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培养
首页 > 招生培养 > 本科生 > 本科生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科课程体系
日期:2009-11-06


    中国人民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明确提出了“国民表率、社会栋梁”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有指导”,注重开展通识教育,加强研究型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注重提升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哲学院及其前身哲学系宗教学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本科教学方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哲学素养较高,基础扎实,视野宽阔,社会评价好;教师在教学科研上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就拿近几年来说,张志伟教授主持的“西方哲学智慧”获得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哲学教学团队获得2008年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获2008年国家级精品教材。

目前,哲学院在校本科生 255 人,硕士生134 人,博士生195 人;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设有三个本科专业,分别是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伦理学专业。哲学院本科招生时统一以哲学专业名称招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主要开设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不进行专业分流,但开设分流专业基础课程,以便学生对分流专业有具体了解。第二学年下学期(第4学期),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愿选择分流专业。其中,哲学为常设专业,宗教学和伦理学隔年轮换。这样就形成了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三个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
 
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之后,为积极推进教育部启动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2007年人民大学吹响了以“加强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号角。在这样的背景下,哲学院在广泛地征求全院师生意见、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本科的教学方案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一次在2007年,一次在2009年。2009年的教学方案改革是2007年教学方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两次课程体系改革都是围绕着“通识教育”而展开,目的是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各个环节,培育更加全面、更加自主、更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什么是通识教育?大家的理解不尽一致。我们认为,就其内涵来说,通识教育就是非职业性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哲学院前院长冯俊教授把它概括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共同的一些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养成,一种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识教育改革是对以往计划经济下教育思路的拨乱反正,是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必然引起教育观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变革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哲学院 2007年的课程体系的变革就是围绕通识教育的改革而展开的。
 
2007年哲学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大块:一是全校共同课。它包括基本素质课、学科通识课和任选通识课。基本素质课主要是思政类、大学汉语、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学科通识课由自然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三类基础性课程组成,学生每类都必须选修;任选通识课由学生自由选择。二是部类共同课。它是由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国学院等人文艺术学科部类共同开设的课程,作为跨学科的学科部类平台的共同课。哲学院学生必修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文艺理论史、国学通论等课程。三是学科专业课。它是哲学院的主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是哲学院二级学科的基本课程,主要是原理类的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科技哲学等专业;专业必修课依然是这八个专业的课程,但内容有所提高,是这八个二级学科的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课程较广,涉及各个专业,各个门类,学生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选择。四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环节。人大哲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研环节,除了写作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外,还要写一篇 3000-5000字的原典读书笔记。哲学院还特别组织知名教授开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多读原著,多读经典,和大师直接对话。宗教学和伦理学在全校共同课、部类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以及科研实践环节与哲学专业保持一致,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宗教学教研室和伦理学教研室自主决定。这样的课程结构相对于2006年,加重了通识课和原典课在课程安排上的地位。
 
在分析总结 2007年、2008年方案的执行效果以后,哲学院对2009年的方案进行了修订,比较重大的变化是:把通识课和部类共同课合并形成全校指导选修课,它包括八个类别,即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理工类课程、暑期学校课程。学科基础课则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哲学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干地位,由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组成,原学科基础课的剩余部分降为专业必修课,原专业必修课降为专业选修课。总学分由2007年的169学分,降为2008年的164学分,2009年再降至161学分,专业选修课由原来的20学分增加到22学分。
 
哲学院 2009年新方案的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必修和选修的比例比较适中,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大,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肯定。新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加强和改进了通识教育,形成通识教育的共识
 
从长远的利益考虑,通识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从眼前的利益考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开始由职业、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融通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拓展国际视野,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哲学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全校指导选修课进行安排,降低通识教育大讲堂及人文艺术类的这些哲学院自身就有的类似课程的学分,增加法政类、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类、暑期学校的课程选修的学分和选课自由度,同时保持原典选读类课程学分不变。这样的一增一降一保,鲜明地表明了哲学院的课程安排指导思想,那就是重复的公共课不修,让学生有更多的通识课选课权利,重视原著类课程。再配合哲学院特有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本科生就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选择合适的课。需要强调的是,通识课程不是课程的简单罗列,它应是一个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经过几次大讨论,已被哲学院广大教师接受。
 
二、不断完善专业教育,构建比例和谐的课程体系
 
哲学院在加强和改进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总学分有一定的限制,增加通识教育的学分,必然降低专业课的学分,怎样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保证专业教育的质量,这就是课程安排的艺术。哲学院的处理办法是牢固主干核心课程不动摇,不放松其他门类哲学的学习。这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是哲学的核心课程,哲学院的学生必须牢固掌握,不学好这几门课就不是合格的哲学专业学生。因此,这几门课程学分比较高:马克思主义哲学 12学分、中国哲学8学分、西方哲学8学分,由学院有经验的教授、副教授上课,课程安排在二至四学期,在这期间一般不安排其他专业课程。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也是哲学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应该掌握,它们的学分分别是3学分,大多安排在四至六学期。此外,哲学院还为本科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这些课与哲学专业有关,有的是配套课,有的是提高课,有的是特色课,大多是哲学院教师的专长。它们的学分是2学分,被安排在五至七学期。这样就形成了由精干的核心课程、精选的专业课程、精彩的选修课程组成的有梯度、有先后的课程体系。
 
    2009年方案刚开始执行,新的课程体系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但建立通识教育体系,降低总学分,保证核心课并把核心课程做成精品,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是以后哲学院课程改革的目标。
 
 
附开设的全部本科课程:
 
 
哲学专业
一、全校共同课 45学分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中国近代史纲要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大学汉语 
5.大学英语
6.微积分D
7.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D
8.计算机应用基础
9.计算机应用类
10.心理健康
11.体育
12.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13.国防教育
二、全校指导选修课 28 学分
1 .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
2 .原典选读类课程
3 .人文艺术类课程
4 .法政类课程
5 .管理类课程
6 .经济类课程
7 .理工类课程
8 .暑期学校课程
三、全校任意选修课 6学分
四、学科基础课 28 学分
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4.西方哲学史(上)
西方哲学史(下)
5.中国哲学史(上)
中国哲学史(下)
五、专业必修课 22学分
 
 
 
 
 
 
 
 
1.伦理学原理
2.数理逻辑
3.美学原理
4.科学技术哲学
5.宗教学概论
6.管理哲学
 
7.哲学素质培养
8.中国哲学原著选读
六、专业选修课 22学分
1.科学、技术与社会
2.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3.伦理学专题
4.西方哲学问题
5.宗教哲学
6.哲学前沿
7.哲学导论
8.当代哲学热点问题
9.儒学源流
10.《周易》入门
11.老庄哲学
12.古希腊哲学选读
13.德国哲学选读
14.分析哲学选读
15.伦理学前沿问题
16.中国伦理思想史
17.西方伦理思想史
18.逻辑哲学
19.中国美学史
20.西方美学史
21.现代西方美学
22.大众文化研究导论
23.自然哲学
24.世界科学技术史
25.宗教与科学
26.佛教概论
27.宗教社会学
28.西方管理哲学
29.东方管理哲学
30.中国管理哲学
31.管理心理与行为
32.经济哲学
33.基督教概论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35.政治哲学
36.心灵哲学
37.逻辑史
38.现象学诠释学选读
七、科学研究与实践教学 16学分
1、原典读书笔记
2、学年论文
3、毕业论文
4、社会调查与研究
5、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
6、专业实习
宗教学专业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专业必修课 20 学分
1 .宗教哲学
2 .伊斯兰教历史与思想
3 .道教历史与思想
4 .宗教社会学
5.佛教历史与思想
6.基督宗教历史与思想
7.宗教人类学
六、专业选修课 28 学分
1 .哲学前沿
2 .宗教文化专题
3 .佛教名著选读
4 .基督宗教名著选读
5 .道教名著选读
6 .伊斯兰教名著选读
7 .佛教哲学
8 .宗教与科学
9 .宗教伦理学
10 .德国哲学选读
11 .分析哲学选读
12 .中国伦理思想史
13 .西方伦理思想史
14 .佛教经典选读
15 .道教经典选读
16 .道教哲学
17 .基督教哲学
18 .政教关系研究
19 .民间宗教概论
20 .宗教心理学
21 .宗教艺术
22 .当代宗教
23 .新兴宗教概论
24 .神话学
25 .比较宗教学
26 .西方管理哲学
27.政治哲学
七、略
伦理学专业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专业必修课23学分
1 .伦理学专题
2 .中国伦理思想史
3 .西方伦理思想史
4 .应用伦理学专题
5 .中国伦理学名著选读
6 .现代西方伦理思想
7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
8 .近现代中国伦理思想
9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
10 .伦理学方法
六、专业选修课 32 学分
1 .哲学前沿
2 .伦理学前沿问题
3 .元伦理学专题
4 .道德心理学
5 .伦理社会学
6 .政治哲学
7 .社会哲学
8 .历史哲学
10 .人道主义思想研究
11 .人生哲学
12 .现代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读
13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14 .文明礼仪
15 .中外伦理文化比较
16 .法伦理学
17 .价值哲学
18 .老庄哲学
19 .德国哲学选读
20 .分析哲学选读
21 .中国美学史
22 .西方美学史
23 .自然哲学
24 .科学、技术与社会
25 .经济伦理学
26 .生命伦理学
27 .宗教伦理学
28 .比较德育
29 .西方管理哲学
30 .政治哲学
31 .伦理学外文原著选读
32 .东方伦理学
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