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交叉融通,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日期:2022-12-04

国家发展靠人才

民族振兴靠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今天,《人民日报》刊发报道《育拔尖人才 强创新之基》,聚焦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探索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一起来看《中国人民大学——交叉融通,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写古诗、读古籍、练古琴……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环境。”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本科生李天珺通过二次选拔,成为学校国学-古典学实验班首届学生。能进入这个文史哲融会贯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学习,她感到十分幸运。

       在中国人民大学,像李天珺一样在本科阶段就接触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有很多。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设立包括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等在内的39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一本证书,两个学位,多专业学习,跨学院培养”是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健介绍,2020年,学校依托14个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双一流”建设学科,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以人文大类和理工大类为书院制试点,分别成立明德书院和明理书院,实行第一年书院管理、第二年起学院管理的“1+3”协同育人机制。


       与育人组织模式改革同步推进的是授课方式的调整。“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吗?”在哲学院开设的《“哲学+”的视界》系列对谈课程上,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学术热点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视角诠释。“生动的教学方式,学科间的思想碰撞,让我们更加理解学科间的交叉与融通。”2019级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专业)实验班学生周诗颖说。


       “这门课程一推出便成为大家争相推荐的‘网红课’。”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介绍,为推动跨学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升级,学校实施“123”金课计划,重点建设100余门跨学科融合课程。

       3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个主辅修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1个跨校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新闻学院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彪介绍,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类别多元、层次丰富,今年还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共同开设“国际新闻与传播+西班牙语联合学士学位”跨校人才培养项目。


       记者了解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人民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学校2009年起创办的国际小学期,目前已有超过4万名学生参与。



       吴健介绍,“打破学院、专业、学校、地域等多重壁垒,都是在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元的选择。未来,学校还将继续通过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和平台建设,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强基计划”等激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加强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对优秀学生精准培养的有效路径,持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学生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努力探索一条人大特色、世界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

面向国家需求

持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新世纪以来,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新长周期培养、全要素重构、多环节联动的培养模式,持续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建设。2003年,学校设立首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经济学-数学实验班,此后陆续设立金融学-数学实验班、法学-新闻学实验班、PPE实验班、图灵实验班、创意传播实验班以及财政学-数学实验班等项目。2019年以来,项目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年设立数学等7个拔尖人才实验班。2020年,设立中国特色经济学实验班以及哲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强基计划。2021年首批升级5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2022年再次升级7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新增“国际新闻与传播-西班牙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等3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

       目前,学校已经设立39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具体包括13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2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3个跨校(国)国际性人才培养项目、11个主辅修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形成了一个涵盖14个双一流学科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科,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跨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的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地图”。


深化长周期培养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以基地为依托,建设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做实“三制三化”制度,依托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以及数学、化学、心理学等校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建强一批本硕博进阶式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贯通“强基与拔尖”培养方案,基于知识图谱一体化设计本研课程体系,打造本研贯通的科研和学术训练体系,建立本硕博贯通的学术通道和实践通道,着力构建覆盖学生整个学业生涯的长周期成长机制。加强荣誉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积极建设国家急需领域教学资源,为推动实现基础学科研究重大突破、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和自然科学“中国力量”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交叉融合理念

建设高质量的跨学科创新

人才培养体系

       打破学院壁垒,建设明德书院、明理书院,按照五大类制定统一培养方案,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体系,建立书院、学院“1+3”协同育人机制;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覆盖26个院(系),占比96.3%。打破专业壁垒,促进“文文交叉、文理交叉”,自2003年设立经济学-数学实验班以来,共设立PPE等26个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数字人文”等15个荣誉辅修“微学位”项目;建设一大批融合性课程,实施“123”金课计划,重点建设100余门跨学科课程。打破学校壁垒,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设立“国际新闻与传播-西班牙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项目。打破地域壁垒,自2009年起创办国际小学期,超4万名学生参与;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于2022年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推出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学位国际项目”。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动态评估与优化机制,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高标准选材育才,优化“早期培育+高考录取+二次选拔+动态进出+综合评价”选材机制。建立拔尖学生学术训练体系,全面建立与本研衔接相匹配的“多导师制”拔尖学生学术训练体系,为拔尖学生搭建开放多元的学术训练平台。强化拔尖学生动态进出机制建设,在逐步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建立拔尖学生发现和推荐机制,营造面向全校的拔尖学生培养环境。加强统筹性管理,协调统一推进,坚持“一体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按照全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程序”的原则,开展项目宣传、选拔、评估等重要建设阶段工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