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第二十五届人大马哲论坛:“直面环境危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
日期:2018-06-112018年6月7日下午2时,第二十五届“中国人民大学马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五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人文科学系维克多·万利斯教授作“直面环境危机——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主持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玉兰副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常晋芳副教授及校内外三十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维克多·万利斯教授是美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左翼运动理论家和实践者。他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杂志《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执行主编。在本次讲座中,万利斯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环境危机问题,并指出,环境斗争在本质上就是阶级斗争。以石油工业为例,即使新能源的使用能够缓解环境危机,但资本家仍然不愿意放弃石油工业,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这就体现了资本逐利和资产阶级利益对环境保护的阻碍作用。除环境问题外,相关的难民问题、战争问题、气候变化、水污染、食物短缺等问题,都同资产阶级的利益取向和资本逐利密切相关。
万利斯教授特别区分了“need”和“demand”的两个术语。其中“demand”是经济学词汇,它不仅包含需要(need)的意义,而且涉及购买的能力。例如购房,人们有住房的需要(need),但是没有支付房价的能力(demand),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别。万利斯教授认为,我们必须考察并限定我们的基本需要(need)有哪些,否则需要的无度扩展就会导致相互竞争,这也包括空间的争夺。
万利斯教授特别提到了美国社会内部产生的抵抗或反抗力量。例如以斯诺登为代表的种种“检举者”(whistleblower)事件,包括阿桑奇的“维基解密”(wiki leaks)等,都反映了资本主义体制内部力量对体制本身的反抗,而这些事件所透露的信息都是非常令人可信的,因为检举人都是来自官方内部。另外,就美国监狱来说,其服刑人员数量众多(通常保持在200万人),他们不仅在服刑期间备受虐待,而且在出狱后也很难享有投票权等公民权。不过,这部分人中的意识觉醒者也努力在理论上提升自己,寻找国家发展的替代方案。
此外,万利斯教授多次提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之称赞不已。在他看来,基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美国是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极富远见的口号的,而美国近几十年的政治实践不是在推进、而是在取消罗斯福新政所确立的一切进步的环保措施。因此,教授认为,美国应该多向中国学习。
张文喜教授就“社会主义的思想在美国的影响程度”这一问题与万利斯教授进行交流。万利斯教授表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马克思曾多次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文章,林肯总统当时也阅读马克思的文章并深受影响。在美国的最近一次调查中,30岁以下的青年人更支持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此外,万利斯教授还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共产党”在当时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予以了肯定。
赵玉兰副教授高度评价了万利斯教的讲座。她认为,教授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美国社会的生态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常人很难深刻把握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图景,对我们更好地认识美国社会、从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命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讲座的最后,万利斯教授对在场同学们的热情提问作了详细的解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十五届人大马哲论坛落下了帷幕。
文:耿芳兵 赵玉兰老师
图:耿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