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原 | 墨学与中国文化
日期:2025-07-02墨学与中国文化*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海量数据资料,实证墨学是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传承弘扬,创新转型。墨子务实辩证的科学文化观,是墨学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的机制原理、内生动力与发展张力。墨学对中国文化的赓续变通,典型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统一性、多元性与包容性。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借鉴墨子务实辩证的科学文化观,建构现代中国新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出创新性、开拓性与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联系接轨,融通互鉴,必将极大增强中国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影响震撼力。
【作者简介】孙中原(1938-),1956-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本科。1057-1961年,就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研究生班,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奉调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师从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逻辑史与中国古代文献。199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监事会监事,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逻辑、哲学与传统文化。著作80余种,论文400余篇。作为首席专家,完成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墨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与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专项《<墨经>绝学的E考据和元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2024年12月12日,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通俗读物《中国逻辑趣谈》项目立项,批准号24VTS028。2024年12月17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墨学百科全书》立项,批准号24FZXA005。
【关键词】墨学;中国文化;务实辩证;科学文化观
引言
墨家政治哲学的范畴“兼王之道”,主张兼收并蓄,述作并举,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墨学与诸子百家之学,对立统一,交融互渗。墨儒交融重修身,墨道交融务辩证,墨法交融务变通。墨学论证引古语,巧妙诠释出新意。墨学传承古文化,现代文化好借鉴。
一、“兼王之道”倡兼容
“兼王之道”,是墨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主张兼收并蓄,兼顾整体。墨家政治哲学在新时代的改造转型,革故鼎新,作为跨世纪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必要因素与组成部分,是振兴中华、民族复兴旷世伟业的锐利思想武器与强大精神动力。《亲士》元典,精确定义“兼王之道”说: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已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狭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峣埆者其地不育,王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①]
即长江黄河,不厌恶小川小谷注满自己,所以能汇成巨流。圣人遇事不推辞,不违背万物常理,所以能成天下大器。滔滔长江黄河水,不是来自一个源泉。价值千金裘皮衣,不是来自一只狐狸腋下的一小块白皮。哪有合乎道理的意见不听取,而只听取与自己相同的意见呢?这不是圣王“兼容并蓄”的道理。天地不经常光明,大水不永远清澈,大火不永续燃烧,圣王道德,不自居最高,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长上。笔直如箭杆,平如磨刀石,不能兼覆万物;狭小溪水速干涸,浅近水流速穷竭;坚硬土地无生机,五谷杂粮不生育;圣王德泽不出宫,不能流国广传扬。
墨子概括“兼王之道”“圣王之道”“圣王之法”等中国政治哲学的范畴。《亲士》定义“兼王之道”范畴的意涵,运用逻辑语言艺术,极富特色,堪称范例,屡用排比,句式相类,比喻类推,形象生动。
列举江河、圣人、江河之水、千镒之裘、天地、大水、大火、王德、其直如矢、其平如砥、溪狭者、逝浅者、峣埆者、王者淳泽等十四个典型事例,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案例到规律,概括“兼王之道”范畴的义蕴,整然有序,脍炙人口,蔚为典故,传之久远。所用论证方式,是典型分析式的科学归纳推理,论据充分,说理透彻。
《孟子·梁惠王下》说:“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即创立功业,垂范统绪,目的是为基业可承继。“创业”:开创基业,创立功业。“垂统”:垂范统绪。“垂”:垂范,流传,传承。“统”:统绪,系统,传统,脉络,线索。朱熹《集注》说:“创,造。统,绪也。”“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②]当今全球跨世纪,弘扬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广收博采人类数千年积淀的积极文明成果,是屹立世界强国学术之林的通衢大道。
墨子务实辩证的科学文化观,是诸子百家文化观的全面继承。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学的重镇,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诸子百家学术的相互关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与多元性,多样统一,互补互渗,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广收博取,兼容并蓄。
“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庄子·天下》评论诸子百家说:“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即诸子百家,各种技艺,各有长处,随时而用。“优势互补,强化整体。”《荀子·天论》评论诸子百家说:“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即万事万物,都是宇宙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全面性的大道,本体常住,局部尽变,个别不足以穷举整体。
“一致百虑,同归殊途。”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评论诸子百家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
《易·系辞传》说:天下追求一致,谋虑多种多样。目的相同,途径不一。诸子百家,主要派别,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与道家等,目的宗旨,都为治国,而所遵从的学说,径路不一。
“舍短取长,通达万方。”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论列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九流十家”,评论诸子百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诸子言论不一,譬如水火,互相消灭,互相生长;性质相反,互相生成。舍弃短处,取其所长,通达治国方略。庄子、荀子、司马谈、司马迁、班固等思想大家、史学巨擘的精辟论述,概括为总体结论:“诸子百家,多样统一。相灭相生,相反相成。兼容并蓄,广收博取。殊途同归,一致百虑。”
在墨家的哲学语境里,“兼”与“体”是相对的成套范畴。“兼”指“整体”,“体”指“部分”。《经上》第2条定义说:“体,分于兼也。”即“部分”从“整体”分出。《经说上》举例解释说:“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如数学集合“2”,包含元素“1”;“直线”(线段)是无数“点”的集合,其中某一“点”(或部分“点”),是“直线”(线段)的元素(或子集合)。
“兼与体”,即整体与部分,是标志世界万物“统一性与可分性”的范畴。“兼”即整体,标志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体”即部分,标志世界万物的“可分性”。整体,是构成事物各部分(元素,子集合)的统一、综合。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元素(或子集合)。
“兼与体”,即整体与部分的哲学范畴,是《墨经》所说的“达名”(最高类概念,普遍概念,范畴),具有最高的普遍性、概括性与适用性,应用于世界存在与思维认知的全部领域,具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与伦理价值观的深湛意蕴。
开动脑筋思维,张开嘴巴说话,对思维表达的任何对象,都可用“整体与部分”的范畴概括。“兼与体”即整体与部分的范畴,是思维认知“分析与综合”逻辑方法、逻辑操作的本体论基础,逻辑推论“类属包含与排斥关系”的存在论依据。整体与部分的范畴,是所有人须臾不可离异的“思维表达工具与手段”。
二、既述且作善益多
墨子提倡“既述且作”“述作并举”,多次批评儒家“述而不作”的片面错谬论题。《耕柱》记载墨子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转述往古,称述传统),今之善者则作之(锐意创作,开拓创新),欲善之益多也。”墨子主张,往古来今,兼容并蓄,多多益善,积极增益,增进认知,追求真理。
“述”,即转述,转引,传述,传承。“作”,即创作,创造,创新。“述作”,即叙述与创作对立的两面。从形式逻辑说,“述作并举”“既述且作”“又述又作”的命题形式,是“述”(P)与“作”(Q)两项真值的合取联言,公式为“P并且Q”“又P又Q”。
从辩证逻辑说,体现“述”“作”两面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辩证机理。墨子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涌现的逻辑大师,创始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的墨家逻辑(墨辩)。墨子畅言述作并举、既述且作、又述又作,是“欲善之益多也”(多多益善),体现墨子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自信。《非儒下》说:
(儒者)又曰:“君子循(述)而不作。”应之曰:“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鞄函车匠皆君子也,而羿、杼、奚仲、巧垂,皆小人邪?且其所循(述),人必或作之,然其所循,皆小人道也?”
儒者说:“君子只转述前人,不自己创作。”墨者回应:“古时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船。若按儒者观点,现在皮匠车匠都是君子,而羿、杼、奚仲、巧垂,岂不都成了小人了吗?况且现在皮匠车匠所遵循的,最初必定有人创作出来。按儒者观点,这些最初创作的羿、杼、奚仲、巧垂等人,因为只自己创作,不转述前人,就都成了小人,那么后人所遵循的,岂不都成了小人道吗?
儒者宣扬“君子循而不作”,意同孔子所说“君子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记载:“子(孔子)曰:‘述而不作。’”“循”:因循,依循,转述,照转,照传,照搬。《广雅·释言》:“循,述也。”从春秋末孔子,到战国初公孟子,史籍证实,儒者屡次宣扬“述而不作”(循而不作,只转述前人,不自己创作)。《耕柱》说:
公孟子曰:“君子不作,述而已。”子墨子曰:“不然。人之其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今也善者不作。其次不君子者,古之善者不述,已有善者作之,欲善之自己出也。今述而不作,是无所异于不好述而作矣。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儒者公孟子说:“君子不创作,只是转述而已。”墨子说:“不是这样。人中最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今天善的不创作。第二等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自己有善就创作,希望善出于自己。现在只转述,而不创作,与对古代善的不转述,对自己有善就创作的人,一样片面错谬。我主张古代善的就转述,当今善的就创作,希望善更多(多多益善)。”墨者多次巧妙运用逻辑归谬反驳法,严厉批判儒者“述而不作”的片面错谬论题。
墨子论述,贯穿深刻精到的务实辩证哲理,全面正确处理“述作”(转述创作,传承创新)的对立统一关系。《礼记·乐记》《风俗通义·羽》《史记·乐书》《汉书·礼乐志》《艺文类聚·论乐》《太平御览·叙圣》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抱朴子·喻蔽》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贤,徒见述作之品。”
三、诸子百家广博取
墨学与诸子百家之学,兼容并蓄,广收博取;对立统一,多元一体;相灭相生,相反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对待诸子百家,采取科学务实态度,把墨学与诸子百家之学,熔铸为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整体,构成超越性、开拓性、新颖性的科学认知系统。
1.墨儒交融重修身。典型事例是“修身”。《非儒下》说:
“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以所闻孔丘之行,则本与此相反谬也。”
篇题《修身》,意在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德行,是中国传统道德修养论的惯用术语。修身关键,是反躬自问,反省自身,按照完美的道德规范,自我警戒,改过迁善,身体力行,追求道德的良善完美。
《修身》论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把修身看作道德完善的根本,是成就完美人生的途径手段。墨子要求弟子,把修身作为终身教育的内容,学以致用,严格遵行,不能明知故犯,阳奉阴违。
《论语·宪问》载孔子首次提出“修己”概念说:“修己以敬。”修养自己来敬业,工作严肃又认真。“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使人安乐。“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安乐。孔子提出“修己”概念,包含“安人”,“安百姓”的人本民本因素,为墨子提出“修身”概念,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前提。
《非儒》明确提出“修身”概念说,能够统一道术学业,实行仁义的人,大可以治理人民,小可以担任官职,远可以普遍施恩于百姓,近则可以修身。不合仁义,不合道理的事,坚决不做。做事,就一定要对天下有利。如果对天下不利,就坚决停止。墨子把修身看作培育道德品质的基点。
《孟子·尽心上》传承《墨子》“修身”概念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无论人的寿命长短,都一心一意,修养自身,等待发挥才能的机遇,这是安身立命的不二法门。《孟子·尽心下》说:“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把“修身”看作“平天下”的手段。
战国末儒家大师荀子著作,与《墨子》一样,把《修身》作为全书排序的第二篇。《荀子·修身》说:“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把修身自强,看作成就圣贤的必经之路。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说:“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修身看作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起点。
儒者“修齐治平”的省称,变为成语,千古传扬。墨子的修身论,与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的学说,实质一样。儒墨思想,相互吸取,逐渐完善,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主流精神。
墨儒两派领袖,提炼修身的名言佳句,经过改造转型,可作为今日“以德治国”,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启示借鉴。《孟子》说“修身”2次。《尽心上》记载:“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墨子受业儒学,师孔学儒,推陈出新,构建新颖独特的墨学体系。《鲁问》记载,墨子外出游说,周游列国,随从学生魏越问:“先生您见到四方君主,将对他们说什么?”墨子说: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论题“尚贤”,主张任用贤能。“尚同”,提倡贤人政治推广全国,和平一统。“节用”,倡导节约开支。“节葬”,要求丧事从简。“非乐”,反对统治者兴办特大型乐舞,聚敛百姓。“非命”,提倡强力从事,不信儒家“命定论”。“天志明鬼”,假借天意鬼神,推行学说。“兼爱”,倡导普遍相爱,平等互助。“非攻”,反对大国攻伐小国。“尚贤”“非攻”十论题,概括墨子政治伦理基本观点,对学生逐一系统讲授。
《墨子》对每一论题,都有对应论文,是墨子各派后学,对墨子专题演讲词的不同记录的纂辑整理。《墨子》专题论文,与孔子观点,针锋相对,荟萃墨子独树一帜的理论创新。墨子认为,自己观点,卓然独立,自成体系,实际应用,结合具体情况,强调不同重点,解决当务之急。
墨子并不全盘否定孔子,认为孔子学说有“当而不可易者”的真理成分,正确而不能改变。《公孟》记载,墨子与儒者程繁辩论,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自己论证根据,程子质问:“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
您非难儒学,为何称引孔子?墨子回答:“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鸟鱼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孔子的话语中,有是真理、而不能驳倒的成分。鸟遇热飞高空,鱼遇旱潜水底,这种规律,大禹、商汤不能改。墨子超越派别偏见,具有服从真理的科学态度。墨子锐意创新,但不否定传统的正确成分。
《鲁问》说:“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墨子自述从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职责业务,也是孔子专长的儒者业务。孔墨学说,有相同的基础依据,强调方面、呈现结果不同。儒墨同根同源,枝脉流向不同。从同一起点出发,分道扬镳,走不同发展路径。
2.墨道交融务辩证。典型事例,见《经下》182条说:“取下以求上也,说在泽。”《经说下》说:“取。高下以善不善为度,不若山泽,处下善于处上,下所谓上也。”即老子哲学说:“用采取居下位的手段,来求取居上位的目的。”论证的理由在于以水泽比方。在社会生活中上下以善、不善为标准来度量,不像山泽以空间高低为标准来度量。说“处下位善于处上位”,是把某种意义上的下说成上。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泽”:水泽。《老子》说:“上善若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上德若谷。”“高下”:即上下。“度”:衡量的标准。
又见“太盛难守”:物极必反的原理。《亲士》说:
“今有五锥,此其铦(锋利),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锋利),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太盛难守:太过兴盛难久守。这是老子物极必反的辩证哲理与“正言若反”的表达方式。《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尖利锋芒,难保久长)。“物壮则老。”“多藏必厚亡。”“坚强者死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庄子•天下》说,老子“以柔弱谦下为表”,“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元吴海《闻过斋集•读墨》:“锥刀井木之喻其所长,大盛难守,则老氏之意。”墨道学理,渗透互通,多元交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墨法交融务变通。典型事例,见《辞过》说:“府库实满,足以待不然。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可以实现在世界上称王称霸的事业。“霸”:春秋战国时诸侯的盟主,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王”:帝王。
篇中说“兵革不顿,士民不劳,足以征不服。故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矣”,与《墨子》其他篇章记载的墨子思想不合。墨子不反对王业。他的理想,是恢复尧舜禹汤文武的王道政治,圣王之业,与儒家领袖孔孟荀的思想一致。《亲士》提倡兼收博取的“兼王之道”。
墨子一贯反对春秋诸霸“大国攻小国”的霸道行径。《非攻下》载墨子指名批判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节葬下》载墨子指名批判说:“是故昔者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征,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
《辞过》阐发墨子勤俭节约的“人给家足之道”(司马迁语)时,突然冒出战国其他诸子常说,而墨子不说的“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证明《辞过》写作时间较晚,是战国末中国渐趋统一时,大国称霸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普遍现实,诸子政论,必然论及。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与时俱进,务求创新,是墨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世界万物永恒不变的普遍规律。毛泽东《矛盾论》说:“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的规律。”“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③]
用E考据(电子数字化考据)可知:“霸王之业”,先秦两汉著作提及23次,其中儒家2次,墨家1次,法家2次,杂家4次,史书14次,汉后著作9次,是本篇作者称扬“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的历史现实背景与广义语境。战国中后期,前4至前3世纪,墨者流派,助力秦国,富国强兵,一统天下,践履“霸王之业,可行于天下”的崭新理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客观规律。
四、妙引古语巧应用
1.巧妙发挥引《诗经》。《尚贤中》记载墨子说:
“《诗》曰:‘告女忧恤,诲女予爵,孰能执热,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将休其手焉。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
《诗经》说:“告诉你忧人之忧,教诲你安排贤人的爵位,谁能手拿火热之物,而不用冷水浇洗手?”这是说古代国君诸侯,不可不亲善继承人与辅佐大臣,譬如手拿热物,要用冷水洗濯,使手得以休息。古时圣王必须获得贤人而使用。墨子引用发挥《诗经》语句,论证墨学“尚贤”的命题原理,譬喻贴切,类比精到,说理生动形象,议论脍炙人口。
《尚同中》记载墨子引“《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则此尚同之功也。”《诗经》说:“我骑的马,白毛黑鬃。六条缰绳,柔美光滑。快快奔跑,到处访查。”
又说:“我骑的马,毛色青黑。六条缰绳,丝样光滑。快快奔跑,到处谋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尚同的功效。墨子引用《诗经》文学语料,美学歌辞,论证墨学“尚同”的政治哲学原理,意境宏阔,抽象哲理与具体形象恰当结合,说理透辟,深度感人。
2.巧妙应用引《书经》。《尚贤中》记载墨子引证《书经·汤誓》说:“‘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则此言圣之不失以尚贤使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贤使能为政。”“天下皆得其利。”
求得大圣人,与他合力同心,治理天下。这都是说,圣人尚贤使能,治国理政,天下得利。引用“圣王之道”“先王书传”说:“求圣君哲人,以裨辅而身。”求得圣明的君主和明哲的人,以弥补辅助你自身。
3.先王古语证《尚同》。《尚同中》引“先王之言”说:
“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
先王有话说:“能够使他人的耳目,帮助自已视听。使他人的口舌,帮助自己言谈。使他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手足,帮助自己动作。帮助视听的人多,见闻远。帮助言谈的人多,德音传播广。帮助思考的人多,谋划考量速得。帮助动作的人多,做事速成。
《尚同下》引“古者有语”说:“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夫唯能信身而从事,故利若此。”古时有这样的话:“一只眼睛看,不如两只眼睛看。一只耳朵听,不如两只耳朵听。一只手操作,不如两只手强。相信民众,而后从事,才会有利。这是中国文化蕴涵“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的智慧渊源,墨子引用古语,作为论证墨学论题的坚实论据支撑。
五、中国文化善传承
1.赓续文脉根与魂。墨学渊源于尧舜、夏禹与商周,赓续数千年中国文化的根本与灵魂。幼学周礼。鲁国开国君主为周公旦之子伯禽,一向重周礼。《左传·昭公二年》:“周礼尽在鲁矣!”《吕氏春秋·当染》载,周王派礼官史角,去鲁国传授周朝礼仪制度,鲁君把史角留在鲁国。史角后代,就在鲁国继续传播周礼的事业。墨子十五岁(周贞定王十五年,前454)左右,跟随周平王史官史角的后代,学习周礼。
2.壮习儒业孔子术。《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主术训》:“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六艺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初级的六艺,指礼、乐、射(射箭,军事科目)、驭(驾车,军事科目)、书(书法文字)、数(数学计算)。
比较高深的六艺,指礼、乐、书(《书经》)、诗(《诗经》)、易(《易经》)、《春秋》(历史书)。墨子平日讲学言谈,常引《诗经》《书经》与周、燕、宋、齐等国《春秋》。墨子称遍读百国《春秋》。[④]墨子娴熟引用发挥中国文化元典,实证墨学禀赋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
3.师法周公苦读书。《贵义》载,墨子从鲁国出发,到卫国游说,车中“载书甚多”,门生弦唐子看见,奇怪地问道:“老师,您车上装这么多书干什么?”墨子说:“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指读书)?”
过去周公旦早上要读一百篇书,晚上见七十个读书人,与他们座谈,所以知道的多,能辅佐天子,成绩卓著,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没有磨灭。我上边没有君主治国的事务,下边没有农民种地的急难,怎能荒废读书?”墨子学习周公,把读书看作本分,视为职业需要。
4.推崇先王尧舜道。《贵义》说:“奉承先王之道。”“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耕柱》说:“以先王之道教。”《鲁问》说:“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祖述尧舜。《尚贤上》说:“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韩非子·显学》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墨者亦尚尧舜道。”
5.效法夏禹倡兼爱。《庄子·天下》说:
“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淮南子•要略》说:“(墨子)背周道而行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以夏禹为学说渊源。《兼爱下》:“禹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墨子效法禹之道,称颂夏禹为大圣,以夏禹为榜样,推行夏政,立公灭私,舍身为民,论证兼爱。
6.取法商周演墨理。墨子以商汤、周文王为榜样,建构墨学体系,演绎墨学义理。《兼爱下》说:“文王之兼爱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无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虽子墨子之所谓兼者,于文王取法。”《明鬼下》说:“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足以为法。”
墨子推崇尧舜禹汤文武13次,推崇禹汤文武4次,推崇周文王20次。《尚贤下》说:“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尚贤者也,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同。”《节葬下》说:“吾上祖述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上稽之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天志中》说:“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天志下》说:“三代之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兼爱天下。”《法仪》说:“昔之圣王禹汤文武,兼爱天下之百姓。”《非命下》说:“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
结语
墨学与儒学,并称显学,并驾齐驱,相反相成,是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根基与灵魂,传承弘扬,创新转型,是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紧急要务。墨子务实辩证的科学文化观,是国学传承与中国文化创新的机制原理、内生动力与发展张力。墨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弘扬,新质提升,典型体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多元性、综合性、包容性与兼容性。
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踏实借鉴墨子务实辩证的科学文化观,建构现代中国新型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话语体系,推出创新性、开拓性与突破性的研究新见,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联系接轨,融通互鉴,能够极大增强墨学与中国文化的生命活力与影响震撼力。
参考文献
1.[英]德龙Donald Sturgeon: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 Text Project,http//ctext.org/zh)电子图书馆。
2.孙中原《墨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孙中原《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中国墨学百科全书》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4FZXA005。
[①]本文引《墨子》,只标篇名。《墨子》原文与校勘训诂,见孙中原《墨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0-396页。下文同,不一一标注。
[②]参见[英]德龙Donald Sturgeon: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 Text Project,http//ctext.org/zh)电子图书馆。下文同,不一一标注。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297-299页。
[④]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唐魏征《隋书·李德林传》引《墨子》佚文:“吾见百国春秋。”孙诒让《墨子间诂》,收入《墨子大全》第1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682页。
转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