陈先达、臧峰宇对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推进文化的实践转化
为创新做好网上理论传播工作,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光明网推出理论学者助力计划,开设“时代青音”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