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届“人大马哲论坛”: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日期:2019-11-112019年11月8日(周五)15时,第三十三届“人大马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有幸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安启念教授带来题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主题讲座。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教授、张文喜教授出席并进行学术点评,以及校内外五十余名师生热情参与。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为何要重提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谈到为何要重提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时,安启念教授认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并简要回顾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在我国发展历程。为了调整建国以来的一些左倾方针,在改革开放伊始,关于人道主义关怀和真理标准问题曾经引发了包括文艺界、哲学界和政界的全国性大讨论,实践唯物主义的背景便起源于此。在肖前教授等前辈学者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发起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热潮。九十年代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再度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舞台。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贫富差距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中国社会的现状发生的这些变化使得人的主体性与人的价值的重要性重新得到凸显与认识,为重提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创造了条件。
安启念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对“实践唯物主义”作出专门的定义,但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却在马恩的诸多文本当中,特别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当中得以体现。在《提纲》第一条的表述中,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在批判旧唯物主义时,他吸收了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对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的高度肯定;在批判唯心主义时吸收了旧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强调这种能动性具有现实性、感性,也即物质性。可见他的实践概念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扬弃,是二者合理因素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他的哲学思想的特点,正在于实现了这种结合。对这两点批判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世界观的基础,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主要标志。又例如,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考察了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原子论思想的区别,高度赞扬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但他的宗旨不是要建立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是通过肯定原子运动轨道的偏斜来肯定偶然性的重要,肯定原子的“能动性”。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主张“实在的可能性”,伊壁鸠鲁主张“抽象的可能性”。说到底,还是马克思从对“偶然性”的肯定当中,得出了对人类“自我意识”主体性的肯定。因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实践唯物主义,主要特征是弘扬人的主体性。
但安启念老师同时指出,仅仅将弘扬人的主体性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唯一特征,以及将实践本体论当作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做法,也是不合适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活动和受动”的结合。活动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改造,受动是外部世界对人的作用。强调前者,是唯心主义的特点;强调后者,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能动与受动的结合,表明他的实践概念不只是突出人对外部世界的能动改造,不仅仅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这与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对实践概念的理解是有重要不同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看到的只是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是人的活动、能动,人的受动则被忽略了。马克思最看重的,恰恰是人的受动性体现出的实践活动的“自建构”性。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解放便意味着对人的社会关系的根本改造。正是在思考人获得自由,获得解放的过程当中,展现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并得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在《提纲》第六条,马克思对“社会关系总和”的解释中,把“异化”看作成为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在社会关系中异化,那么若想消除异化,便要消除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所以也能够随着人类的能动活动将产生异化的社会关系进行改变。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给出了答案:“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思想是:“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环境,被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被改变了的人通过新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改变环境,再次被改变的环境则再次改变人;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的发展机制(马克思称之为人的“自我改变”)。异化的产生以及它的消除,即共产主义实现,只是这一无限过程的不同阶段。这是一种把人的能动与受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本人的实践唯物主义。它的意义所在不是世界观,而是人类学。另外,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最后强调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安启念教授指出,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现实所发生的改变催生了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当代需要。与上世纪末对生产力的迫切需要不同,当今党和人民所面临的问题是生产力高速发展之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个变化与当年马克思从德国到法国所受到的思想冲击类似。在封建德国,马克思认识到那时社会爆发出的对理性、自由和人权的呼唤,反映到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中便是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迫切诉求。等到了早已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法国,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反而造成了人主体地位的下降、工人阶级的异化以及人类本质丧失等新的情况。这也促使马克思从法国的现实出发,将自己思想所批判的目标由对宗教的束缚转向了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异化问题。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也在这个转变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回到我国当代语境当中,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价值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政策本身就是我国共产党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第二,相较传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则更加有助于为创新活动服务。第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符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要求。
随后,马俊峰教授和张文喜教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点评。
马俊峰教授认为,安启念教授关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在我国发展历程的描述对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帮助很大。同时也指出,我们或许可以采用以不同体系的视角来看待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之所以在某阶段受到冷落,主要原因是把它视为了自由化的哲学根源。因而,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当面对一些强调统一思想要求的声音时,重提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也会相应地受到一些阻力。民主的过程下如何能够形成一个集中愿望,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或许会为重提实践唯物主义提供帮助。如何将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到哲学思想当中,避免哲学教材的片面化和抽象化,也是当代我国哲学教材改革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文喜教授认为,安启念教授关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述落实到学术体系建构的层面是非常有突破性的。哲学教材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讨论氛围,在思想得以充分交流与碰撞的前提下,才会有助于理论与现实的互相关照。
最后,张立波教授针对本场论坛进行总结发言。张立波教授首先对安启念教授的讲授表示感谢,尤其是安老师在本次讲座中谈到的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高度评价等相关内容让人耳目一新。另外对本场几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也表示很有启发,并肯定了不同学科间学术交流的积极意义。
此次讨论在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中拉下了帷幕。
文:高洋 卞伟伟
图: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