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分论坛六“全球发展中的文化共情”在京举办
日期:2025-10-1910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在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中关村校区举行。10月1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平行分论坛六“全球发展中的文化共情”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京东群学楼341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出席分论坛并致辞。

王易首先向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人类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化作为凝聚与沟通的重要力量,其作用愈发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发展中的文化共情”这一主题承载着对人类未来文明的深度思考,唯有以文化为桥,以共情为纽带,才能打破隔阂,凝聚共识。今天各位学者的探讨将为我们思考在全球发展的今天,如何使中华文明这份宝贵遗产焕发时代活力,如何使中华文化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精神资源提供思路。文化共情不是一句口号,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将今天的思想碰撞转化为实际行动。她强调,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发挥平台优势,推动更多文化交流活动落地,成为文化共情理念的践行者。

分论坛上半场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祝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雷立柏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首任所长魏广君,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语言学学院汉内斯·费尔纳教授做主题发言。

祝帅教授以“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设计’及其中国经验”为题,从世界博览会与现代设计理念入手,揭示了现代设计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工业产品一方面使其自身成为了一个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在越发全球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地方特色。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生产方式,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现代主义的审美产生了反思和改变的想法。他以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和服装给我们的启示为例,对中国设计何以可能进行思考,进而,他援引金岳霖先生的哲学之问,指出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应该具有地方性色彩。他强调,设计知识在人文维度本质上是“地方性”的,中国设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我们应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设计的观念,建立中国设计的学派。

赵德润老师以“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为题,深刻阐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肩负着对内和对外的重大历史使命。为适应这一历史使命,中华传统文化面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任务。他指出,当前互联网全球语料中中文占比仅1.3%,反映出中文语料在互联网生态中的结构性短缺与话语权危机,而这种文化窘况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传统的文献典籍结构与网络要求不匹配。对此,刘占锋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研发的"中华文化精要主题化检索平台"已完成对近4万条成语、近50万首诗词等典籍资源的系统整合,支持多层级精准检索。这一文化工程的实施,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迈出关键步伐,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球可使用的公共知识产品,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雷立柏(Leopold Leeb)教授以“17-18世纪留学欧洲的中国人”为题,通过丰富的史料展现了早期中欧文化交流的历程。雷立柏教授系统梳理了郑玛诺、沈福宗、樊守义、李安德、袁德辉、马国贤、李自标等首批留学欧洲的中国人的经历。这些早期留学生多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他们远渡重洋赴欧洲学习哲学、神学与拉丁语,旅程充满艰险,有的甚至病逝途中。然而,这些文化交流先驱回国后大多不得不隐藏身份,其经历与学识难以为社会所知,没有得到应收到的重视。雷立柏教授最后指出,这些早期留学生的共同命运是几乎被历史遗忘,但他们作为中欧文化交流的先驱,其历史贡献值得当代重新发现与珍视。

魏广君老师以“当代审美视域下‘贴系篆刻’‘碑意篆刻’的可能性成立”为题,系统地提出将中国印史划分为四大分期:商代至战国的"太朴期"、秦至西汉的"融糅期"、汉印引领下的"典则期",以及清代至今的"化构期"。他提出"帖系篆刻"与"碑意篆刻"两个核心概念,认为明代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及其后西泠八家等构成"帖系篆刻"脉络,其审美特征与帖学笔法气韵相贯通;而以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的"碑意篆刻"则开创了篆刻艺术的新纪元。在论及"现当代篆刻"发展时,他强调应立足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认知,突破传统美学范式,在市场经济和展览机制背景下,积极探索媒材、技法、形式的全面创新。这一理论建构为理解中国篆刻艺术的演进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文化生命力。

汉内斯·费尔纳教授以“理性在其多样性的统一”为主题,指出人类通过劳动、社会与语言构成的普遍“类存在”关系,是不同文化间能够相互理解的共同根基。基于此,他提出了普遍性问题,认为真正的普遍性并非西方模式的全球扩散,而是不同文化理性在平等对话与翻译中共同生成的。在全球发展层面,他主张建立多极化文明格局,让各文化在保持特性的同时参与人类集体事业。他强调,文化理解不仅是伦理要求,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性实践。致力于文化理解,就是参与人类普遍性的辩证实现,就是以哲学与政治行动,践行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精神。

分论坛下半场发言由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主任费佳主持,中共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澳大利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薄国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主任虞晓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联合国NGO“书法小联合国”主席周斌做主题发言。

杨金海教授以“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系统阐释了"中和精神"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哲学内涵,包括"中间和谐"的平衡状态、"宇宙之根"的稳定本质、"一多结合"的互补关系以及"允执厥中"的处事原则。通过故宫建筑、中医理论、书法绘画等具体例证,杨教授展现了中和精神在中国文化各领域的生动体现。针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他提出应以"中和精神"构建文明新形态,既要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资本逻辑"和"丛林法则",又要吸收各方优势形成"过渡性综合形态"。最后,杨教授强调中国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参考,呼吁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旗帜,推动建立民主化的国际新秩序,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薄国强教授以“文化的历史逻辑:‘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贡献”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对文明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阐释。通过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文本分析,他指出人类史前史和人类产生以来的历史可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阶段,并且这三个阶段只是历史时代的名称或“占位符”。他以日耳曼部落取代罗马文明为例,阐释了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古代“野蛮时代”蕴含的自由意识、民主本能等价值观,经过提炼与升华,能够以“更高级形式”融入现代社会,为构建更平等、民主的社会形态提供历史智慧。这一发现为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虞晓勇教授以“中国书法的海外共情”为题,以如何认识书法为引,从文化认同与艺术本体双维度阐释了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路径,指出书法共情力植根于汉字文化圈的历史渊源与书法形式的独特张力两大维度。他通过日本书道界对《郑文公碑》的顶礼膜拜,毕加索对书法的共情等案例,印证了书法艺术跨越文化边界的情感共鸣。对于书法海外共情的实践,他提出三点思考:巩固、推进亚洲汉字文化圈的书法教育,在“汉语热”中,强化“说”与“写”的同频共振,以及通过书法元素,阐扬中国文化的张力。这些思考彰显了中国书法作为文化使者的独特价值——既要依托汉字文化圈维系精神纽带,更要通过美学表达激活全球对话,让中华文化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中实现深层共情。

周斌教授以“和合文化与笔墨共情”为主题,通过实证研究展示了中国书法在促进全球文明互鉴中的独特价值。周斌教授团队历经多年的纵向研究发现,书法练习对儿童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些科学结论为书法的人文价值提供了实证支持。基于自己在书法研究领域多年的经验和在联合国教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书法的十年经历,周斌教授进一步指出,书法作为“和合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兼具雅、俗文化的双重特质,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媒介。通过笔墨纸砚的简约形式,书法将中国哲学中的“和合”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艺术实践,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一条独特路径,在当代文明交流中展现出独特的共情力量。
本次“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全球发展中的文化共情”分论坛,通过与会嘉宾的多元视角,构建了一场跨越哲学、艺术、生态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这些思考共同表明:在全球发展面临深刻变革的今天,唯有在尊重多元性中寻求统一,在对话中激活传统的当代价值,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与智慧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