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会议回顾 | “朱锐教授思想研讨会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5-05-09

2025年4月23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交叉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信出版集团、服务器艺术联合举办的“朱锐教授思想研讨会暨《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出版界以及社会各界的众多嘉宾,共同缅怀朱锐教授,探讨其哲学思想与生命智慧。

01 会议开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信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潘岳做开场致辞。臧峰宇在致辞中表示,朱锐教授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他留给世界的爱与告别,他在这本书中表达了对生命、教育和哲学的爱。从“大我”的角度看待生命,他的人间大爱超越凡俗。在世界读书日举办此次活动很有意义,朱锐教授这本关于爱与生命的哲学书,值得爱生活和爱智慧的人们研读和深思。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 臧峰宇

潘岳在致辞中表示,中信出版集团一直致力于出版具有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朱锐教授的哲学绝唱,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哲学问题,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潘岳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哲学领域的佳作,更是连接学术前沿与大众认知的桥梁,对推动哲学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中信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潘岳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书发布会,嘉宾们围绕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与核心思想进行充分讨论;第二部分是学术思想研讨,与会嘉宾围绕朱锐教授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寻其学术思想和深远影响。

02 新书发布会:《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诞生与意义

新书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晓力主持。对谈嘉宾包括朱锐教授的姐姐、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素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刘畅,搜狐极昼记者、《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特约编辑解亦鸿,以及人民日报社记者宋飞。他们围绕朱锐教授的学术成就、生命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对谈。

刘畅教授分享了对《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深刻感悟,指出这本书的细节设计,如珊瑚岩质地的封面和附赠的音频,都让朱锐教授的思想和精神以一种“在场”的方式与读者对话。他引用朱锐教授的话“读书是最好的捷径”,强调文字的力量和不可替代性,呼吁大家在数字时代依然要重视阅读,通过文字与伟大的思想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刘畅

朱素梅教授首先感谢了为新书出版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出版团队,称赞这本书的精美。接着分享了两次与已逝之人有关的梦境,传达出“无常是生命本质”,认为精神对话能让生命超越肉体延续。朱素梅回忆了朱锐教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对哲学的热爱与追求,展现了哲学家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最后她对在场的众人表达了感恩,强调只要人们热爱智慧与生命、保持对话,生命就不会受日历时间限制。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朱素梅

解亦鸿回忆了与朱锐教授在安宁病房中的对谈经历,分享了朱教授如何在生命最后阶段仍延续着课堂的授课,又以超越年龄的方式像朋友一样与她平等对话。她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述了朱锐教授如何教会她看待生死中的灵魂问题。她也提到朱锐教授面对死亡时既富有勇气,又保持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位哲学家面对死亡时的智慧与从容。解亦鸿特别提到朱锐教授对死(的过程)与死亡的区分,以及他通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传递的核心思想——个体应汇入生命整体的河流。她邀请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感受朱锐教授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特约编辑 解亦鸿

宋飞作为记者同时也是朱锐教授精神上的学生,分享了自己为记录朱老师思想遗产所做的努力。他回忆道,去年8月得知朱老师去世后,连夜联系人民日报等媒体,最终在《环球人物》杂志发表《哲学家朱锐的最后一课》纪念文章。尽管采访时间紧迫,但在刘畅老师和其他各位老师的帮助下,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朱老师的哲学思想。9月支教期间,他又在《中华读书报》做了整版的《哲学家朱锐的生命读书会》专题报道。宋飞特别提到朱老师在课堂和山野间的身影,认为这些画面最能体现哲学与诗的本质意义,存在于言语与无言之间。他希望通过这些报道,将朱老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继续传递下去。

人民日报社记者 宋飞

03 朱锐教授学术思想研讨:生命与死亡哲学的深度对话

学术思想研讨环节由刘畅教授主持,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发言嘉宾包括刘晓力、梅剑华、胡泳、袁园等,下半场发言嘉宾包括刘孝廷、王小伟、温海明、路文、张旭、潘涛、陆丁、孙骞谦、张浩军等。各位嘉宾围绕朱锐教授的生命与死亡哲学思想展开深入讨论,回忆了与朱锐教授相处的故事,分享了他们对朱锐教授哲学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刘晓力教授指出,朱锐教授的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引导读者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她将朱锐教授称为生命和死亡哲学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中国避谈死亡的文化背景下,朱锐教授以非凡勇气公开讨论临终体验,将哲学思考与生命实践完美融合。朱锐教授实现了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展现出种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对生命的大爱。他是一个行走在山川河流与星空下的行动思想家,他一生的经历令人敬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刘晓力

山西大学的梅剑华教授指出,朱老师对死亡的思考突破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化讨论,将儒家的“生生不息”与道家“物化”思想相结合,体现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视死如生、视死如归的思想。梅剑华特别强调,朱锐在病榻上完成的思考不是理论推演,而是将哲学洞见与生命体验熔铸一体的存在实践。最后梅剑华引述去年去世的程炼教授关于以生命强度超越死亡的文字,揭示了朱锐教授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梅剑华

北京大学的胡泳教授对比了海德格尔与朱锐的死亡哲学,指出朱锐直面了存在主义未解决的悖论:当心智健全却身体失控时“向死而生”如何可能?胡泳特别强调,朱锐的“死亡练习”是彻底的。最后他引入阿伦特“爱的世界”,与朱锐生生不息的思想形成了对话。他指出,自己被朱锐教授提出的“死亡是生生不息的来源”深深打动,他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在讨论死亡时,最先想到的会是广义上的“重生”,而不再是恐惧与幽暗。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胡泳

当代艺术批评家袁园以“随身携带朱锐”为喻,分享了这本书带给她的三重生命体验:首先坦承日常中如影随形的孤独与死亡恐惧;其次揭示朱锐思想给予的信念力量;最后指出生命力源于灵魂对话。她将哲学思考转化为艺术家的生存实践,最后以天坛夜读的诗句作为结束。

当代艺术家 袁园

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孝廷教授从三重维度阐释了朱锐教授死亡哲学的当代意义:首先指出朱锐以盛年之躯直面死亡的精神修炼;其次剖析了“思想高峰与身体衰败”的生存悖论;最后通过比较基督教、佛教与道家等死亡观,揭示朱锐创造的第四种可能——以“化功”完成了灵魂与大化的协同。最后刘孝廷也将自己写的一首诗献给朱锐,以表悼念。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刘孝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王小伟教授回忆了与朱锐教授在学术上的交往。他以个人童年未消化的死亡理解为对照,指出朱锐区分“死”与“死亡”的哲学创见。他化用川端康成的“临终之眼”,并借用怀斯的画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指出朱锐教授直面死亡的生存勇气,为当代人提供了重构生命意义的哲学范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王小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温海明教授重新诠释了朱锐教授的生命哲学。他认为朱锐能够预见自己的死亡和这本书的出版,从而成为精神永生的哲学家。他比较了中西意识观,认为朱锐融合了道家与儒家的智慧,在未尽的东西方意识对话中留下了思想种子。最后温海明朗诵了自己为朱锐所作的诗,认为朱锐和他在书中留下的文字功德无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温海明

朱锐教授的博士生路文阐述了他对朱老师书中生命与死亡的哲学理解。他从朱老师提出的“三身”概念出发阐述了死亡恐惧的来源,从哲学就是练习死亡的角度分析了朱老师如何教导我们克服恐惧。最后,他将朱老师对恐惧的克服理解为一种“向下的”、朝向有限的理性超越,并认为这体现出了一种真诚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路文

在自由讨论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张旭教授提到朱锐在书中说“对话是最好的告别”,他将这本新书与柏拉图的对话录进行对比,指出这是一本带有强烈个人特点和生命激情的书,真诚而富有深度。

出版人潘涛深感与优秀作者关系紧密。他遗憾未更早全力出版朱锐老师作品,呼吁出版人关注其硬核、跨学科著作,花时间打磨有价值作品,将优秀作者的多元成果分享给更多学子。

首都师范大学的陆丁老师谈到,在翻阅朱老师著作后,他感慨随着年龄增长,死亡对自己变得现实且令人恐惧。他认为朱老师的书像死亡经验的“攻略”,能减少对死亡的无知与恐惧,还能在自身衰弱时提供借鉴,对此他心怀感激。

中央美术学院的孙骞谦老师回忆了自2019年来与朱老师的交往。他深入剖析朱老师对恐惧和“对恐惧的恐惧”的思考,认为这是结合个人经历的独特哲学样本,并赞赏朱老师提出的对恐惧进行理性调节的哲学方案,肯定其哲学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张浩军教授作为朱锐老师生前同事,既惋惜其离世,又认为朱老师投身哲学是幸福的。他指出不同时刻、不同契机阅读朱老师关于死亡的著作会有不同感悟,他还希望助力推出朱老师更全面的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旭

出版人 潘涛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陆丁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孙骞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张浩军

04

活动最后,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朱锐教授留给世界的珍贵礼物。通过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朱锐教授的哲学思想与生命智慧。《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汇集了朱锐教授在哲学研究领域30余年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命、死亡、艺术与哲学的独特见解。这部作品对广大哲学爱好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普通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哲学家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死亡的豁达,以及哲学思想在面对生命终极问题时的力量。

转载:RUC哲学与认知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