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y Gill: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两版形质论
日期:2017-02-135月28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AITIA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二)”在人文楼五层会议室举行。讲座主题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两版形质论”(Two Versions of Hylomorphism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主讲人为美国布朗大学教授Mary Louise Gill。我院吴功青、聂敏里两位老师分别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和评议人。
此次讲座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讲座开场,吴功青老师对Gill教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Gill教授现任布朗大学David Benedict古典学和哲学讲席教授,主要研究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目前关注焦点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代表作有Aristotle on Substance: The Paradox of Unity (1989)、Philosophos: Plato’s Missing Dialogue (2012)等。
Gill教授的讲座围绕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形质论”(Hylomorphism)展开,她主张在《形而上学》的核心卷中亚里士多德探索了两种形质论,而且在两者间表现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演进关系,使得他对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的回答,即什么是第一实体(primary substance),取得了思想的进展。
按照Gill教授的理解,在《形而上学》Z、H、Θ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Z3到Z16,探索了几个实体的备选概念;第二个阶段,从Z17到H5,集中关注了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第三个阶段,Z.12、H.6 和Θ,旨在通过对于潜在的和现实的存在的区分解决有关实体的统一(substantial unity)的问题。这三个部分都意在回答什么是第一实体的问题。
在第一个阶段中亚里士多德采用了形质论的“谓述模式”(Predicative Model),根据这一模式,质料和形式在质形复合体中的关系就像是物理对象和它的非本质属性的关系。但这个观念在理论上存在着问题。第二个阶段沿用了这一模式,没能克服第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三个阶段中亚里士多德采用了新的形质论概念“属—种差模式”(Genus-Differentia Model)。根据这一模式,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与“人是两足动物”的定义中属和种差的关系类似,即质料像属一样构成了潜在存在,而形式像种差一样构成了现实存在。这一模式由于引入了潜能和现实的关系模式来处理质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从而克服了前一模式的不足,从使得对于第一实体的探讨取得进展。
Gill教授讲完后,聂敏里教授针对其观点进行了较为简短的评议,在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与大多数学者不同的对于Z3的理解,以及对于Z卷的结构的不同理解。聂教授同时主张Z12不是被人为插入Z卷的,而是Z卷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H6与Z12在主题上只是部分地相同。针对Gill教授论文的总体观点,聂教授不赞同把“谓述模式”和“潜能—现实模式”(Gill教授所说的“属—种差模式”)截然对立的做法。Gill教授积极回应了聂教授的观点,并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共鸣。
在Gill教授与聂教授简短的交流之后,在场的老师、同学纷纷向Gill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Gill教授耐心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讨论场面热烈、气氛融洽,双方的互动卓有成效。在讲座临近尾声的时候,吴功青老师表达了对于Gill教授的感谢,欢迎她再次光临人大哲学院来做学术讲座。Gill对于在场老师、同学的学术水平给予了十分肯定的评价,并表示一定会再来中国,很乐意与这里的老师、同学们进一步交流。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文/殷宏开
图/蔡伟鑫
编辑/李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