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有多个新中国第1的人大哲学院
日期:2024-06-15


多个新中国第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创立于1956年,同年哲学本科专业获批招生。在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新中国教育史上第1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1批哲学硕士点和第1批哲学博士点、第1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首批一级学科授权点、首批一流学科、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首批强基计划招生。


10个二级学科全覆盖

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

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

人大哲学院是国内哲学教学、科研、咨政和培养高级人才的重镇,是目前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的哲学院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10个二级学科,建设哲学、政治学、经济学(PPE)专业和“应用伦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哲学院拥有中国人民大学创新高地“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是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牵头单位。


师资力量全国第1

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为建设世界一流哲学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现有在职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47人,占教师总数的59%;副教授24人,占教师总数的30%;讲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11%;拥有博士学位者80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全职外籍教师4人。


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8年“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扎根中国,独树一帜:交叉融合导向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0余部重要学术专著

在过去的五年里,哲学院教师出版的学术著作达190余部。其中,专著132部,编著24部,古籍整理著作6部,译作24部。


180余篇权威期刊发表 全国领先

近五年来,哲学院教师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180余篇,涵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海内外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刊物。


154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本科生可申请参与

自2018年以来,哲学院共有15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立项,其中包括重大项目27项、重点项目21项、青年项目25项、一般项目4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项。


60+场高水平学术论坛

2023年,举办学术讲座60余场,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同济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学者开展讲座。

举办多场大型学术会议,搭建学术平台,共谋学科发展和学术进步。2023年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两个结合”高端论坛、“中国式现代化:全球语境下的文明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学)专项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创新的前沿: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哲学分会场、“古代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首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2023”学术研讨,第五十一届“人大马哲论坛”:恩格斯的“理解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解释学、首届“中国应用伦理与职业道德发展论坛”、“回顾与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修订本)出版座谈会。


与近20所境外名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备忘录

哲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与英国牛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近20所境外名校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开展多层次、多方位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硕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对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实现高质量就业

学院本科生升学深造比例高,较多升学至本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境内外顶尖名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发展方向多元,前景广阔,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及其邻近省份,广泛就职于教育单位、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



·张志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曾任哲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大首批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研究方向西方哲学。曾获第四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主编教材《西方哲学十五讲》获北京市高等院校精品教材奖,主持“西方哲学智慧”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精品课程,其所在的外国哲学教学团队于2008年分别获得了北京市教学团队奖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奖。

主要代表作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主编)《西方哲学史》(主编)《西方哲学十五讲》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新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宗教学教学科研重镇,被誉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是目前国内教授最多、规模最大、学科配备最齐全、人才培养体系最完善、具国际声誉的哲学院系,入选教育部首批“双一流”学科名单,大陆高校排名领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基础深厚,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陕北公学成立的哲学研究室,1956年正式创建哲学学科,1986年建立伦理学专业,1999年新增宗教学专业,2016年获批跨学科的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PPE)。本科有4个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哲学”“伦理学”,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1个跨学科的“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新文科专业。硕博则囊括了10个二级学科和1个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并拥有伦理学与宗教学两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


在人大哲学六十八载的发展历程中,培养了我国哲学教育的大批哲学人才,产生了诸多“第一”:新中国哲学教育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第一批哲学硕士点、第一批哲学博士点、第一批哲学一级学科授权点、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哲学学科、第一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一批强基哲学培养计划、第一批拔尖2.0创新培养计划,不断引领学科发展。


哲学缘于我们对世界的“惊奇”,只有保持与世界的对话才能发展哲学,培养出优秀人才。近三年,中国人民大学GDI中国高校哲学学科排名位居榜首。人大哲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在职教师77人,教授占比超过50%。海归博士占比近三分之一,引进有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Carl Mitcham、德国著名汉学家Dennis Schelling等多名外籍教授。人大哲学现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9所世界知名大学签订有学术合作、师生交换协议。哲学院设多种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出国交流。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匹兹堡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均有哲学院的学生就读。由哲学院教师所著的一些外文著作架起东西哲学对话与交流的桥梁,不断推进哲学的开放与创新。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与文化活的灵魂,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也是时代发展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人大哲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哲学学科的理论思维优势,贯彻新文科建设理念,以强基博识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的深层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强烈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学识和卓越创新思维的杰出哲学人才。




跨学科思维训练。

该生在PPE实验班内接受了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院、哲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所提供的丰富核心课程,系统学习三个对理解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意义重大的关键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在高礼金融科技实验班里,广泛选修校内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信息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所开设的各类学科基础课程,在多门学科之间形成了系统认识。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热心志愿,先后于2019年担任北京世园会园区志愿者,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成为了一名抗疫先锋志愿者;而在实地调研层面,在“大创”调研中探索“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将会如何改变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采用金融科技的方法,探索技术的创新又将如何解决互联网大病众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等民生热点痛点问题。


心怀国际化视野。

大三上学期报名参加了人大和日本东京大学的LAP合作研修项目,与东京大学的同龄人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社会学议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人大的国际小学期认识了耶鲁大学的顶尖教授,通过芝加哥大学的项目学习到了世界前沿的应用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大三下学期放弃国内的保研名额,申请前往国外的一流高校深造。最终获得了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校的青睐。




潜心书斋强基固本。

作为强基计划首批学生,在学期间学分绩点第二、转段考核专业第一,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依托学校学院提供的优质学术资源,担任大创北京市级的项目负责人,以独立作者身份投稿的论文入选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获二等奖,并在分论坛上进行宣讲。


走向社会实践担当。

依托学校全方位社会实践体系感应时代脉搏,从湖南的高山茶园,到三沙的海疆军营,再到大湾区的智慧工厂,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实践足迹遍布6省10市,形成超20万字的调研报告;关注全球治理,跟随学校前往东南亚进行海外调研,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主旨演讲。


心怀善意服务奉献。

参与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国家体育场新闻运行助理,保障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四场开闭幕式的顺利进行;担任校学生会执行主席,组织策划迎新接站、共建美好校园大调研、全国高校团学组织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活动等,为同学办实事、为校园添美好。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他深知学习与科研是贯穿研究生阶段的主线任务,因此自入学以来就勤勉于学,力行不怠。他研究生就读期间总成绩专业排名第二,专业课全部满绩。曾向全国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投稿并获得学术创新奖、三等奖,参与英文学术著作的翻译校对工作。


牢记嘱托践使命,挺膺担当砺青春。

他曾担任哲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在任职期间,他带领学院研究生会成员参与了多项弘扬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服务活动,并组织举办十数场学术盛会及文体活动,其中“2022·全国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获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报道。他社会责任感强,曾是哲学院疫情防控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队员,多次参加学院疫情防控工作,获得人大“战疫先锋”志愿者称号。


强健青春体魄,铸就青年精神。

他兴趣爱好广泛,重视全面发展,尤重体育锻炼。他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滑雪协会会长,帮助社团首获“中国人民大学五星社团”称号;策划组织的系列活动获立“人大社团精品项目计划”,并以“优秀”结项。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滑雪队骨干队员,曾以优异成绩斩获第9届全国大学生滑雪挑战赛(华北赛区)总团体项目第六名。



早在中学时代,毕唯乐就发现自己在哲学、心理学、艺术方面的热忱。在求学过程中,她发现美学能整合自己所有的兴趣点,学科完备、实力强劲的人大哲学院成为了她继续深造的不二之选。在她看来,研究生阶段应当完成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转换,因此,她不仅刻苦学习、完善知识结构,硕博阶段学分绩均为专业第一,而且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发表论文,在西方美学、艺术哲学、情感理论等领域不断探索。同时,她根据研究需要自学了多门外语,锻炼自己的学术翻译能力。博士期间,她获得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前往美国跟随国际知名学者学习,大大开拓了学术视野。

柏拉图著名的谈“美”对话《大希庇阿斯》结尾有言:“美事艰难。”毕唯乐时常用这句古谚勉励自己保持好奇、勇于尝试,勤勉治学、求真务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青年学人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代生活,在中西文明互鉴中实现古典传统与现代经验的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