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孙中原:逻辑论证和语义推展——《管子》哲学钩玄
日期:2023-12-18

逻辑论证和语义推展

——《管子》哲学钩玄

孙中原

提   要:《管子》是齐国管仲学派的集体著作,积淀春秋战国到汉代前期齐地学者的哲理智慧,其哲学范畴、原理的逻辑论证和语义推展,有深刻的普遍意义与现代价值,影响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得提要钩玄,传承弘扬。

关键词:《管子》   管仲学派   逻辑论证   语义推展   普遍意义   现代价值

一、《管子》其书,集体智慧

1.创新课题。《管子》是齐国管仲学派的集体著作,积淀春秋战国到汉代前期齐地学者的哲理智慧,其哲学范畴、原理的逻辑论证和语义推展,有深刻的普遍意义与现代价值,影响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值得钩玄提要,传承弘扬。

2.《管子》成书八百年,不断增补积淀。《管子》成书,经历三个历史阶段,积淀诸多学人集体智慧。第一阶段,公元前7世纪春秋初期管仲创说,概括管仲治国理政的哲学智慧。第二阶段,前4至前3世纪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学派发挥管仲创说,通行《管子》十八篇本。第三阶段,西汉末刘向(77—6),校勘宫廷藏书,广征齐地抄本,编定《管子》八十六篇,比战国流行原本,篇幅扩充数倍,积久流传,遗失十篇(有标题,无正文),现存七十六篇。

3.十八篇本先流传,韩非史迁有证言。《史记·管晏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引刘歆《七略》著录:“《管子》十八篇,在法家。刘歆《七略》参考刘向《别录》编成。

刘向根据当时宫廷藏书,实录《管子》十八篇,是刘向编定前的原本。韩非(280—233)、司马迁(145—86)曾阅读评论,提及其篇目与用辞,是战国实存《管子》十八篇本的证据。《韩非子·五蠹》说:“《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商》指《商君书》,《管》指《管子》。韩非见证,战国末年,民众家藏《管子》,普惠民间,大众阅览。

战国流行《管子》十八篇本,韩非多次引用,明说是管仲之所谓”(管仲说的话)。《韩非子·难三》说:

《管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或曰:“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而《管子》犹曰:‘言于室满室,言于堂满堂。’”

《牧民》记管仲说:“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即在堂上说话,使满堂人听到,开诚布公,这叫圣明君王。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引《管子》篇名与用词: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司马迁自称阅读《管子》,说管仲著书”“世多有,佐证韩非说藏《管》之法者,家有之的史实。从战国时期韩非说《管子》书家有之,到汉代前期司马迁说《管子》书世多有,证明《管子》十八篇本,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前期,普受欢迎,广为流传。

4.刘向编定征书源,官方民间尽收揽。刘向编定《管子》八十六篇,荟萃西汉宫廷收藏,广纳齐地抄本。《汉书·艺文志》说,武帝时,书缺简脱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成帝时,以书颇散亡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

刘向编定《管子》,撰《管子序录》,上奏汉成帝说:

臣向言:“所校雠中(宫中藏书)《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太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以校除复重四百八十四篇(四百七十八篇),定著八十六篇,杀青而书可缮写也。

刘向《管子序录》,概括《管子》著作宗旨:“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认为《管子》著书,务求国家富强,民众安定,其哲理精义,要言不烦,切合经典意涵。《管子》汇聚齐地管仲学派的集体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宝典,影响深远。

5.他山之石可攻玉,科学方法可借鉴。《管子》哲学研究,在新时代实现整体超越,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如借鉴德国数学家戴维·希尔伯特(DavidHilbert1862—1943)的元数学纲领(metamathematicsprogram),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1933—1996)创造性诠释学(creativehermeneutics)的五层次说(实谓、意谓、蕴谓、当谓与创谓)[]德龙(DonaldSturgeon)《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TextProjecthttp//ctext.org/zh)的数字化考据,熔铸《管子》哲学研究的新范式,促使研究的质的飞跃与现代转型。

二、思维认知方法论

1.范畴原理的王国。《管子》论列哲学各类范畴数百个,构造范畴的理论体系。每一范畴,都有定义分类,规定内涵外延。范畴意义的展开是命题,学科的基本命题是原理。范畴是大概念,最高类概念,普遍概念,希腊文kategoria,英文category,中译取《尚书·洪范》洪范九畴的语意。《管子》概括法则规律的两级范畴数百个,有深刻的理论应用价值,与现代科学宇宙方法论相融通,可为现实借鉴。

《七法》专论七种法则范畴,是概括法则规律概念的一级范畴。从七法的一级范畴,派生出其下属的二级范畴四十个。下有尺寸、绳墨、规矩、衡石、斗斛、角量六范畴。下有气、和、性、生四范畴。下有渐、顺、靡、服、习五范畴。下有义、名、时、似、类、比、状七范畴。决塞下有予夺、险易、利害、难易、开闭、杀生六范畴。计数下有刚柔、轻重、大小、实虚、远近、多少六范畴。心术下有实、诚、厚、施、度、恕六范畴。

2.广用范畴,论证思索生智的原理。破除迷信专用思,精心思索生智慧。”:思维,思虑,思索,思想。《管子》用范畴三十次。《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统计先秦两汉著作用范畴二千八百七十四次。

《内业》说思索生智”“生乃思,思乃知。《心术下》说:“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即有生命形体,则有思维;有思维,则有认知;思考探索,产生智慧。《内业》强调:“精想思之。”“思之而不舍。即精心思考不割舍。

《幼官》《幼官图》说:“思于浚,故能知未始。《白心》《内业》说:“思索精者。即思索精细深邃,则能预知未来。”(jùn):深。浚哲”:深沉哲思。《形势解》说:“故以圣人之智思虑者,无不知也。《枢言》说:“动作必思之。《法法》说:“行必思善。《四称》说:“居处则思义。《心术下》说:

专于意,一于心。”“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即专心一意,能专心吗?能一意吗?能做到不用占卜,而知凶吉吗?能做到要止就止吗?能做到要完就完吗?能做到无求于人,而自己解决问题吗?所以说,必须思考,思考不得,鬼神会教,不是鬼神的力量,是精气运用的极致。

《内业》说:

能专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己乎?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

即能专心一意吗?能不占卜而知吉凶吗?能要止就止吗?能要完就完吗?能做到不求于人,而独自解决问题吗?思考,思考,再思考,思考而不通,鬼神将帮助,不是鬼神的力量,是精气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反复阐发,破除迷信,不用占卜,科学认知,预知吉凶。科学人文,名言警句,如诗似歌,词义隽永,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历久传颂。

3.创发心术范畴,思维功能方术。《心术》《白心》《内业》等篇,探讨思维器官的生理特性,认知作用与方法。心术,指思维的功能方术,思维认知方法。《庄子·天道》心术成玄英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

《心术》创发科学认知理论,意识反映物质学说。用类比推理,论证毋先物动,以观其则的认知原理。如说:“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即马走尽其体力(类比事例一),鸟飞振其羽翼(类比事例二):发挥心思功能,观察事物规律(结论,论题)

《心术》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认为认识对象,即客观世界,存在于主体之外,认识主体,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界事物为据,反映客观实际。认为心智方术,思维方法,是自觉学问,后天修习,培育养成。

心术范畴,《管子》出现七次,先秦两汉著作,出现四十一次。《荀子·解蔽》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知心术之患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是故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也。

《孟子·吿子上》说:“心之官则思。(大脑)天生的官能是思维。毛泽东《学习和时局》说:“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

4.详论范畴,观察询问慎思索。

(1)的哲学范畴。”:观察,审察,细看。《说文》:“观,谛视也。《广雅·释诂》:“观,视也。《管子》用七十七次,《小称》说:“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版法解》说:“审察事理,慎观终始。《心术上》说:“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观察调研,是正确认知的来源与必经过程。《八观》,细论八种社会状况的观察调研。一观知饥饱,调查粮食余缺。二观知贫富,调查贫富差别。三观知俭侈,调查消费风气。四观知虚实,调查经济实力。五观知治乱,调查社会维安。六观知强弱,调查国家实力。七观知兴灭,分析发展趋势。八观知存亡,预测国家命运。

通过八种观察调研,归纳结论:“故以此八者,观人主之国,而人主无所匿其情矣。全面观察调研,国家真实情况,昭然若揭,无法隐匿。《八观》应用观察调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各种思维认知方法。论证多用格言警句,连锁推论,对偶排比,饶有理趣。

如连锁演绎推论一:“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连锁演绎推论二:“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匮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结论,论题:“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

即国家奢侈用费多,用费多则民贫困,民贫困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恶作。奸邪所生因匮乏,匮乏所生因奢侈,奢侈所生因过度。所以:审察度量节衣服,俭节用财禁奢侈,为国之急莫轻忽。

(2)的哲学范畴。”:询问,访查。问,形声字,从口,门声,本义询问。《说文》:“问,讯也。”“,指问题询问访查。《问》篇论范畴二十七次。《管子》全书,论范畴二百一十五次。问句质疑,提出问题,跃然纸上,细致缜密。《问》全篇,专论各种疑难问题的询问访查,满篇提问,列举问题,调研提纲,制定详细。

唐尹知章解释《问》篇题目的含义说:“谓为国所当察问者。面对当时社会人口、贫富、民政、官制、法制与军制等需要察问调研的课题,拟定大量问题,有定性定量,调研要求,有问有论,夹叙夹议,提问同时,论述观点,指导思想,是社会全面调研提纲,有重要启迪借鉴价值。

三、自然社会辩证论

1.“随时因俗的辩证原理。《正世》说:“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不慕古”:不一味仰慕崇拜古代,不厚古薄今。不留今”:不滞留于今天,故步自封,保守不前。唐尹知章注:“留,谓守常不变。

与时变同于皆随时而变”:与时俱进,随时变化,明确表达自觉的科学发展观,运动变化观,是辩证哲学的基本原理。与俗化同于因俗而动”:从时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实事求是,适合国情,地风民习。《说文》:“俗,习也。

把握时机。《势》说:“成功之道,嬴缩为宝。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事若未成,毋改其形,毋失其始。静民观时,待令而起。”“嬴嬴缩缩,因而为当。《宙合》说:“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合、屈伸、盈缩、取予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所贤美于圣人者,以其与变随化也。春天采摘新嫩叶,秋天采摘熟瓜果,夏天喜处阴凉地,冬天喜处艳阳天。圣人动静,开放收拢,弯曲伸张,拉长缩短,收取给予,皆随时机而变,合乎时宜动作,不合时宜停止,随时而变为圣贤。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从太公治齐因其俗,到《管子》发挥与时变,与俗化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一脉相承,是齐国管仲学派变法革新辩证哲学的根本原理。

2.矛盾转化辩证观。

(1)成对矛盾的范畴。《管子》广泛概括自然社会矛盾,总结众多成对的矛盾范畴。《七法》说:“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这是关于自然事物的六对矛盾。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不善处理自然事物的矛盾,想办大事,像没船桨而想渡过激流险滩。

予夺也,险易也,利害也,难易也,开闭也,杀生也:谓之决塞。这是关于社会人事的六对矛盾。不明于决塞,而欲驱众移民,犹使水逆流。”“驱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不善处理社会人事矛盾,想用民众,像叫水倒流。明确认知处理矛盾的辩证哲学原理,是欲举大事”“举事必成的导引。

(2)“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管仲之谋,渗透利害、祸福、胜败矛盾转化的辩证哲理。《霸言》说:“有所取,有所与,有所屈,有所伸,然后能用天下之权。主张审慎权衡矛盾双方的是非利害得失,采取取予屈伸的不同处理方法。

(3)“至则反,盛则衰。《重令》说: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天道之数,人心之变。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夫骄者,骄诸侯,骄诸侯者,诸侯失于外。缓怠者,民乱于内。诸侯失于外,民乱于内,天道也,此危亡之时也。若夫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人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正理。此正天下之本,而霸王之主也。

《重令》阐发至则反,盛则衰,物极必反,对立转化,是天道的辩证规律。有余则骄,骄则缓怠,是人情的辩证规律。天道人情的辩证规律,是意义深邃的哲学原理。《封禅》《小称》载,管仲劝诫桓公韬光养晦,谦虚谨慎,切勿沉溺逸乐,忘记忧患,是对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恰当应对,可供现实借鉴。

3.原则性与灵活性。《君臣下》:“主劳者方(原则性),主制者圆(灵活性)。圆者铉,铉则通,通则和。方者执,执则固,固则信。”“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能决之,又能塞之。主管劳力要方正,主管号令要圆融。圆的便运转,运转能变通,变通就和谐。方的能坚执,坚执能稳固,稳固能信诚。开决就流通,堵塞就停止。圣人能决又能塞,决塞本是方法论,原则性结合灵活性。

4.英明谋略善预见。《宙合》说:“明乎物之往者,必以其类来也。《形势》说:“不知来者,视之往。从诸多往事典型,抽象概括智谋哲理,具有一般性,普遍性,可类推预测未来,当代实践可借鉴。

《霸言》说:“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材,而百马伐之,骥必疲矣。强最一代,而天下共之,国必弱矣。强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强。恃强称霸,众矢之的;战略取向,合作共赢;合作趋强,孤立趋弱。

《形势解》列举丰富事例,概括哲学原理,论据充分,有说服力,全篇充满辩证法、宇宙观、方法论的理论光辉,论证辩证法两点论与观察思考全面性的原理。如说:

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

阐发物质利益是决定人心向背的主因,论证科学历史观。

5.予之为取顺民心。《牧民》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予之为取”:给予是为了取得;先给予,后取得;给予就会取得。取予对立统一,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杰出的辩证哲学原理;“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是执政成功的法宝。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概述管仲业绩,重视《牧民》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的原理,解释说: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证明贯彻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是实现管仲之谋的动因。

管仲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以其对天道人情客观规律的精准把握为前提。《形势》说:“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形势解》说:

天生四时,地生万财,以养万物,而无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故曰:“能予而无取者,天地之配也。”

予而无取,只给予,不索取,是顺应自然。自然界生养万物,只给予,不索取,人应效法自然,予而无取。管仲学派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分析天道人情的规律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势》说: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缪受其刑。”“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踪,人不能代。

不效法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事情办不成,还要受惩罚。在天道人情未出现客观可能性时,不轻举妄动,勉强做不可能办到的事。在天道人情出现客观可能性时,尽心竭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从顺应自然说,是予而无取”:只给予,不索取。从做事成功说,是予之为取”:予中含取。《形势》说:“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释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把握天道,办事成功;违背天道,成功转败。

管仲学派发挥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推行政策顺民心,争取人民拥护。《禁藏》说:

居民于其所乐,事之于其所利,赏之于其所善,罚之于其所恶,信之于其所余财,功之于其所无诛。”“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不烦不扰,而民自富,如鸟之覆卵,无形无声,而唯见其成。

《形势》说:

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管仲予之为取的辩证哲学原理,强调适应天道人情的客观规律,同时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做适应自然的智慧巧人。

6.取民有度讲分寸。《权修》说:“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篇题权修,指权衡,衡量,称量,引申为思维方法论。唐尹知章题解:“权者,所以知轻重也。君人者,必知事之轻重,然后国可为,故须修权。修权定义为修饰端正权衡轻重的思维方法。

《禁藏》说:“权衡者,所以视重轻也。《度地》说:“平度量,正权衡。《明法》说:“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权修即整修权力。即整治,治理。

,是辩证法哲学的基本范畴,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数量关节点,数量界限。有度,即合度,适宜,合适,恰当,有分寸。无度,即过度,过分,不恰当。取于民有度的原理,指向民众索取有限度,有分寸。取民有度,是经济政治辩证哲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价值。

《立政》说:“敬山泽,林薮积草,夫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小匡》说:“山泽各以其时至,则民不苟。反对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制定限时利用林木渔业资源的政策,伐木捕猎,限定季节。禁止为了眼前利益,滥伐滥捕,竭泽而渔,保护林木渔业资源的繁育再生,免遭人为破坏,是自觉明晰的自然环境保护法。

四、以人为本历史观

《霸言》发挥管仲以人为本的命题说: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世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

篇名霸言,唐尹知章题解说:“谓此言足以成霸道。”“霸言用哲理性语言,概括描述霸王之业的形势规模,阐述管仲使齐国成霸的理论与实践。管仲明确概括以人为本的命题,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自觉意识,民主性的精华。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论,作为成就霸王之业的基本出发点,国家治乱安危的基础,是争天下的大数、大计、大智谋。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关键之言,可以寿国,使国运长久。不听这一关键之言,则会亡国。把以人为本这一关键之言,叫大圣之言,酷似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论语·子路》)的名言警句。

《霸形》记载管仲提出以人为本命题的生动故事。桓公端坐君位,管仲进见,有两只天鹅飞过。桓公叹息:“仲父,您看天鹅时而南来北往,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就到哪,是不是因为有翅膀的缘故,所以才能把意向通达于天下?”管仲未答。桓公说:“为什么不回答?”管子说:“君有霸王之心,而我不是霸王之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何不直言,寡人好有个方向。寡人有仲父,像天鹅有翅膀,过河有船只。仲父不发一言教导寡人,寡人虽有两耳,怎么听到道理,得到法度?”

管子答:“君要想成霸王,举大事吗?必须从根本做起。桓公问:“敢问什么叫根本?”管子答:“齐国百姓,是您的根本。人怕饥饿,而税敛重。人怕死罪,而刑政严。人怕过劳,而君上举事不时。您若能轻征赋税,人不怕饥饿。宽缓刑政,人不怕死罪。按时举事,人不怕过劳。于是桓公发令实行,民众归附,势如流水,不可阻挡。

《五辅》总结得天下”“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论证以人为本的原理: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以人为本的原理,是天下之极,天下之最,至高无上。

《君臣上》说: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先王善与民为一体,与民为一体,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

人民群众,作为整体,最圣明,最聪明;“明君顺人心”“与民为一体,是对杰出人物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的明确哲学概括。

向人民收集意见,别而听之,是只听一面、局部的片面性,是愚见。合而听之,是兼听两面、全局的辩证法,是圣明。,分别,单独,一面,局部。,合并,兼顾,两面,全局,这是辩证思维方法论的经典原理。

《小称》记管子说:

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以为不善,故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当民之毁誉也,则莫归问于家矣,故先王畏民。

管子说:

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慧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今夫桀纣不然,有善,则反之于身,有过,则归之于民,归之于民,则民怒,反之于身,则身骄,往怒民,来骄身,此其所以失身也。

《桓公问》说:“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认为人民群众,观察细致,判断公正,上级无时无刻不受民众监督,不能轻视人民群众的智慧,贯穿深刻自觉的人本论、民本论意识,对正确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积极的启示借鉴意义。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转载自《汉学研究》2023年秋冬卷(总第三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