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二)|方向红:“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日期:2023-10-26“中国盒子”
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一、内容提要
现象学运动在其发生和展开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莱布尼茨的两次重大的馈赠。第一次是胡塞尔对单子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是海德格尔对根据律的挪用和反思。这两次馈赠对于这两位经典现象学家的思想转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单子论经过现象学的改造后成为胡塞尔发生现象学思考的重要抓手,而从根据律之形而上学始基的阐明中得出的Metontologie(元存在论)成为海德格尔走出《存在与时间》的解释学困境的转折点。尽管莱布尼茨的这两个理论对于现象学运动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而耗尽。莱布尼茨的“中国盒子”(N. G. W. Rescher语)的设想直至今日仍然没有受到现象学界乃至哲学界的重视,它的巨大的理论意义仍然隐晦不障。这个设想,在胡塞尔的单子论中完全被忽略或放弃,——尽管有了它,单子构造世界的“创世”过程会更加完善;这个设想,在海德格尔晚期关于“天地人神”四重根的思考中也不见踪影,——尽管海德格尔的思考已经具备了这个设想的雏形。这种忽略、放弃或遗忘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种思想方式在西方的学术分类体系中无法落实到一门具体的学科中。我们看到,虽然莱布尼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动力学科学”(莱布尼茨语),但他依然半途而止。莱布尼茨的这个设想,今天有人把它归结为“生机主义”或“有机体理论”,有人将它视为“累积主义”。这些理解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盒子”这一设想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也遮蔽了它的深刻内涵和奠基性地位。如果引入汉语现象学的某些维度展开互参互勘,这个设想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就会完全显现出来,甚至可以反冲到胡塞尔的单子论和海德格尔的晚期思想中,为它们带来自我进步或自我革新的契机。也许我们据此可以说,“中国盒子”是莱布尼茨留给未来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二、讲座信息
主讲人
方向红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
吴功青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评议人
张浩军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雷思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时间
2023年10月28日晚6:30
地点
立德楼906教室
三、嘉宾介绍
主讲人
方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尤其侧重于现象学。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主持人
吴功青,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明德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近代哲学、教父哲学,著有《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三联书店,2023年6月)《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6月)。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评议人
张浩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8),曾先后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2008-2012)、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2012-2023),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德国哲学、现象学的教学与研究。曾赴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2011-2012)、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2014-2015)做访问学者。兼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等。著有《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译有《论移情问题》《胡塞尔的逻辑学》《观物如实:一种知觉理论》《现象学导论》等,主编教材《西方文明通论》,在《哲学研究》、Husserl Studies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东亚哲学杂志》(East 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并担任主编(之一)。
评议人
雷思温,1983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雷思温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荷语)鲁汶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担任全国德国哲学学会理事、康德学会理事。已出版专著《敉平与破裂: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北京:三联书店),主编《西方哲学原著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多篇。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