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论与写作”研讨会暨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学术论坛召开
日期:2025-10-2010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编辑部主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评论与写作”研讨会暨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主编臧峰宇教授、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出席会议。执行主编黄志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为论坛作开幕致辞。他高度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学术影响,并对学界同仁给予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石德才强调,批判与反思作为哲学的核心特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他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迎来了重要机遇,而如何有效开展评论、推动理论创新,不仅是本刊的核心主题,也是学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最后,他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中能够充分交流、碰撞思想,携手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结构性议题。学界研究已从旧有的“教条范式”,转向对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重视,这有助于扩展研究的广度、提升研究的深度。学者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在坚持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更好地连接理论与实践,在充分挖掘文本思想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持对时代重大问题和现实挑战的问题意识和批判关切。与此同时,也应相应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的高度,实现研究与评论的有机结合。

在学术评论与写作方面,与会学者就如何改善既有学术评论的生态和环境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学者认为,当前学界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论体系的规范化建设,鼓励更加注重实质性内容、有益于学术共同体发展的建设性对话,从而形成真正的学术公论,而非流于形式的肯定或非理性的争辩。此外,哲学写作中存在文体与表达的相对固化,以及部分学术成果存在原创性不足、重复再生产等问题。与会者呼吁,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探索文体与表达的创新空间,致力于学术评论的高质量供给,推动学术思想的有效交流和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主编臧峰宇致闭幕辞。他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刊物建设和发展的学界同仁、长期合作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刊物运营团队表达了衷心感谢。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时代问题的重要方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与作者、时代、同仁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纵深发展。展望未来,臧峰宇院长为刊物提出了三点发展愿景:一要进一步拓展刊物在既有学术评价体系中的发展空间,更注重刊物的内在价值与长远影响;二要坚持中华文化自觉,同时积极开拓办刊的国际学术视野;三是期望刊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史上留下生动印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创刊十年以来,始终秉持以评论办刊的方针,通过设置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思想对谈、博文锐评和佳作短评等栏目,成为马哲学界的学术交流和思想对话的重要理论平台。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工作的开展,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供稿:李华昊、孟祥和
摄影:李涛、安芷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