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研究前沿系列讲座(总第9讲) 从“平等”到“一体”:庄子齐物观念的层次
日期:2019-11-072019年11月1日晚7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道家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600会议室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特别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威威教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讲“从‘平等’到‘一体’:庄子齐物观念的层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担任评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祥相老师主持本场讲座。
讲座开始,王威威教授从“齐物论”的属读问题入手对《齐物论》进行解题。在历代注解中,“齐物论”大致存在两种属读方式——“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的属读方式将“物论”解为众人对万物的评论,篇名之意为齐同人们对万物所做出的不同评论,则此篇的主旨在“齐论”,而非“齐物”。“齐物—论”的属读方式将篇名解释为“万物齐一的理论”或“论述万物齐一的道理”,则此篇的主旨为“齐物”。综合以上两种看法,将“齐物论”读作“齐—物、论”,则认为物和论均为齐同的对象,此篇包含了“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但如果将庄子对是非的否定归为“齐论”或者“齐—物论”,则“齐论”将自然进入“齐物”;“齐论”包含在“齐物”之中。其次,王威威教授从“三籁”出发分析庄子齐物观念的层次。王威威教授认为,“人籁则比竹是已”,比竹发声乃是吹奏者有心而为,因此“人籁”喻意人世间的是非观念,是非观念乃是出于“成心”这种认识主体固化的认知结构,并非事物本有是非。庄子希望通过“以明”的方式泯除是非观念,从“人籁”上升到“地籁”,风吹无心,万窍怒号,肯定万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承认万物的平等地位,是谓低层次的“齐物”。在“地籁”的层次下,万物虽然具有平等的价值和地位,但是仍然存在着分际和封域,不免彼是相偶相待。《齐物论》结尾“庄周梦蝶”的寓言表明了庄子希望通过“化”的方式,打破物与物、我与物之间的分界而回归混而未分的整体,从“地籁”上升到“天籁”,通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化”境界,是谓高层次的“齐物”。最后,王威威教授探讨了“天籁”与“道通为一”的意义关联。王威威教授认为,“人籁”对应“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的层次,“地籁”对应“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的层次,“天籁”对应“有物矣,而未始有封” 的层次。南郭子綦提出“三籁”是为说明“吾丧我”服务的,“吾丧我”则“万物与我为一”、“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只有南郭子綦这种“丧我”的得道者才能闻得“天籁”之音。南郭子綦又以“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解释“天籁”,王威威教授认为,“吹万不同”意味着万物个性的彰显,也是物与物的分化、物与物界限的凸显,“使其自已”意味着万物差别的消失、物与物之间界限的弥合。通过王威威教授的分析,“天籁”与“道通为一”建立起紧密的意义关联,“天籁”这一喻象正是以形象化方式说明了“道通为一”的齐物境界。
在评议与提问环节,曹峰教授首先对王威威教授的讲座做出了总结和评议,并提出问题:《齐物论》描述了“以为未始有物”、“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三个层次,为何讲座认为齐物观念只有高低两个层次?为何万窍停止发声才意味着万物差别的消失、物与物之间界限的弥合?王威威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回应。其后,在场听众踊跃提问,表明自己对于庄子哲学中“化”、“情”等概念的疑惑,得到了王威威教授精彩的解答。
本次讲座对《庄子》的“齐物”观念进行深入探讨,触及了庄子哲学的核心话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讲演生动,加深了同学们对于《齐物论》乃至《庄子》文本和思想的理解。同学们在此次讲座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领略到道家哲学的殊胜风采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