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以古代三部家训为例)公益道德讲堂圆满
日期:2018-04-03

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以古代三部家训为例)公益道德讲堂圆满


今天上午9时,春光明媚,岁月安详,三百多名来自如皋各个企事业单位的高管和员工以及法华寺佛教四众齐聚般若大讲堂,聆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肖群忠教授《家教家风与立德树人》公益讲座,在温暖的春日,静享一段智慧的时光,让欢喜落满春暖花开的流年。



本次公益讲座,教授一共与大家探讨了五个话题:家庭及其德育功能的重要性、德教是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以《朱子家训》为例)、良好家风的形成(以《朱柏庐治家格言》为例)、良好家风与修齐治平(以《钱氏家训》为例),与重视家教家风、培育优秀人才(现代性启示和结论)。


讲座从时代背景开讲。第一,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教,虽然近几年有所淡化,但对中华优良传统的传承发扬,一直受到民间百姓的广泛重视。第二,领导人的倡导与践行,“三重”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第三,社会转型期,古今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对亲子、夫妇、家庭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如:近年来,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北大学子吴谢宇涉嫌杀母潜逃事件,北大毕业生出国留学六年拉黑父母,与父母无任何联系,在全社会掀起极大的反响,对家庭的稳定和和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教授继而讲述了家的社会地位。家是社会的细胞,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这个广袤的土地上,文明伊始,就以其独特的不同于古典西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迈入文明社会,形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地缘政治治理关系没有完全摆脱血缘家族关系的影响,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扩大,家更是“天下”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产生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思想。


当然,家与社会、国家也在特殊时期存在着一定张力,一定社会如果处于变革与革命时期,社会往往鼓励人们走出家庭,投入团体与社会,先顾团体、国家、民族这个大家。具有时代正面价值的还有:现代中国在民族面临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时代文化曾经呼唤我们要做走出家庭的“新青年”“新女性”,奋不顾身的走出家庭,投身救亡图存和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去。


按照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人的生产是在家庭中进行的,物的生产主要是通过人的联合的社会大生产得以实现的(传统社会家庭也具有物质生产功能)。家是人的本根,是人的出生之地、没有家和父母就没有我们。不仅是生我之地更是养我之地,是人的生活依托和物质家园。


过去,家庭对教育的功能是全方位的,近百年来,家庭的教化功能已经被学校、家教等社会机构替代。但不管怎么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对孩子缺失教育,有可能教育出来的是一个废产品。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良好家风还是人生吉祥幸福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基础。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教授先介绍家训的定义,再继而以三部家训作为主要主讲内容的文献,分别为《朱子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钱氏家训》。


家训,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有夫妻间、兄弟姐妹间的嘱托和诫勉。它的形式丰富多样,但都具有言简意赅,思想内容精粹,实践针对性强,文字浅显易记,易于教化实践等特点。家训是家风的文本规范体现。家教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实际教育活动。家训家教的基本功能是伦理教化功能,家训家教在家庭、宗族中有效倡行了敦亲睦邻、立身修德、谦恭处世等伦理道德准则,熏陶培育出品德高尚、清正廉明、为国为民的名臣贤士。家训是家教的文本经验积累,家训与家教,培育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良好家风则构成了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良好家庭环境与风气。今天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汲取传统家训、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以立德树人。


《朱子家训》原载《紫阳朱氏宗谱》。南宋中期,金、蒙南侵,赋税苛重,百姓怨声载道,民族危机深重,加之儒家衰弱。封建统治的腐朽,致使纲常破坏,礼教废弛,官场贪风日盛,道德沦丧,人们精神空虚,理想失落,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国家秩序,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凝聚力,拯救社稷,拯救国家,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朱子家训》必然以道德作为其核心,其内容体现出对五伦关系及其道德义务的宣扬,当然也涉及到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个人修养,但其开篇却是先讲各种人伦道德义务,具有某种非家训而呈国教的意味。他的儒家宗师地位,使他所写的家训就更多的具有官方正统道德宣示的意味。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家训这种文本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朱子家训》除了这种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宣示外,也有一些人际之道的教训。《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教授以分别解说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与国家篇的方式解说了《钱氏家训》。个人篇,自然是在讲个人修养,心术言行要对得起天地圣贤,要提高修养的自觉性,“三省吾身”,持躬谨严,临财廉洁。处事决断,存心宽厚。心胸宽阔,行有定力。这些劝喻与规训对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都非常有启发意义。


家庭篇首先强调建立家规的重要性:“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传统家庭伦理强调尊卑次序,现代应坚持等差与平等相结合。在夫妻关系上应该强调平等与有别相统一,而后强调大家族内部和睦友爱。。中国人最根本的持家传家之道就是“勤俭持家”(做事临财)、“忠厚传家”(厚德)


社会篇则提出了对待朋友、乡邻、弱势群体的伦理原则与对社会公益的伦理态度与伦理义务人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重要的是要铲除私见,摒弃私利,“吃得亏,坐一堆”,多行公益必受人欢迎,不贪私利,不嫉贤妒能,与小人、君子交往各有原则,既保持独立人格,也为了人生安全。这些都是劝世良言和人生智慧的结晶。


国家篇以从政的基本原则出发,说明治国不可能不谋利,利以养民济世。 另外,还讲到了官员的品德修养问题力戒“愚而自专”,保持谨慎、谦虚、礼让之官德情操。最后要坚持“节用”的理财原则,“进贤”的人才原则,“兴学”的强国原则与“交邻”的邦交原则。这些都是宝贵的政治历史经验的集中表达。


 《钱氏家训》作为一本王家家训,既包括修身、齐家内容,也包括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全文虽然也只有几百字,但四个部分分的非常清楚,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体现了传统家训的修齐治平的全面追求。一般家训涉及国家政治治理内容的不多,由于它是地方王家家训,因此,在第四部分专门讲政治治理原则和个人官德官守。钱氏家训在历史上传承时间长,培育的人才多,因此,其家训影响大。


最后,教授说明了家庭的教育功能。人的成长不仅是生理成长,也包括精神与人格成长家庭教育包含诸多内容,但应以道德教育、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因为知识教育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主要由学校承担了。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家庭的德育功能,现代家庭虽然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教育,但偏重智育,对德育重视不够,应该引以为戒。


家庭、家族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家风的熏育陶冶与家规的指导约束来实现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共同生活中,经过培育并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风气、风尚。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叫家法。


教授还分别说了曾国藩家风、红色家风与包青天的家规的案例,说明家风作为一种历代传承的家族文化风气、氛围,是以陶冶这种形式对人产生无形而持久的影响。同时,教授也说出从政家庭的官员、干部是否能够廉洁从政,不仅关系到本人的从政与人生之路是否平安,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吉祥安康。


教授总结道:家庭是国家的细胞,家风正则国家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正则天行健品自高。家风建设不仅是中国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根,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家风家教影响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生,更是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基石。今天的讲座,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为什么要重视家教家风,如何做到立德树人,精彩的演讲让在场的听众如沐春风,并将从讲座中收获的感悟运用于工作和生活,对立德树人、儿孙成长、家庭和谐、平安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