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培养
首页 > 招生培养 > 本科生 > 本科生招生
中国人民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与人才培养:强基哲学
日期:2025-04-18

一、专业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是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10个二级学科,建设哲学、政治学、经济学(PPE)专业、文明学交叉学科和“应用伦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拥有中国人民大学2个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哲学与认知科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和1个创新高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

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哲学院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和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被称作“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哲学院于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人大哲学学科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近年来人大哲学学科积极探索“强基博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哲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宗教学专业、PPE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为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在职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50人,占教师总数的62.5%;副教授23人,占教师总数的28.75%;讲师7人,占教师总数的8.75%;拥有博士学位者80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全职外籍教师3人。现任教师中有24人在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30%。哲学院多位教师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中央联系专家3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1人、主要成员6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形成了以知名教授为主导、以高级职称教师为主体、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老中青相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二、专业培养

(一)兴趣导向,通专结合,本研衔接长周期培养模式。设置“跨哲学专业+跨人文社科专业”系列课程,融合文史哲和多学科知识。按照学校强基计划总体培养目标,实行本研衔接培养,低年级强化哲学兴趣引导和专业基础,高年级打通研究生课程学习,因材施教,实施全过程学术训练。第三学年经考核获得转段资格并通过研究生接收考核获得接收候选人资格的学生,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本研衔接培养阶段,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转段要求,遵循培养方案,推荐免试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士生、直博生,主要在哲学、应用伦理、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国学、古典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等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深造,部分学生也可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国家安全学等关键领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转段阶段具体招生专业和名额以转段当年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二)全员全程导师制,小班化创新型教学,推行研究性学习模式。强基培养单独编班,实行全员全程导师制,核心课采用小班教学,拔尖师资配对指导。依托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常态化机制。依托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举办全国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打造哲学本科生学术交流平台。

(三)汇聚优质资源,依托国际化培养平台,专项奖学金支撑。哲学院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对强基学生开放,聘请国际一流师资开设系列讲座、全英文系列课程,资助学生赴海外名校进行短期访学。设立各类专项奖学金,包括学生学习奖学金、学生科研创新奖学金、学生海外研习奖学金等。

(四)完备的课程体系,扎实的哲学训练,实现个性化成长发展。哲学专业强基计划培养课程包括三大类:(1)公共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核心课等;(2)专业教育,包括哲学专业基础课程、学术写作训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3)个性化选修,包括经典文献课、学术前沿课、国际小学期全英文课程、跨专业课程等。这些课程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包含哲学史、经典原著、前沿研究的系统训练,鼓励学科的拓展与交叉。

(五)因材施教,实行动态进出机制,激励成长。落实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理念和强基计划目标要求,实施科学考核与动态进出机制,激励学生成长。强基计划培养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转专业,达不到考核标准的,应退出强基计划;退出后的学生按照原强基计划本科阶段培养方案完成本科阶段学习。根据动态考核和退出情况,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可选拔适量学生进入强基计划。

(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依托校内外红色资源,深化理论武装、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五育并举”的育人导向,为学生提供综合类、德育类、智育类、体育类、美育类、劳育类、服务类等七类荣誉奖励项目矩阵。依托具有鲜明青年底色和人大特色的“先锋”社会实践体系,引领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三、培养目标

哲学就是爱智慧。人大哲学强基计划适应全球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深层需求,培养学生中西兼修,既研习经典、强基固本,又瞄准学科前沿、不断创新,成为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学识和卓越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成为潜心学术、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关注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未来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