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网
为学为师 | 谢地坤:追求真善美,永远在路上
日期:2025-10-22
自上世纪80年代攻读哲学博士生以来,我在哲学这个领域已经耕耘近40年。我的专业是外国哲学,主要是德国近现代哲学,但深感哲学基本问题不厘清,对哲学的任何分支研究都不可能深入,所以平时对哲学基本问题尤有兴趣。这样,在我迄今发表在国内外的专著、译著和论文中,虽然是以外国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但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哲学基本问题。我的主要代表作有:《费希特的宗教哲学》《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六卷、第七卷)《求真、至善、唯美——谢地坤自选集》《世界精神文明史》等。主编有《哲学名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反思》《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副主编)《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执行主编)等。主要译著有《理性的毁灭》(合译)《自然法权基础》《论道德的谱系》《道德哲学的问题》《判断力批判》等。其中有些作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和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现代哲学已经摒弃了过去那种听凭想象、天马行空的独白方式,而是要求哲学研究经得起现代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检验,即是说,现代哲学不仅要求有思想、有分析、有观点,而且还必须言之有据、逻辑严谨,在专业研究和理论哲思上都要有鲜明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哲学与以往相比,具有严格多的规范,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有严格学术标准的“小众”学问。我窃以为,我们的专业研究可能很难像以往那样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但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则是这门学问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这些年来,我在德国古典哲学、狄尔泰哲学、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文明史等领域的研究都力争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如狄尔泰研究、费希特研究、谢林研究、阿多诺研究、国学、道德哲学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论文还发表在英国、德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刊物上,获得国外学界同行的认可。
在我看来,哲学在本质上是人类的理论自觉,表现为“求真、至善、唯美”的精神追求。“求真”乃是人们探索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相,追求跨越时空限制的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哲学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根本,亦是人类认知精神本质的显现。“至善”则被视为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目的,它不仅强调全社会的明德亲民、正德厚生,更重要的是要使每个个体的意志准则能够同时成为社会普遍立法的原则,这样,人类作为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部落、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体,才会拥有那种限制私欲、互相关爱的、无上崇高的生活世界。“唯美”不是通常所说的“漂亮”、“帅气”等,而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之上,超越世俗生活的一种向往或渴望,是人类精神得以驻足休憩的一种理想境界,它导引着人们永不满足、不断探索,去追寻那种融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绝对永恒的精神家园。
人类的这种精神追求在历史上始终面临着服从现实的极大挑战,尤其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急剧丰富的年代。科技越是发达,工具理性就越发将世界捏在手里;物质越是丰富,狭隘的物欲就越发使人心迷惘——这是我们时代的悖论!如果一个社会只是醉心于被各种指标和数据控制,只是追逐各种功利,那人心就会在工具理性的牢笼中窒息,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极端工具化、绩优化的陷阱之中。这种情况正如二百多年前的哲学家康德所担忧的那样,“即使在我们外部的最仁慈的自然那里出现为了我们物种而提出的幸福的目的,但这个目的也不会在地球上的自然体系中得到实现,因为这样的自然并未被我们内在的本性所接受。” 为了避免这种只是以获得和享受来衡量生活价值,不至于我们的人生价值降落为零的情况,那哲学家的使命就应当是永不放弃对“真”“善”“美”精神家园的追求,永远秉持着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永远争做时代思想的“奠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