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臧峰宇 | 求新的哲学与求是的探索
日期:2021-09-13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开学典礼是一个郑重的仪式,表明一段新的学习时光的开始,“新”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一种创造性观念及其对象性活动。作为爱智的过程,哲学是求新的。今年,有75名博士研究生、107名硕士研究生、30名强基计划哲学本科生、30名PPE本科生,以及56名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学员入学,你们的到来使人大哲学院充满勃勃生机。我代表哲学院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愿你们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学习时光。

今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征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作为我们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的哲学系,人大哲学系被誉为“新中国哲学教育的工作母机”。65年来,从哲学系发展为哲学院,几代人大哲学人薪火相传,以思想的方式走在时代前列,在学术高地上深耕厚植,使这里成为享誉国际的哲学教育和研究重镇,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哲学殿堂。这座殿堂名师荟萃,是哲学学子梦想启航的地方,曾经有8000多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今天起,你们将成为人大哲学教育改革的亲历者,成为人大哲学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希望你们在固本求新的哲学探索中成己成物,以志存高远的理念塑造稳健的人生。

哲学求新的前提是固本,与知识换代或技术更新不同,从古至今的哲学问题从未消逝,人们总是在以往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哲学问题。所以,哲学研究总要深入理解基础理论和经典文本,我们所说的创新从来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的,没有传承,就无所谓创新。大家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时代的哲学以观念的方式映现了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境遇。正是哲学的自觉让我们理解思想和存在的关系,无论是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还是笛卡尔强调“我思故我在”,都表明哲学与人的存在内在相关。哲学研究需要安静的书斋,但哲学不只是书斋中的学问,它反映深邃的时代内容,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哲学是求新的,在一定意义上彰显了哲学的时代性,真正的哲学总是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揭示时代的精神现象,映现时代的发展趋势。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哲学的时代,我们时代的哲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同向而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象,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创新发展的总体意识。在我们的时代,思考科技走向和人类的未来,追求美好生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总体性的深入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大有可为。

今天,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哲学领域不断出现,很多古老的哲学问题仍然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解答。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特别是伴随科技昌明而来的生物医学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人工智能领域的问题都对传统哲学提出了挑战。当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开始学会理性地处理各种问题,生活方式却可能遭遇非理性的境遇,从而感到“生活在别处”,试图走出异己的生活束缚。当人们无暇欣赏乃至看不到“城里的月光”,日益陷入精神的漂泊,就会成为自我的陌路人,从而遭遇与自我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人们对当下以及未来的焦虑乃至迷失,我们对未来是有所期待的,当这种期待陷入不确定性乃至风险之中,焦虑就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在技术具有支配地位的境遇中愈加明显。

伴随科技昌明的还有另一种危险,人们在新病毒、生态危机面前感到生命的脆弱。反思现代性问题,回应这些挑战乃至实际地参与科技创新的进程,从未来角度做出规避科技风险的哲学诊断,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我们的世界观,仍然是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马克思说过:“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深刻理解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选择与探索,找到超越各种现代性误区的可能之路,需要我们在学术探索中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话,做到知行合一、明体达用,这不仅涉及到哲学的未来,也将通往人类的未来,因为人们在理解哲学未来的过程中以现实的可能性敞开了通往人类未来之门,努力建构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这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观点,希望大家在时代语境中理解哲学问题。

深入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就要把握哲学的现实性,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观点。具有高度思辨性的哲学体现为深邃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具有改变世界的旨趣,因而彰显了现实性力量。具有现实关怀的哲学从历史深处走来,直面生活世界的复杂问题,提出思想的内在主张。现实性指向具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是经过实践创造的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世界。正是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交汇的光亮中行走,在观念的实践转化中彰显哲学的现实性品格。

一年多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是哲学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次大流行病影响了医疗、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改变了人们对公共交往与社会信任的认识。这种影响进入人文世界,构成反思人类在危机面前焦虑、恐惧、彷徨乃至苦难的镜像,必将使人们探索超越苦难、塑造新愿景的可能之路。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概念很流行,叫做“后疫情时代”,实在地表明人们摆脱疫情、设想新生活的迫切心情。但我们知道,全球范围内每天新增确诊人数仍然是不小的数字,核酸检测已成为我们熟悉的医学检验方式,出示健康码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说,我们仍然生活在疫情尚未过去的时代。也有很多医学专家提示我们,疫情可能出现反复,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做更长时间的准备。如果时间倒退回前年年底,我们大概不会想到一场传染病会延续这么长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对疫情有了更多的认识,测体温、戴口罩几乎成为一种习惯,正在经历的生活让我们陷入深思,希望从哲学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面对疫情带来的“至暗时刻”,不乏哲学家追问生活是否已经进入“例外状态”,并从不同角度追问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正当关系,如何建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认识“生命政治”,如何捍卫日常生活,都成为哲学关注的问题。疫情中人们的感性生活也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经历过隔离的人们渴望聚餐、渴望郊游、渴望与亲人和朋友握手和拥抱,但疫情使人们保持足够的距离,人们几乎不敢共乘一个电梯,甚至对如何打开来自远方的快递包裹充满警惕。疫情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变得有些紧张,也变得更加紧密。很多白衣天使面对疫情逆向而行,多地抗疫众志成城,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了新时代抗击疫情的辉煌篇章,彰显了希望的力量。当我们从哲学角度探析人们在疫情中的选择,必然深化对事件和自我的反思,也自觉运用哲学原理研究抗击疫情的合理路径。

如今,我们在科技昌明的境遇中感到生活不断加速,人们越来越关注人工智能的价值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人类开始尝试克隆生命、基因编辑这些以往闻所未闻的事情,却在病毒这个最原始和古老的微生物面前感到力所不逮。隔离这种早在中世纪就被严格采用的防疫措施仍然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尽管人类不断探索研制高质量的疫苗,而且已取得可观的效果。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病毒是自古以来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病毒流行带给人们的威胁不仅是物质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危机,我们要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确认超越困境的新潜能,塑造抗击疫情的精神抗体。

哲学的现实性不可回避,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问题总是反映在哲学研究中。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要回到经典寻找启示,也要从“哲学+”的学科融合角度思考答案。为此需要面向问题本身,深入探究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富有内涵的比较研究,实现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更好地促进世界文明对话。今天的哲学研究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畅想疫情过后的哲学未来,那时必然形成新的哲学问题,形成理解哲学问题的新方法,形成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活、改变世界的新价值观和新文明观。

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与哲学的现实性,就会发现哲学是伴随我们生命始终的大学问,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观点。作为众学之根本,哲学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从根本上成就了精神的尊严。刚才田洁老师谈到发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使自己和他人惊喜,涉及的正是哲学与人的生成过程。与常识性的知识学习不同,对哲学的学习与人的精神世界是内在一致的。从中我们要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确认行事的充分理由,自觉投入一种求是的探索。求是就要探究事物的真谛、本质和规律,每求真是,体现了追求真理的精神。求是的过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一个人的哲学学养深层次地塑造了求是的境界。

认识和运用规律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功课,规律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这个意义上,规律并非只是基于统计学归纳的多次出现的现象,而体现为一种铁的必然性。规律可以为人们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却不能为人们所创造,因而是客观的。在我看来,认识和运用规律,如同把握主要矛盾一样,在哲学研究中居于基础而重要的维度。求新的哲学要研究新问题,对现代生活世界的深刻变迁做出思想回应。现代技术催生的很多问题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具有本质性的规律并非易事。这使人们对哲学思想的可能性提出更多期待,面对这样的期待,对哲学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自觉。

最新一期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在封二和封三发表了题为“爱智求是 再谱华章”的报道,介绍了人大哲学学科65年的发展历程。多年来,人大哲学学者潜心治学,扎根中国大地,走向历史深处,在哲学原理、哲学史、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经典著作等研究领域提出了很多创见,产生深远的学术影响,彰显了哲学研究的求是境界。每当走进人大东门,看到对面那块刻着“实事求是”的石头;每当回顾人大哲学学科发展史,理解这座思想群像矢志不渝的哲学追求,就会感到这种求是的探索是稳健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直达哲学的本质规定。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求是的探索,致知穷理、博闻强识,在面向实践的思考中加强对话、增进友谊,希望在人大哲学院的求学经历特别是即将接受的哲学训练使你们终身受益。最后,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臧峰宇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