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臧峰宇院长在2022年哲学院新生大会上的讲话
日期:2022-09-28

愿你们成为学养深厚的

“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尊敬的郑水泉副书记,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首先向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入学考试,带着梦想和憧憬来到人大哲学院,这里是你们学术之旅启航的地方,希望你们在逐渐融入人大奋进历程的岁月里绽放生命的芳华。今天,我想谈三个与学习有关的关键词,与大家共勉。

第一个关键词是“思考”。作为爱智慧的动态过程,哲学是以“思”来确认自身的。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你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知道,哲学教育是培养人们理论思维的根本方式。深入思考的前提是博学多识,在缺乏基本常识的境遇中苦思冥想,对学问的增长往往是无济于事的。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仍然是富有启发意义的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大家要学的知识有很多,首先应当掌握哲学的思想传统和基本的概念、范畴、命题、方法,这就要学好哲学史和哲学经典著作,在一种开阔的历史视域中理解哲学的生成,理解各种哲学前沿问题的内在机理。学有所长,不是自设思考壁垒的结果,而是趋向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学术探索。不要陷入某种流俗的成见,希望大家既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也使哲学面向时代问题敞开。在时代语境中把握哲学的本来,思考哲学的未来,为自己从事哲学研究确立尽可能完整的知识基础。

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掌握哲学这门历史悠久的学问,还要了解与我们时代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哲学研究者要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做学问要“板凳甘坐十年冷”,没有扎实读书和思考的笨功夫,是做不出真学问的。但是,各位不要以为这样的笨功夫就是每天沉浸在图书馆里不问世事的结果。其实,真正的笨功夫总是承载着深沉的问题意识,具有明确的时代情怀。即使从事思想史和古典文献研究,也要从中读出“文本中的时代”。“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哲学研究是一项人文日新的事业,时代是我们思考问题的现实场域。

2020年以来,我们开始探索“强基博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同学们既能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强基固本,也能有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从而努力达成哲学思考与研究的综合创新,做“怡然有以自得”的“真学问”。为此,我们开设了《哲学的殿堂》和《哲学的星空》两个大型学术讲座系列,分别邀请哲学领域的名家名师和我们学院的知名中青年学者与知名校友讲授,获得同学们和在B站与腾讯会议室收看讲座的哲学爱好者们的欢迎。讲稿陆续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同时,我们开设了《“哲学+”的视界》和《思维的此岸》两门跨学科课程,呈现哲学与其它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对话,呈现哲学学科内部的对话,课程的主讲人和与谈人围绕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对话,加强课堂互动,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很多课堂座无虚席,这样的场景是令人难忘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珍惜”。生命是在时间中度过的,我们在时间中经历的岁月具有不可重复性。哲学为我们经过的不可重复的岁月赋予意义的规定,正是意义的规定使过去的事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并在意义的不断确认中成为永恒。这些可能成为永恒的富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珍惜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川流不息,河纵然还是这条河,可过去的河水已经流向他方。在时间中“重现”的只是事物的相似性,如果不能在时空隧道中自由穿梭,昨日重现就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因而,我们要珍惜时光,珍惜读书的时光。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校园某处的墙壁上印着一句高尔基的话:“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多年来,读书是我的基本生活习惯。正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在精神之旅中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形成超越自我的勇气和力量。读哲学的书和历史的书,尤其让我们得到智慧的滋养,感到时间是一种有力量的建构性的存在。我们都是在时间中成长的,在同样的学习阶段,同学们会展现出个体差异,差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而时间管理能力的差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喜欢拖延或等等看,往往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经验,盲目乐观,就会把事情想得过于容易,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往往陷入一种才疏无术的境地。

在珍惜时间的同时,我们还要珍惜在读书的过程中与我们相识的人。人大哲学院人才荟萃、名家云集,今年92岁高龄的著名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谦逊执着,在思想与时代之间闻道求理,被称作“行走的马列字典”。今年87岁高龄的著名哲学家张立文教授创立“和合学”理论,主持《国际儒藏》编纂,展现了哲学的“度越”境界。著名哲学家刘大椿教授在科学与哲学的交叉处漫步耕耘,探索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若干创新方法。还有郭湛教授、李秋零教授、张志伟教授、姚新中教授、谢地坤教授等著名学者,以及今天到场的欧阳谦教授、牛宏宝教授、谢林德教授,他们都是我们学院的名师名家,大家在读书期间会领略他们的风采,也会听到很多知名中青年学者授课。教学相长,你们不仅向老师们学习思考哲学问题的视野和方法,也会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得到老师们耐心的指点,师生的情谊是值得珍惜的。你们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中彼此了解、相互帮助,学学相长,缔结的友谊是成长过程中珍贵的琥珀。

第三个关键词是“希望”。希望是哲学的本真精神,一个深谙哲学真义的人总是常怀希望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希望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理想之光,是自我实现的精神动力。希望点亮未来。我想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艰难的日子,伴随我们走过这些日子的正是希望的力量。希望是我们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的好的可能性,我们不仅要有把握这种可能性的自觉意识,还要有把握这种可能性的必要的能力。希望指向一种理性行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理性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我可以希望什么”,可以希望的不仅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而且是一种道德上的应当。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当有明确的规划,而实现学术规划的可能性是在现实中生长出来的,这需要做大量深入的经典研读和实际调查研究,做有问题意识的学术探索,使我们所希望的对象化为现实。

实现这样的愿望,体现了超越精神和实践情怀。超越精神源于人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们在朝向未来的途中持续生成。我们不仅要在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形成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能力,还要将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能力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使我们在越来越深入的思考中确认希望之于人生所应有的价值。

同学们,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我愿用这段话与大家共勉,希望你们不负韶华,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直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希望你们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在哲学研究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希望你们成为学养深厚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