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物换星移几度秋 云开世外三千界 ——纪念石峻教授100周年诞辰
日期:2017-03-27石峻教授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学家、教育家,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近现代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哲学史、佛学研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学者,推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佛学的研究。他道德高洁,心地澄明,孜孜为学,谆谆诲人,平易谦和,淡泊名利,生活简朴,是吾人学习的楷模。
40年来我与石峻教授始终在一个教研室工作、学习,亲炙石峻教授的教诲。他是我教学、研究、学术的指导导师。学贵得师,师以质疑。他的教导我铭记在心,对我的学术生命与生命学术影响至大。
一是博学。石峻教授可谓“明六经之旨,涉百家之书”。古今中西印无所不晓,人之疑难 ,无所不解。他教导我强学博览,才能海纳百川;兼总众说,才能有容乃大。我遵其教诲,虽教研室要我重点研究宋明理学,然我却研读五经四书、诸子百家、文史笔记、方志艺术,马列原著,西方名著等,凡有不明,随时请教,都能解惑;他又教导我,先博后约。光博而不约,往往停留于表面的浅层,而不能尽精微;光约而不博,虽能巨细不遗,则流于驳杂,而不知其要。学不博不能守约,不能反约,博而不得理,博约相兼。朱熹说:“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他再教导我,学思会通。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思考,就什么也学不到,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于空想。朱熹也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品味其中的精要。思的过程是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这就是“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的过程。这才能明智、明理,不善择而流于粗和漏。为学之道,贵于思,即能独立思考,思则得之,才能有创新的见解。
二是融通。融会贯通。石峻教授言传身教,他的讲课,学生非常喜欢,他能融中西古今为一炉,深入浅出陈述各种哲学家各派各宗思想性质、特点,使人进入先贤先圣的思想殿堂,学生认为听他一堂课,胜读十年书。他认为,我们讲哲学史,是与古今中西先圣先贤对话,先贤先圣思想代表一个时代的思想精华,言简意赅,蕴含无限哲学智慧。我们必须认真体认,反复斟酌,其字里行间意蕴也不应放过。若能达到尽究其说,必受益匪浅。融会贯通,要“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要容纳包括中西古今各种思想以及其相反的、矛盾的观点,都能融会贯通,才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易牙为春秋时齐桓公的臣子,他能把甜、酸、苦、辣、咸的不同的、矛盾的味道和合在一起,而成美味。善学者要像易牙一样,在识辨各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吸取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智慧的优点,和合为一,创造自己的中华民族哲学新观点、新体系。这也是石峻教授的愿景。
三是智慧。哲学是智慧之学。石峻教授认为,学哲学是培养提升智慧的最佳方法,一个民族需要智慧,才能应对、化解各种各样的挑战、冲突和危机;一个民族如若欠缺智慧,会在各种各样的挑战、冲突和危机中灭亡。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在各种各样挑战、冲突和危机中生生不息,不灭亡而永续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贤先圣以他们的卓越智慧概括、总结往贤往圣化解各种各样挑战、冲突和危机的经验教训,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丰硕的智慧的宝库。因此,继往圣之绝学,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学往圣的智慧,是开放灵魂的门户;纳往圣化解的经验,是开启未来新世界的天窗;汲往圣贤的教训,是中华民族提升自我的阶梯。石峻教授的教导,使我明确学哲学史的要旨和方向。
四是无私。石峻教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他不把知识据为己有,而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晚辈,并把自己的独到体会、理解,也无遗存地讲给学生、后辈,使学生、后辈受益匪浅,这是很难得的。他热情提携后学,积极培养年轻后辈学者成长。若无他的帮助,我在中国哲学史领域能否取得成绩,实很难说。我的《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人道篇)》约有180万字,他不管是酷暑难耐,还是寒冬腊月,石峻教授均一页一页地批审书稿,认真指出错误或遗漏,积极提出修改意见,避免诸多谬误,保证了书稿的质量;石峻教授教导我们如何授课讲学,讲课内容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杂,要在融会贯通后,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学生易接受,多而杂,学生不知你所云,效果肯定差;课堂教学,条理一定要清楚,一二三四,讲出要点,学生好记住。在以往没有讲义,课堂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有要点是学生所欢迎的;石峻教授还教导我们板书字要写得端正清楚,而且要有次序,不要胡乱写,否则同学记笔记找不到地方,妨碍学生听课和注意力集中;再就是讲课一定要面向学生,注意学生的动向和情绪,不能低头看讲稿,而不顾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可插进内容相关的故事,以帮助学生领会讲课内容;石峻教授还教导我们,若写好中国哲学论文,不要匆忙拿去发表,要放一放,可能会有新的体认和见解,以便修改、补充,使论文更完善。石峻教授的无私教诲,对于我们初入教学之门和科研之域的年轻教员来说,帮助非常之大。确实做到老师引进门,而避免了多走弯路。
五是严谨。石峻教授知识渊博,中国哲学界有“活字典”之称,但他留下来的文字并不多,这虽与外在的学术环境严厉有关。但也与他对学术要求极高,写作要求很严谨有关。真可谓“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这虽为正确的,但也束缚了自己思想和动手。然其严谨的为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唯有严谨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而能理论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中国哲学在新时代的转型和创新作出贡献。石峻先生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培养的硕、博学生要求也严格。严师出高徒,其所带出的硕、博生都成为中国哲学领域教授、博士生导师,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中国哲学学者的责任和使命,薪火相传。尽管世事多变、物换星移,但石峻教授的学术精神和他古今中西的学术造诣以及儒释道会通和合所开出的三界,将永续长存。
近来我翻阅旧笔记,曾不完整的、简单扼要的记录了一些石峻教授参加会议的发言,现整理如下:
1979年3月2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哲学史与历史唯物主义”讨论会,按照我不完全记录的发言次序为张岱年、任继愈、石峻、邱汉生,艾地、喻松青、黄宣民、潘吉星,楼宇烈和我。石峻教授发言的内容,我简单记录为:
1.要改变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落后的面貌,譬如研究人物要全面,不仅要掌握各方面资料,对于墓志铭也要掌握。章太炎在上海作墓志铭,为解决生活问题。
2.哲学概念本身其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就是说概念内容的重点有所转移,古希腊哲学为物理学之后,为形上学,到中世纪、近现代变化很大,要依据变化来研究。
3.阶级分析方法,要作具体的阶级分析。阶级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其哲学思想是不一样的。譬如农民哲学,指是什么时候的农民哲学。
4.哲学跟生产与生产关系。应先有生产与生产关系,后有阶级与阶级斗争。阳与阴(向太阳与背太阳)的概念是从生产与生产关系中总结出来的,以后阴阳概念,才有阶级的属性。
5.气是物质的概念,又解释为精神,要懂得医学。
6.历史上哲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严复的例子,他受赫胥黎的影响,赫氏被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思想所支配,为侵略作辩护。但严复要我们发愤图强。尼采哲学为鲁迅所接受,在不同的国家、社会有不同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盛行,跟少数民族提倡有关,在中国历史上起很大作用。印度没有这个问题,一种理论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下子就懂得的。
7.研究哲学时要注意普遍真理跟具体相结合。注重成份,但不唯成份论。
8.批判继承问题。哲学具有批判性,在哲学史上要吸收其辩证性,即有一种在这里也不在这里的思辨思想。
9.哲学的地位应注意在当时的影响与后来的影响来决定。
10.历史上唯物主义也有糟粕。
1979年10月14-19日在山西太原迎泽宾馆召开第一次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会议期间成立中国哲学史学会,选举张岱年教授为第一届会长,任继愈、石峻为副会长,我任理事。由于参加会议人员约有170人,为分组讨论,我在的组的发言次序为孙耕夫、钟肇鹏、张岱年、石峻等。石峻教授的发言要点如下:
1.要破除“四人帮”的评法批儒,批判“四人帮”的实用主义。
2.中国哲学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3.在研究中国哲学史中要认真思考,分析中国哲学概念、范畴。对于抽象的概念、范畴,要究其内涵、性质,切勿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这不符合概念、范畴原来的意思,是不严肃的做学问的态度。
4.不能用欧洲哲学史来比附中国哲学史的问题,也不能以西方哲学史来套中国哲学史,两者是不同的。简单比附往往会出现偏差。
1980年5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阶段总结会议”。评传的主编为辛冠洁、丁建生、蒙登进;顾问为侯外庐、张岱年、任继愈、石峻、张恒寿。发言次序为辛冠杰、张岱年、石峻、王明和我。石峻教授发言要点如下:
1. 参加撰写《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的学者老中青结合,这很好。老中青学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老年学者对新事物敏感和接受不如中青年学者快,中青年学者知识和经验不如老年学者多,老中青学者互相合作,取长补短,评传一定能高质量完成。
2.撰写《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的难与易。中国古代哲学家著作很多,涉及经史子集,但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我们写古代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就需要在他的著作中掌握其哲学思想,著作份量大,掌握其哲学思想有一定困难。但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解剖刀,就能容易地、很好地辨析其哲学思想,写出好文章。
3.广与深。写作《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要广泛地搜集、掌握其各方面资料,包括国内外对某某哲学家思想的分析,以及他们的观点,我们的写作不能重复讲他们的观点,应该深入研究,讲出新意。不能写得狭而浅,这就不符合要求了。
4.要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我们现在写古代著名哲学家的思想,是要用现代话语来表达,这可能与古代思想认识有距离,我们要弥补这个缺陷。
5.评与传的关系。传是按照古代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及其在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演化,加以陈述。评是根据其哲学思想的实际加以批判性的介绍,传依据其事实、实际,评是根据其实际进行评论,若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这才是正确的。
6.现在年青学者有哲学的训练,但是没有历史的训练,要弥补起来。
1982年5月在北京召开“中国近代哲学讨论会”,发言次序是石峻、丁守和、黄宣民、包遵信、张静如、钟肇鹏、肖万源、邝柏林、冉隆清、傅云龙和我等。石峻教授的发言要点如下:
1.中国近代哲学史期限为1848年到1921年。1921年应算现代哲学史。
2.中国近代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内在有规律性的发展阶段,它不是无规律性的历史阶段,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史应同中国哲学整体发展规律联系起来考察,这样才能更好理清中国近代哲学、认识中国近代哲学。
3.中国近代哲学思想的主线,是以辩证历史主义为武器,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近代中国哲学。
4.近代中国社会变化很大,变与不变就有争论。从当时来看,①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良派,反映市民的要求,有市民的因素,但不能说有市民阶级;②农民革命风起云涌,太平天国信奉基督教,与传统儒家思想有矛盾;③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等,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实行改良,发展成戊戌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运动,结果被西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所镇压;④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而不是改良派的君主立宪;⑤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⑥孙中山思想从改良→革命→接受共产党,联共、联俄、扶助工农。
5.要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及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多半表示为一种思潮。①地主阶级的改良派;②西方基督教思想,科学性不够,泛神论;③机械论为改良派所接受,进化论为为革命派所接受;④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革命。
1982年8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近代哲学研讨会”,发言次序是辛冠洁、刑贲思、张岱年、石峻、丁宝兰、施连忠和我等。石峻教授发表要点如下:
1.中国近代、现代思想很重要,应是研究重点。人类社会从无阶级进入有阶级社会,是社会的第一个转变,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是第二个转变,从封建社会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是第三个转变,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新中国是第四个转变。后一转变的社会发展史更重要、更丰富、更复杂。旧中国对近代哲学研究很少,是厚古薄今,今天我们要重视近代中国哲学研究。
2.研究近代中国哲学有难处,光懂中国哲学不够,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内容、性质,与哲学的关系,还要研究外国的东西,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3.怎样掌握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的基本线索,①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还停留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他们有辩证法思想,有爱国主义运动思想;②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要中西结合,方能说得清楚;③中国近、现代哲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是为封建主义服务的,陆王学派也一样。唯物主义以外,主观唯心主义在一定情况下起解放作用,如谭嗣同的“仁学”;④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严复超过康有为。康有为没有把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严复进了一步,结合得比较好一些;⑤孙中山进化论有一个创造性地发展,他把进化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又比严复进了一步。从进化论的自然观方面说是唯物主义的;⑥在近、现代中国,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都是失败的。
4.西方哲学,马克思以前是机械唯物主义,缺点是缺乏主观能动性。中国近、现代思想家强调主观能动性,对西方机械论、进化论又接受,又不满意,便引进陆王哲学,以补西方机械唯物主义的不足,譬如谭嗣同就强调思想作用,强调主观唯心主义的作用。
1983年6月21日,《中国哲学史研究》在承德召开“中国哲学范畴研讨会”。发言次序是辛冠杰、张岱年、石峻、马振峰、邱汉生、王明、方立天、范阳、杨宪邦、蒙培元、王德有、方克[1]和我。石峻教授发言要点: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范畴篇》,总结希腊哲学的概念、范畴。印度的性论派只有10个范畴,印度佛教注重范畴的研究,如百法明门论、五蕴论等等,大乘佛教对范畴有深刻研究。
2.中国自古以来,亦注重概念、范畴的研究,如陈淳的《北溪字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对中国哲学概念范畴作了系统性的总结和梳理,使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的内涵有了比较明确的定性,这是很重要的。
3.中国哲学范畴、概念的变动性,一个概念、范畴每个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解释。由于哲学概念、范畴的不确性,所以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概念,以至否认中国有哲学。我们要研究中国哲学概念、范畴要像陈淳、戴震那样写出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的专著来,使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明确起来。
4.要作中西哲学概念、范畴的比较研究,要研究西方的哲学概念、范畴,才能做比较研究,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在世界哲学舞台上有中国哲学的一席之地。
5.中国哲学概念范畴研究,首先要研究哲学概念、范畴的构成,要避免片面化,要贯通上下;其次要搞清楚概念、范畴本身的理论思维,追究概念、范畴原初的意思,以及其精神的体现。
6.中国哲学概念、范畴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因此,概念、范畴本身就是辩证法。
7.要有文字、音韵、训诂的底子,才能对概念、范畴考证清楚,明白其原初的内涵意义,以免望文生义,任意作现代的理解。
附记:
石峻教授知识渊博,凡参加会议,一般必有发言。学术会议,我也与会,很受教诲,而我又有记录的习惯,所以石峻教授的发言,我都有简单的记录,但我不会速记,遗漏一定很多很多。这里记录的并不是他全部的发言,仅是他发言的很少部分,这是很遗憾的。若有当时在座的学者有记录的话,加以补充,则可更全面地了解石峻教授的所思所想,呈现石峻教授的哲学思想和他对中国哲学的贡献。我在这里所记录的仅到1983年,由于1983年以后的旧笔本没有找到,以后如果找到,再对石峻教授的精彩睿智发言进行补充。
张立文记
201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