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特邀分论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举办
日期:2024-08-13

2024年8月1—8日,第25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召开,大会主题为“跨越边界的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姚新中教授、曹峰教授、臧峰宇教授、温海明教授、李科林教授、Alexi Lavis副教授、魏博讲师,博士生谷民德、许秋晨、杨毅然、鲁龙胜等参加会议。

8月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Marxist Philosophy and Modern Civilization)特邀分论坛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的8位学者和博士生发言,分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中国与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汉内斯·菲尔纳(Hannes Fellner)作题为“马克思主义理性类型及其对现代文明的影响”(Marxist Type of Ration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Modern Civilization)的发言。他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性的类型,并区分了西方文明中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试图阐明科学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形成对西方现代性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良滨教授阐述了“现代文明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发展”(The Critique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他指出,人们对文明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包括文明的内涵以及在不同背景下对文明的解释。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人们对现代文明带来的成就,包括社会产品的激增、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本的迅速扩张,已达成普遍共识。与此同时,现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挑战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了解其中的根本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政治学、法律和国际研究系政治哲学教授卢卡·巴索(Luca Basso)简要分析了马克思复杂的平等概念。他认为,马克思的平等概念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形式上的法律平等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马克思强调,真正的平等需要消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从而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平等。因此,马克思的平等不仅是法律上的平等,更是社会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最终目标是实现无阶级社会的真正平等。

臧峰宇教授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The Inner Logic and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of Marx and Engels' Civilization View)作主题发言。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及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他们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双重性,提出超越资本逻辑,实现现代文明的转型。今天,我们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实现综合创新,创造新文明形态。从而避免现代性危机,超越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明进步之路。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政治哲学与全球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卢博米尔·杜纳伊(Lubomir Dunaj)认为,以往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中国的历史变迁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对现有理论构成了挑战。随着对中国现代史的持续研究,形成了更加平衡的观点,展现出中西文明之间的独特互动模式。这凸显出现有的解释框架的局限性和对中国文明的独特经验给予更多关注的必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魏博探讨了“现代文明转型的多元路径与马克思主义文明和谐观”(The Multiple Paths to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Marxist Views on the Harmony of Civilizations)。他认为,人类文明源于生产实践,多样化源自不同的实践方式,生产力发展与普遍交往推动文明走向世界历史,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暂时性和双重性,阐明了文明进程的一般规律与多样性。不同文明应找到适合自身的现代化路径,以劳动逻辑替代资本逻辑,文明最终将从冲突走向和谐。

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谷民德讨论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者——马克思革命意识的文明根源”(Combative at heart- The Roots of Marx’s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他认为,古闪米特文化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古闪米特文化的关注能为探索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根源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许秋晨的发言题为“文明价值重建的可能性分析”(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Value Reconstruction in Civilization)。她认为,文明的多样性使其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有通过学习与交流互鉴,才能实现文明的长足发展。今天,我们必须在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中重建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共同价值,这种重建正日益成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讨论与交流环节,与会学者热烈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文明的多样性和不同文明的现代化路径等问题。臧峰宇教授在对分论坛做简要总结时指出,基于本届大会的主题“跨越边界的哲学”,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哲学阐释与争鸣,将不同文明融于新现代性的建构中;同时以实践思维方式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做出理论贡献。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对于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加强比较文明研究,形成文明和谐发展的时代主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与会期间,臧峰宇院长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文明与现代性、比较哲学与当代哲学创新等问题与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Luca M. Scarantino教授、意大利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Marcello Mustè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Ann Pang-White教授、德国伍珀塔尔大学Smail Rapic教授、塔林大学Lisa Indraccolo教授等深入讨论,并探讨了今后开展相关合作的议题。

(许秋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