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 “第二届人大德古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
日期:2024-10-302024年10月26日上午8:40,“第二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101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大学、湖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南昌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更有来自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所、台湾辅仁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港澳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向全体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并提到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知识边界和人类理性的探讨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臧峰宇院长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自1956年成立以来,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上的成就,特别赞扬了苗力田、钟宇人等杰出学者的贡献;并介绍了李秋零教授主持编译的《康德著作全集》及其对学术界的意义;描述了人大哲学院为促进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举办学术活动、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加深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并从中寻找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智慧。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臧峰宇教授/院长致辞
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代表中国康德学会致辞,强调从康德到黑格尔时期,德国唯心主义经历了一个从世界主义到国家主义(德意志中心主义)的转变。韩水法教授认为,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研究都具有使命感,即直面时代的重要问题,并提出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如何具有现代意义的问题。他强调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还应具有回应当前时代问题的能力,以福柯对康德“什么是启蒙”的回应为例,我们需要在研究中找到类似的使命。他指出中国目前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学者数量可能已经超过德国,认为专业研究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从这些思想家中获得启示,以回应当代的重大问题,并在某些方面超越他们。
▲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荣教授代表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致辞,他盛赞李秋零教授多年来为《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所作出的贡献,并提到当天是他博士入学30周年纪念日,借此机会代表同行及弟子们向已故导师苗力田表达深切的怀念。张荣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古典与现代”非常契合他对康德和恩师苗力田的双重纪念。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学遗产,并结合了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等因素,莱布尼茨和康德则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荣教授强调了康德在德国哲学从中古向现代转变中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对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奠基,并提到康德哲学不仅包含了现代性的科学精神,也包含了许多非现代性的元素,如信仰、永久和平等,并呼吁在研究中不应忽视这些前现代元素。
▲图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荣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代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致辞,他指出近期多个会议主题都围绕康德与现代的关系展开,表明康德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康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处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上,即西方哲学与文明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张志伟教授提到,近代科学革命后,哲学与科学逐渐分离,科学取得了显著进展,而哲学在某些领域已失去了发言权,甚至有人认为“哲学已死”。尽管科技有了巨大发展,但全球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科技进步与思想准备之间的脱节。张志伟教授指出,康德在其时代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并提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可能具有理想性,但它们为当代提供了思考方向。他强调哲学工作者的使命是应对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进行学术研究。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发言
▲图为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后,全体参会嘉宾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门口合影留念。
转载:人大德国哲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