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中国原创学术概念示例:张立文-和合学
日期:2024-01-12

和 合 学

●提出时间

1989年

●概念英文

Harmony and Cooperation Theory

●提出者

张立文(1935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

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和合学”是指研究在自然、社会、人际、人自身心灵及不同文明中存有的和合存有,并以和合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度越冲突、融合的学说。和合的主旨是生生。和合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体现,是为化解人类当代所共同面临的种种冲突与危机而构建的理论思维体系。


——张立文.和合学的思维特性与智能价值[J].中国哲学史,2018(1)

概念阐释

和合学以生态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智能化为时代背景,以现代转生、中华崛起、科技创新为社会根源。在此创生背景下,具有深厚哲学史研究功力和特殊人生经历、感悟的张立文先生,从中华传统哲学文化中体贴出和合、生生、智能、规矩、名字等范畴,并赋予其契合当代人类价值的新意蕴,进而创建具有和合空间结构、和合时间结构、和合形上结构、和合形下结构、和合生生结构等理论结构的巨型哲学文化系统——和合学。

作为和合学的核心范畴,和合的基本内涵是人的多元创造。和是和而不同,合是纳故吐新。和而不同彰显多元价值,纳故吐新意在智能创生。惟有多元融入,方能冶炼新生。和合或多元创造的主体是人。人是和合学的理论中心和立论目的。和合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亦是人类的孕育无限可能的和合创造功能和活动。

作为不断创生新要素的巨文化系统的和合学,目前拥有五大理论结构:一、三界六层的和合空间结构。二、八维四偶的和合时间结构。三、一体四面的和合形上结构。四、三类九层的和合形下结构。

学术意义

和合学对中华和合精神、传统哲学文化具备继往开来的理论意义,对当今世界国政民生具有人文化成的实践价值。在理论层面,和合学是张立文先生“为天地立心”的天人和合道体和“为往圣继绝学”的当代哲学形态。在实践层面,和合学是张立文先生“为生民立命”的人类文化战略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和合家园向导。

和合学创造性地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合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使中国文化以崭新面貌走向世界。和合学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新生有其经济政治因素的支撑,是历史趋势的自然走向。和合学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现代转生。和合学使脱胎于传统文本的和合成为具有现代特色和形上意蕴的哲学范畴,并将和合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整个人文世界,用以化解当今人类的五大冲突等时代问题。和合学接续了被主流价值观遮蔽两千余年的中华和合精神,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合精神传播海外,为全球人类提供价值共享。

和合学是张立文先生的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哲学史观的智慧结晶。和合学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运用、改造和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借鉴、突破来达成“自己讲”,通过对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吸纳和度越来落实“讲自己”。“自己讲”“讲自己”的和合学凸显了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年轻学者自创新学说提供了经验指导和开拓勇气。

现实意义

张立文先生创立和合学的初衷,包含了他对冲突不断的人类世界的现实关切。早在张立文先生著述《新人学导论》时,他即关注和反思人类世界中的冲突现象。在创建和合学的过程中,张立文先生提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正是出于对人世冲突的忧心忡忡,张立文先生才将和合学视为新世纪文化战略,从经世济民角度对和合学谋篇布局。

多民族文化、不同个体人的和合共生是当今世界国政民生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李瑞环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认可、倡导和合学及其所发扬的和合文化。与国家主旋律交响共鸣的和合学,对当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化解,具备以和合学五大中心价值为核心的战略方针和以和合八大学科为代表的战术对策。和合学具有大量理论可以为人类实际化解各类冲突提供方案指导和价值引导。契合当今时代主题的和合学,不奢求为万世开太平,而在不损害后代子孙利益的前提下继续为当代人谋幸福。

转载情况

*转载论文以包含“和合学”为关键词或出现于标题中为准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5次

关键词出现“和合学”:

[1]刘宝村.和合学:对世纪文化挑战的回应[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0

[2]张立文.中华伦理范畴与中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J].伦理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

[3]张立文.国学与和合学[J]. 文化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8

[4]彭永捷.和生与仁生—论和合学之新仁学面向[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2

[5]张立文.和合学的思维特性与智能价值[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8

[6]张立文.和合情绪中和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上)[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9

标题出现“和合学”(关键词中没有):

[1]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6

[2]李光福.中国哲学的自觉—读张立文教授新著《和合学概论》[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

[3]张立文,包霄林.和合学:新世纪的文化抉择—关于一种文化战略选择的访谈[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

[4]李亚彬.和合学的现代价值[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

[5]李亚彬.和合学的建构—访张立文[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7

[6]彭永捷.张立文的和合学[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

[7]祁润兴.化解价值冲突的和合学—和合学的创立者张立文教授访谈录[J].中国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

[8]陈盈盈.连结传统、现代与未来的匠心之作—张立文先生《和合学概论》读后[J].出版业(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8

[9]张立文.和合学是21世纪人类最高的价值[J].新思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

《新华文摘》转载4

[1]方国根.世纪之交的文化抉择--读《和合学概论》[J].新华文摘,1998

[2]张立文.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J].新华文摘,1998

[3]和合学与哲学创新[J].新华文摘,2009

[4]张立文.和合学三界的建构[J].新华文摘,2012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

[1]余潇枫,章雅荻.和合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2

[1]张立文.和合中华哲学思潮的探析[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

[2]张立文.论气候和合学[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

成果发表 

*论文以包含“和合学”为关键词或出现于标题中为准

个人论文33篇:       

[1]张立文.中国文化思想发展阶段的思考[J].中华文化论坛,1994(01):12.

[2]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J].学术月刊,1995(09):3-11.

[3]张立文.世纪之交的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学概论自序[J].中华文化论坛,1995(03):23-24.

[4]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1996(Z1):43-57.

[5]张立文,包霄林.和合学:新世纪的文化抉择——关于一种文化战略选择的访谈[J].开放时代,1997(01):67-72.

[6]张立文.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J].社会科学家,1998(03):5-13.

[7]张立文.超越与创新──答李存山先生[J].学术月刊,1999(10):46-53.

[8]张立文.和合艺术哲学论纲[J].文史哲,2002(06):39-46.

[9]张立文.和合方法的诠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3):22-27.

[10]张立文.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哲学创新[J].学术月刊,2003(03):16-23.

[11]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与和合学的使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1):54-60.

[12]张立文.和合与伦理——关于网络、生命、环境伦理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6.

[13]张立文.和合学的生生之道[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38-42.

[14]张立文.致思和合学的心路历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9.

[15]刘景钊,韩进军,张立文.和合之路:中国哲学“自己讲”的努力与贡献——张立文教授访谈录[J].晋阳学刊,2006(03):13-22.

[16]张立文.和合思想的现代意义[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01):85-90.

[17]张立文.国学与和合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04):86-89.

[18]张立文.中华伦理范畴与中华伦理精神的价值合理性[J].齐鲁学刊,2008(02):5-17.

[19]张立文,段海宝.中国哲学三十年来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08(03):1-11.

[20]张立文.化解冲突和危机的“和合学”[J].现代国企研究,2011(12):86-89.

[21]张立文.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01):1-5.

[22]张立文.和合学三界的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22+156.

[23]张立文.和合学及其现实意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01):15-18.

[24]张立文.论信息革命时代的中华文明——经权思维、“和实力”与新的世界秩序[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08):56-64.

[25]张立文.恐惧与价值——论宗教缘起与价值信仰[J].探索与争鸣,2014(08):9-14.

[26]张立文.和合中华哲学思潮的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2):11-22.

[27]张立文.论气候和合学[J].探索与争鸣,2015(10):4-8.

[28]张立文.尚和合的心灵境界[J].船山学刊,2015(02):58-63.

[29]张立文.中华和合学与当代茶道文化的精神价值[J].文化学刊,2017(07):17-22.

[30]张立文.“和合学”与企业成功之道——企业和合文化的新时代价值[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03):20-29.

[31]张立文.和合学的思维特性与智能价值[J].中国哲学史,2018(01):26-31.

[32]张立文.和合情绪中和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上)[J].学术研究,2019(05):7-17.

[33]张立文.为道屡迁,唯变所适——百年中国哲学的回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6(02):51-61.

个人专著9部 

[1]张立文著.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张立文著.中国和合文化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张立文著.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张立文著.和合哲学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张立文著.和合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6]张立文著.和合爱神:现实关怀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

[7]张立文著.和合生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8]张立文著.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9]张立文著.和合学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jpg

张立文

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率先构建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理论体系;构建了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为五大原理的和合学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和合哲学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的生命与生命的学术》等专著35部。主编《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学术通史》《国际儒藏·韩国编·四书部》等40余部著作。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展示《标准•方法•示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学术概念分析报告》示例的部分内容,内容已经提出者本人确认。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