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团队
首页 > 教育团队 > 教师风采
青年教师系列专访——臧峰宇:爱生活爱智慧
日期:2014-01-02

“深刻的学术功底,幽默的讲述风格”,同学们这样形容臧峰宇老师。臧峰宇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现开设的课程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作为一位学者,臧峰宇老师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在知识的世界里拾级而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和学生们一同追寻哲学的脚步,探求智慧的源泉。一直以来,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趣味授课也思考着人生。

生活的思考者:反思追问不忘初衷

臧峰宇老师的本科和硕士生涯都在辽宁大学度过,而博士学位则在清华大学取得。尽管硕士和博士阶段他研究的主要都是哲学专业,但他最初所受的文化熏陶却主要来自于文学。在高中时代,臧峰宇就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一直到本科开始学习新闻类专业,确立了记者的职业目标。他希望自己可以一边进行新闻报道,一边进行文学创作。

然而,在即将考研的时候,一次参与辩论赛的经历,让他开始领会哲学的魅力。作为辽宁大学辩论队的一名成员,臧峰宇开始思考怎样才可以成为一名具有深度的思想、睿智的判断和深邃的表达的辩手,而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哲学。当时,臧峰宇所在辩论队的教练是一名哲学教授,他认为臧峰宇很有学哲学的潜质,而且哲学有助于增强新闻的深度,因此,为了领悟更为精深的学问,臧峰宇开始了哲学硕士的学习生活。尽管在硕士生涯中,臧峰宇依然坚持着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但随着在哲学思想上的深入和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他慢慢生成了在哲学领域深造的愿望。正是这样一个愿望,改变了他原本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也促使他在博士阶段继续攻读哲学专业,在和国内外学者的互动中,接触到了更为新颖和国际化的学术交流方式,让他在探索哲学与智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想起他自己丰富多彩的学生时代时,那些在年少时光里对于生命的追问和最初树立梦想时的激情现在在臧峰宇老师的笑容里依然得见。“我觉得大学和人文学科是两个‘一旦走入就无所谓走出’的领域,或者说一旦开始就是永远。”臧峰宇这样评价他的学生时代。获得过清华大学多类奖学金,被评为“清华大学学术新秀”,2006年赴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进行学术访问;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参与过各式各样的社团和文艺活动;也结识了给予自己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和同学……被臧峰宇称为“温暖时代”的大学生活对于他来说,不仅意味着丰厚的学识,也承载着他的青春岁月,塑造了他一生的文化印记,带给了他一种看待人生的多元的新视角,指引着他在后来的生活中对人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很多人都追求着具体的和物质的事物的今天,臧峰宇从未忘记人生反思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当人们忙于各种事务,而忽略了对人生的反思时,就可能忘却了自己的初衷,模糊了曾经走过的道路,甚至多年以后又回到原点。思考人生能够为我们明确思想和生活的路标,以自省和自信的方式推动我们前行,使我们走得更好、更远。”反思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时,他也对当今大学生提出了建议和希望。他觉得大学最为重要的就是珍惜时光,积攒人生的正能量,“要在这个时代确立起超越当下的价值理想,具有不畏艰难的意志,无论今后在怎样的境遇中,都会在执着进取的脚步中升腾起希望。” 

学术的求索者:精益求精踏实前进

22年的学习时光让臧峰宇的生命变得更为厚重,在思考人生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多读书、多感受,让自己的所学益于学生和社会,成就学术和人生的理想,不负他人的期待。对于知识的探求作为主宰着他的生命的激情之一,于他而言是一种生命质感的依托和体现,也成为了他的一个生活习惯。

臧峰宇在本、硕、博阶段分别攻读了文学、哲学和法学学位,这样的专业转换于他而言是在个人兴趣和机遇的驱动下的一个“选择与被选择同时存在的过程”,这样多元的专业背景也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跨专业领域的有利条件,让他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目前,臧峰宇主要从事哲学研究,特别是哲学基础理论和文本研究。虽然相比于理论哲学他更青睐于实践哲学,但他说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基础。理论研究也将成为他今后进行政治哲学与中国问题研究方面的知识积累。这样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现实的过渡让他感觉到踏实。

尽管攀登学术山峰难免艰辛,但臧峰宇对于自己的选择从未有过后悔,“每当掌握了一段思想史的精要或解决了一个艰深的理论问题,我都能实在地体会到一种知性的畅然。”在学问和科研的道路上,社会和学生的肯定、同行的鼓励对于臧峰宇而言,都是支持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为他提供着一种对于学术研究的“理性的冲动”。除了来自于他人的鼓励,臧峰宇自身的学术愿景也推动着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不断深入与创新,“中国社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精神和文明的水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提及自己秉持的科研态度时,臧峰宇表示:“学术研究要精益求精,在思想史研究中要尽可能精深,选择的问题应具有前沿性,尽量为当代社会提供一种精神高度和文化厚度,我反对急功近利,因为学术成果的积累本是踏实研究的结果。”

虽然目前的生活主要以学术研究与教学为主,但事实上,除了如此正式的科研的方式以外,臧峰宇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寓学于乐的求学之道,即他的两大爱好——旅游和书法。在旅游时寻找一些和学问相关联的东西,如体验地方民俗,既感受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体验了生活的原形,又能领会到学术的气息;而在陶然于书法之时,既是对中国传统“道”文化的体会,也是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对学术精神的感悟。“我们不要因荒度光阴而错失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不要忘记享受生活的意义,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成绩积累,理想的生活不会转瞬即至;没有对生活愉悦的深刻体会,学习也将成为缺乏意义的智力游戏。”在臧峰宇的观念里,学术研究是与热爱并享受生活水**融的。

教育的实践者: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随着博士阶段对于哲学研究的深入,臧峰宇意识到哲学的传播离不开言说,而教育正是言说的一个重要舞台。由此,在臧峰宇的心中,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理想逐渐代替了成为一名记者的目标。2007年,当有机会来人大任教时,臧峰宇感受到了自己的学术生活将开启一个新的起点。至今想起第一次站上讲台授课后受到的督导组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臧峰宇老师依然会感到温暖如初。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臧峰宇老师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讨论的方式同学生进行互动,他主张在教育中鼓励学生,为学生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并且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有一天超越自己。他说:“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如果他们有一天能超越我,我会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也是教育的成功。” 

作为一个教师,提起自己一直以来的教学期待和观念时,臧峰宇说他希望自已能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哲学深邃的道理,并在教学中以实践之思贯穿始终,在面对问题时思考,在思考时提出和解决哲学问题,使学生用哲学的方式领悟哲学,并在教学中反映出哲学的反思性。他希望学生从他的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单纯的哲学知识,而更多的是一种理解问题的新思路和领悟生活的价值情怀。他说:“我希望学生们真正懂得:哲学的超越建立在尊重常识的基础上,哲学对常识的超越实乃以理性的方式展现诗性的境界,即‘相信未来’,哲学让我们始终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理想,从而爱惜自己知性的羽毛。当你读懂这种思想的光芒,就可以每天按照自己的心性生活,在理念与现实交汇的光亮中行走,从而记录历史。”字字体现出一位哲人的诗意。

尽管已经有了6年的教学经验,但在每次授课前,臧峰宇老师依然会坚持对自己即将教授的课程重新备课,为课程注入更多的鲜活的时代内容,“教学无止境,教学的内容和讲授的艺术需要教师终生探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严谨创新的教学态度始终贯穿在臧峰宇的教育过程中。 

在臧峰宇的眼里大学生群体始终是“最有活力的群体”,而当代大学生身上也附有着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作为学校公选课的教师和哲学院硕士生导师,臧峰宇老师也表达了自己在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希冀和建议,“大学生应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这个目标的确立不应过于狭隘而限制其长足发展的可能性,应该具有超越小我的情怀。在校园生活中也要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多读书,多听名家讲座,须知厚重的思想和人类的精神永远都是推动我们人生有更好进境的动力。” 

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刻的学术指导让臧峰宇老师在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评师网上有同学这样形容臧峰宇老师,“听臧老师的哲学课,不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年轻有为的好老师,还可以领略到他那春风化雨般的教学风格,汲取丰富的理论涵养。臧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耐人寻味;臧老师的课引导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对我们塑造辉煌璀璨的人生具有重要启迪。”

人物链接:

臧峰宇,男,1978年11月生,辽宁沈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与中国问题研究。曾在《新华文摘》、《教学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清华大学学报》、《江海学刊》等学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马克思政治哲学引论》、译著《不同的路径》等以及合著合译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课题等多项。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当代哲学热点问题》。曾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