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新时代哲学学科建设”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4-04-254月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学科联盟秘书处、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主办的“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新时代哲学学科建设”主题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500会议室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哲学院系负责人以及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关负责同志参会。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
齐鹏飞在致辞中指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以中国和时代为观照,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哲学学科,加强哲学拔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他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学科联盟成员共同努力,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望未来,希望哲学学科联盟以不断创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回答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亟待解决的哲学问题,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会上,《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研究》新书发布,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和人民出版社第一编辑室副主任毕于慧共同为新书揭幕。该书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科多年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深入探讨了如何以思想对象化的方式,让有生命力的中国哲学研究参与到改变世界的实践中并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总体性知识,形成把握社会发展走势的历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
臧峰宇代表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传达教育部“4·19”会议精神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各参与院系课程建设团队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深刻认识“101计划”的定位和意义,持续深入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01计划”启动一年来,以陈先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专家委员会为哲学领域“101计划”提供指导,确定13门核心课程。在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秘书处组织专家撰写《高等学校哲学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报告暨核心课程体系》(白皮书)。报告从哲学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哲学领域“101计划”建设进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组建13门课程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和首轮试讲。在核心教材编写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制了体例规范,各课程组正在积极推进。此外,各课程组都设立了与核心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接下来,秘书处将严格按时间进度要求,推进哲学领域“101计划”,为全面提升哲学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在嘉宾交流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姚新中指出,“推动”不仅代表着连续性的发展,更需要突破性的创新,而“走向”则涉及“哲学中国”的概念,旨在将中国哲学智慧推向世界舞台。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欧阳谦强调了“101计划”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认为各团队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哲学事业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张文喜指出,要加强“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挖掘创新的原动力,将实践作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随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哲学学科联盟”成员单位负责人先后发言。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恒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翟锦程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白刚教授、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刘森林教授、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系主任卞绍斌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助理张梧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郭佳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院院长助理祁涛副教授、浙江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楼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朱承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助理陈乔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原理副教授等围绕新时代哲学学科发展、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和推动哲学领域“101计划”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度交流。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家认为,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秉持为人民做学问的自觉意识,在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推动哲学领域“101计划”等方面达成共识,强调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社会实践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要素,鼓励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商讨方案、共享资源、共建课程,携手探索推进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哲学理论思维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以“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精神,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创新知识、理论和方法,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转载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