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引进青年教师风采录 ——吴功青、王宇洁、曹南来老师专访
日期:2014-06-28吴功青:从文学青年到哲学青年
吴功青,1982年出生,安徽岳西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13年博士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同年8月任教于人大哲学院。这位来到人大不到一年的80后青年教师,待人热情随性,看起来非常阳光,充满活力。
吴功青老师在高中时代就很喜欢读书,经常在业余时间看一些课外书籍。考大学那会儿,法律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家里人也觉得学法律比较有前途,于是志愿填报了法律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对法律的兴趣不是很大,反倒对文学情有独钟。“经常一天到晚都处于创作状态,经常来北大和人大与诗友们交流,喝酒唱歌。”直到大四,吴老师觉得文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的思想,才开始读尼采、加缪,由此走上了哲学道路。
刚进北大的时候,吴老师还是一个文学青年,思考方式偏文学。是吴飞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向了哲学道路。不管是上课、读书班,还是我们自己平时做的翻译作业,他都耐心地指导我,纠正了我很多读书和做人上的问题。三年下来,自己终于有了较大的进步。”提到自己曾经的恩师,吴老师满脸的感激之情。在谈到从文学青年转化到哲学青年的过程时,吴老师表示:“遇到的困难其实没有想象的大。第一学期写论文时,表述上比较散漫。但后来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很快找到了学术的感觉。到了研一下学期,就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可以说入门比较快了。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吴飞老师的悉心指导。”
针对我们本科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吴功青老师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我觉得还是应该读原著。当然一开始你很可能会读不懂,但这是所有学哲学的学生一个共同的经历,不必担心。实际上,有些晦涩的原著不仅本科时读不懂,就是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也未必能读明白。但这种阅读体验对将来是很有好处的,因为这是对你的思考能力最有效的训练,以后不管学什么,这个思维训练都会让你终生受益。”为了能直接阅读原著,吴老师学习了多门西方语言,包括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等等。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读书方法,吴老师提了两点个人建议:“1.首先是慢。每天只读几段,反复琢磨,不要贪多求快,囫囵吞枣。要知道,哲学原著无不是伟大思想的结晶,理解起来注定很困难。希望不费功夫就可以把它们拿下来,这种想法是很不现实的。2.其次是多交流。实在读不懂的时候,要多和同学、朋友们进行广泛地交流和讨论。有些问题,有的时候一个人读起来特别费劲难懂,但几个人凑在一块讨论就容易多了。”
在吴老师看来,人大的本科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皆是可塑之才。但他非常理解同学们现在的处境,“我深知你们90后的压力其实非常大,社会上诱惑也很多,要想不受任何干扰地学习很不容易。但是我想,越是这样,越要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因为只有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和吸收经典的智慧,才能找到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深入的方式。”不过,吴老师并不希望大家死读书,而是建议大家应该比较广泛的地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过好正常人的生活。“我觉得,不管将来是做学术也好还是做别的也好,首先都应该有一个健全的生活。如果生活过不好,不懂得怎么和别人相处,不知道怎么说话做事,对国家和社会一无所知,那么你不管是做学术还是工作,可能都走不远。所以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既能好好读书又能好好生活。”
王宇洁:不应该把暴力恐怖事件和任何民族、宗教划等号
王宇洁,1970年12月出生,陕西人。199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系,1996年于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在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工作多年,历任伊斯兰教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13年来到人大哲学院任教。王宇洁老师的研究兴趣主要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以及当代伊斯兰教问题。
在谈及为什么由中东史研究转向伊斯兰教时,王宇洁老师说,因为之前研究中东史,深感只有了解伊斯兰教,才能更好地理解中东史。相对于宗教学学科中的其他分支,伊斯兰教研究起步晚,学科积累不丰厚。但是不管从世界角度来讲,还是国内的大环境来讲,伊斯兰教的影响都在日益增加。她希望更多的同学能从事伊斯兰教方面的研究,参与到这个“不热闹”的大家庭中来。
被问及近期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暴力恐怖事件,王老师说:“这是纯粹的暴力恐怖事件,我们不应该把它和任何民族任何宗教联系到一起。”确实,近年来我们注意到新疆的暴力恐怖事件发生的频率较高,其实这是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的,不过当时和现在这种组织性、预谋性特别强,规模大的暴力恐怖事件不太一样。最近的几起事件的地点、针对人群和方式与以前不同,是明确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而不是民族间的摩擦和冲突。从近期的报道上,我们无法看出这些恐怖分子有什么民族或宗教的诉求和表达。但即使他们表达了,也不应贸然把它扣在某一个宗教、某一个民族整体的头上。宗教信仰者里有好人坏人之分,确实个别思想狭隘的人做出了一些偏激残忍的行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里表述的很明确:人要信道且行善,处理人和人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事、行善。枉杀一人,如杀众人;救活一人,如救众人,所以暴力恐怖事件是与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不符的。同时,伊斯兰教义认为仁慈是真主的德性之一,这一仁慈不仅对穆斯林,而且还是普遍的,叫做“普慈”,是针对全人类的。把教义断章取义、极端化,满足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应该谴责的。“作为研究者,我反对简单地将暴力恐怖事件扣在整个宗教的身上。”
“我反对把暴力恐怖事件完全和伊斯兰教挂钩。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都不是人类社会的新现象,哪个宗教哪个民族都会出现这种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王老师平易近人的性格、渊博的知识和维护宗教纯净本质的真挚内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曹南来:跨学科的学术优势
曹南来,北京人,现为人大哲学院宗教学副教授,海外引进人才。获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学士,美国纽约福德姆大学社会学硕士,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2008年起在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任助理教授。2013年来到人大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的人类学,同时关注经济文化、都市人类学、宗教与现代性、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性别研究、人类学田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已出版著作《建设中国的耶路撒冷:当代温州的基督徒、权力与地方性》(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1),曾在《中国研究》(The China Journal)、《美国宗教社会学季刊》(Sociology of Religion)、《亚太人类学刊》(Th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在谈到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势时,曹老师指出传统的宗教受家人、社区的影响比较大,现在则更注重自己的选择,更偏重个人的体验。现代宗教跟医疗、养生、成功学等日常生活领域息息相关,更接近社会实际。以前的研究多是从上到下的研究视角,研究经典、精英。现在则更多转向从生活的角度、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转变为强调个体的意义、主观的宗教世界的这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方法论上更强调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角。谈及中国宗教的未来研究趋势,曹老师认为应该会更注重宗教实践与经济、文化范畴及其他社会学概念诸如性别、阶层、代际之间的复杂关系。随着中国宗教逐渐成为改革时期主流社会群体文化和价值观的表达,在这样开放、多元、自由和彼此尊重的学术语境下,中国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走向繁荣。
曹老师有着丰富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验。在谈到国外的学术训练和国内的差异时,他指出,国外课程数量较少,比较注重研讨性,一学期三到四门课,但是每节课的任务量比较大。相反,国内课程较多,研究更广泛,但课程不是很深入。从学生角度来讲,曹老师认为国外学生比较独立,但国内学生更加勤奋用功。来到人大不到一年时间,曹老师给予哲学院的学生很大的好评,“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学习热情高,整体水平不错。”这段时间里,曹老师认为人大哲学院“很好,很温馨”,中午会和大家一起去踢足球,同事之间相处关系融洽,老师们为人善良正直,对人大哲学院有很强的归属感。
结语:三位老师都是去年来到人大哲学院,不仅学术水平高,教学方法独特,而且为人正直,爱岗敬业,对学生关爱有加。为人大哲学院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壮大了我们哲学院的大家庭。最后引用吴功青老师的一句话:“好好读书,好好生活。”我们正处于人生的最佳年龄阶段,应该把握好这段时机,好好学习,多读书,让哲学充实我们的大脑。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做自己喜爱的事情,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每天快乐且充实,让我们的青春过得无怨无悔!
采访/邵鹏桦 马琳
文/邵鹏桦
图/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