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原|《墨经》与中国科学
日期:2025-09-09《墨经》与中国科学
--E考据与元研究*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公元前五世纪战国初,墨子创立墨家学派,经二百多年学术积淀,到前三世纪战国末,墨家各分支学派学术共同体,总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与科学思维的成果,著作广义《墨经》六篇,构建各学科门类的理论体系,把中国古代科学整体推向新高度。《墨经》科学的范畴与原理,系统完整,意涵深湛,是中国科学的重镇、典型、典范与范式,微型百科全书,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联系接轨,融通互鉴。秦汉至清,两千多年宗法制的封建社会,执政官方独尊儒学,使儒学成为国家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主流基干,封建官方及其御用文人,动员全部国家机器与舆论工具,污蔑墨子是“禽兽”“名教之罪人”,竭力打压,必欲置墨家于死地而后快,迫使墨学中绝,《墨经》沦为冷门绝学。在当前中华腾飞,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互为镜鉴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墨经》绝学抢救性、创新性与突破性的研究,有重要理论、历史、现实与前瞻性意义。用E考据(电子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总体超越研究)方法,阐发《墨经》深湛义理,梳理研究历史,总结研究方法,弘扬《墨经》科学人文精神与逻辑理性,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旷世伟业,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墨经》;中国科学;范畴;原理;E考据;元研究
【作者简介】孙中原(1938-),1956-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本科。1057-1961年,就读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与逻辑研究生班,师从杨献珍、艾思奇,研究生学历。1961-1964年,奉调中国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师从金岳霖、汪奠基、沈有鼎,研究中国逻辑史与古代文献。1993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监事会监事,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中国墨子学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原副会长。燕山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逻辑、哲学与传统文化。著作80余种,论文400余篇。
引言:研究宗旨
公元前五世纪战国初,墨子创立墨家学派,经二百多年学术积淀,到前三世纪战国末,墨家各分支学派学术共同体,总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与科学思维的成果,著作广义《墨经》六篇,构建各学科门类的理论体系,把中国古代科学整体推向新高度。《墨经》科学的范畴与原理,系统完整,意涵深湛,是中国科学的重镇、典型、典范与范式,微型百科全书,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联系接轨,融通互鉴。
秦汉至清,两千多年宗法制的封建社会,执政官方独尊儒学,使儒学成为国家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主流基干,封建官方及其御用文人,动员全部国家机器与舆论工具,污蔑墨子是“禽兽”“名教之罪人”,竭力打压,必欲置墨家于死地而后快,迫使墨学中绝,《墨经》沦为冷门绝学。[①]
在当前中华腾飞,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互为镜鉴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墨经》绝学抢救性、创新性与突破性的研究,有重要理论、历史、现实与前瞻性意义。用E考据(电子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总体超越研究)方法,阐发《墨经》深湛义理,梳理研究历史,总结研究方法,弘扬《墨经》科学人文精神与逻辑理性,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旷世伟业,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与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著作断代、元典流传与独特价值
1.著作断代。考察战国时期诸子辩论的整体实况,根据庄子(前 369年-前 286)、韩非子(前 280-前 233)、吕不韦(前292-前235)等诸子的经典评论,参考孙诒让(1848-1908)、沈有鼎(1908-1989)的科学论断,整合《墨经》文本的语义、语法、语用与语境,确认作者是战国末前三世纪后期墨家的学术共同体,与荀子(前313-前238)、公孙龙子(前320-前250)同时代。《墨经》作者,有与荀子、公孙龙子等辩论的论题论证,文坛轶事,蛛丝马迹,历历在目。
《墨经》概括战国时期科学思维与百家争鸣的丰硕成果。墨子后学,散居各地,自然聚集为许多小团体,是相对独立、平等发展的不同墨家学派分支,自称“墨者”,共尊领袖墨翟(dí,前476--前390),从不同角度,论证墨子“兼爱”“非命”等论题,在学派内外,激烈辩论抽象深奥的科学范畴与原理,共推精妙绝伦的科学理论硕果。
《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韩非子·显学》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韩非子说后期墨家分三派,比《庄子•天下》说两派,多出“相夫氏之墨”一派。
广义《墨经》六篇,是分散各地的三个墨家学术共同体著作的集大成。《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韩非子•显学》说“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其中“之弟子、之徒、之墨者、之属、之墨”等复数词,指一群人。先秦学派领袖,聚徒讲学,追随者甚众,动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②]
前三世纪战国后期,墨家仍是蓬勃兴盛的学术共同体。孙诒让考证:“《墨经》即《墨辩》,今书《经》《说》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盖即相里子、邓陵子之伦,所传诵而论说者也。”[③]《墨经》是墨子启蒙发端,后期墨家荟萃整合的佳作。
沈有鼎主张发挥科学的想象力,根据庄子、韩非子与吕不韦诸子大家记载,详论《墨经》作者三派的学术样境。狭义《墨经》四篇,是学术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北方齐鲁墨者“相里勤之弟子五(伍)侯之徒”的著作,叫东方墨者、北方墨者,合称东北方墨者。《经下》科学原理论证论据的简括语用“说在”,即“论证的理由在于”。
广义《墨经》,是狭义《墨经》四篇,加上《大取》《小取》二篇。《大取》在很多地方,与狭义《墨经》四篇,明显唱对台戏,学说较原始,涵义丰富,重形式趋势较弱,其论据的简括语用“其类在”,即“论证的典型类似事例在于”。
《大取》作者是“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居楚,在河南南部邓陵(邓州),以邑为氏。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子后语》说:“楚公子食邑邓陵,因氏焉,据此,则邓陵子盖楚人。”
《小取》是中国逻辑的简明教学大纲,作者是“相夫氏之墨”。韩非子说,在以上两派外,有“相夫氏之墨”,是西方墨者(秦国墨者,秦墨)。“相夫氏之墨”,未参加以上两派的争论,满足于《小取》完整简明,而晚出的辩学体系。[④]
《庄子•天下》称《墨经》,晋鲁胜称《墨辩》《辩经》,总结当时百家争鸣与各门科学知识,是天下第一奇书,微型百科全书,贯彻彻底的无神论,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精神的典范。《庄子•天下》等经典的记载,道出《墨经》著作断代,科学精义产生的机理。
《墨经》记载墨家与公孙龙学派辩论“坚白盈离”,与荀子学派辩论“杀盗非杀人”“爱人不外己”等论题,确证广义《墨经》六篇,是战国末前三世纪后期墨家的著作,与《荀子》《公孙龙子》等同时,有学派往返辩论的记载,有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海量著作的实录证据,是中国现代学术精英研究的结论共识。
不能把《墨经》全部或部分写作年代,提前到战国初期(前五世纪)墨子生时。这是百年来学者科学考辨的正确结论。思想史发展规律,带有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同样的客观必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必先有辩论的充分展开,然后才有对辩论规律的系统总结。
生于战国初(前五世纪)的墨子,绝不可能预见到战国中后期(前四至前三世纪)诸子辩论的具体题目与论证细节,不可能提前两个世纪,在前五世纪,对辩论在前三世纪的最新发展,凭空作出超前的系统总结。社会历史发展,可用地下发掘少量实物残片实证,思想史发展规律,可用大量科学范畴与原理的依次进展佐证,二者具有同等程度的科学论证价值。
思想史发展规律,必然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辩证思维进程。拉法格论“抽象思想的起源”说:“词的意义的相继发展的历史解决了第一个困难;它给我们指出具体的意义往往先于抽象的意义。”[⑤]
比较墨子“十论”与《墨经》,比较墨子对“类”“故”概念的具体运用与《墨经》对“类”“故”范畴的抽象定义,理论升华,确证拉法格所说思想史规律的客观真理性。《墨经》科学范畴与原理,是墨学发展到高峰时期的理论结晶,是墨学发展的客观事实。
狭义《墨经》四篇的架构逻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犹如一块整钢打造的钢板。不能把狭义《墨经》四篇,人为割裂,说其中一部分是墨子写,一部分是后期墨家写。更不能颠倒历史,说战国末理论概括程度更高的《墨经》,是前五世纪墨学初创期,为墨子亲手所写,而理论概括程度更低的“十论”,反倒是战国末墨子后学的通俗宣传。
杨宽与杨俊光说,《墨经》产生在前,“十论”产生在后。杨宽说:“《墨经》为墨子自著。”“《尚贤》十论,皆后学所作。”“《墨经》之论,全以理据,无浅陋迷信之言,惟学理既深,难以语俗,乃不得不借助于社会迷信,以图发展其说,又不得不以理论改至通畅,以应世俗,此或《尚贤》《尚同》十论之所以作也。”
杨俊光说:“‘十论’是由《墨经》推衍而成。”“《墨经》与‘十论’的关系,杨宽书认为:《墨经》所述为墨家的要旨,又其论‘全以理据,无浅陋迷信之言,惟学理既深,难以语俗,乃不得不借助于社会迷信,以图发展其说,又不得不以理论改至通畅,以应世俗,此或《尚贤》《尚同》十论之所以作也。’就是说,‘十论’是由《墨经》推衍而成的,亦言之成理。王维庭以‘《墨经》是后期墨家的著作’,而谓‘就是‘十论’更高的概括和更洗炼的结晶’,恐与事实不合。”
杨俊光说的“杨宽书”,指杨宽著《墨经哲学》。杨宽认为“《经上》《经说上》墨子自著”,杨俊光称赞:“对于这个争论(指《墨经》作者之争),杨宽书一语中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这种说法,与中国现代学术精英主流科学论证的结论共识恰相背反,缺乏逻辑与历史分析,忽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辩证发展历程,违反逻辑与历史一致性的辩证逻辑原理,前后颠倒,是非混淆。[⑥]
2.元典流传。《墨经》元典流传,至今最早见于明正统十年(1445),张宇初等奉命校刊《道藏》。明《道藏》据宋刊本,收《墨子》五十三篇,比《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遗失十八篇。《道藏》收《墨子》卷十至十一,篇次第四十至四十五,顺序为《经》《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称广义《墨经》。《道藏》收《墨子》,是《墨子》流传至今,可见最早最全、最完整可靠与权威的文本,从中可窥见墨学的整体面貌与《墨经》深广精湛的科学义蕴。
3.独特价值。《墨经》价值独特,是诸子辩论与科学认知的总结,是墨学发展到高峰的惊世硕果。《墨经》概括中国传统科学,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一枝独秀。《墨经》的科学范畴与原理,与世界科学相通,有重要理论、历史、现实与前瞻性意义。
《墨经》学理精湛,价值连城。《墨经》的显著特质,是浓缩中国传统科学,凝聚微型百科全书。《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光学知识,启迪最新科技发明墨子号量子卫星创意。《经说下》第130条记载精密科学实验,发现地面对悬挂物体引力。《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逻辑系统,与古希腊逻辑,印度因明,三足鼎立,交相辉映。
清中叶以来,《墨子》文本校勘、训诂与考据风盛,崇高价值,渐被认知。《墨经》创新发挥论证墨子兼爱说,尚功利,重人为,把墨家逻辑与科学创造,推到极致,攀至高峰。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前期墨家注重伦理和社会生活,后期墨家注重逻辑与科学。”[⑦]
狭义《墨经》讲科学,为人类贡献宝贵知识遗产,是现实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百多年来,学人对墨学精义竞相深察,后出转精。狭义《墨经》,是世界顶级的逻辑与科学论著,巧传求故究原由,概括天人总规律,是墨学发展到新质的高级阶段,包含深厚的科学人文精神,对今人有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
从专讲逻辑与科学的意义上说,《墨经》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更有价值。《墨经》作为古代微型的百科全书,涵盖各门学科,是墨学精华,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世界价值,是中国古代幸存的逻辑科学宝典。
2020 年 1 月 14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世界逻辑日(World Logic Day)致辞说:“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或欧几里得、莱布尼茨或斯宾诺莎的著述中,还是从中国墨家学派到印度正理学派创始人们的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逻辑研究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数不胜数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所谓中国墨家学派的典籍,指《墨经》。《墨经》逻辑,是先秦诸子辩论与科学思维的杰出成果,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文化遗产。
区分广狭二义《墨经》,对文化史研究,意义非凡。狭义《墨经》,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不掺杂任何鬼神迷信因素,是彻底的无神论,当时世界顶级的科学人文学知识,是墨学发展史上的辉煌进展,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历史绝唱。
胡适说:“这四篇著作(狭义《墨经》)成为一组,里面有逻辑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和语法规则、数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理论。”“这四篇著作是现在仅存的古代中国科学成就的证据。”“它们完全没有超自然的、甚至迷信的色彩”。“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一个科学时代的产物。”在专讲科学的意义上,定性《墨经》是“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⑧]
胡适留学美国,师事杜威,钻研《墨经》,用英文撰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开创现代墨学研究新范式。胡适说:“《墨子》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从鲁胜以后,几乎无人研究。”“到了今日,这几篇二千年没人过问的书,竟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奇书了!”“《墨辩》六篇,乃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⑨]
《墨经》专讲科学人文知识,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经上》是各门科学范畴的定义、划分与简单命题。胡适说:“《经上》篇全是界说(定义),文体和近世几何学里的界说相像。”[⑩]《经说上》是对《经上》的解释说明。《经下》是逻辑与科学的定理与论证。胡适说:“《经下》篇全是许多‘定理’,文体极像几何学里的‘定理’。”[⑪]《经下》《经说下》并列,是浓缩论证的格式,便于诵读记忆。狭义《墨经》结构,见表1。
表1 狭义《墨经》结构
序号 |
篇名 |
内容 |
著者 |
1 |
经上 |
科学范畴定义、划分、简单命题100条 |
东北方齐国墨者相里勤弟子五侯之徒 |
2 |
经说上 |
科学范畴定义、划分、简单命题的说明 |
|
3 |
经下 |
科学原理论证183条 |
|
4 |
经说下 |
科学原理论证的说明 |
狭义《墨经》183条,有71条专讲逻辑,占近40%的比例。《墨经》全文,都用逻辑架构方式。狭义《墨经》,全部都是自觉运用“辩学”“名辞说”(概念命题论证)的形式表达,无一例外。
《小取》是中国古代逻辑专论,《大取》论重要的逻辑、辩证法与伦理学原理。《墨经》包含古今中外常用的普遍真理,概念范畴,命题论证,有“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科学理念。[⑫]二取结构,见表2。
表2 二取结构
序号 |
篇名 |
主旨 |
著者 |
1 |
大取 |
逻辑学、辩证法、伦理学原理 |
南方楚国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 |
2 |
小取 |
中国逻辑简明教学大纲 |
西方秦国相夫氏之墨 |
《墨经》是墨学总结阶段的精华荟萃,是当时中华民族认知与改造世界的最高理论总结。杨向奎说:“一部《墨经》等于整个希腊。”[⑬]《墨经》是浓缩的古希腊与古中国。《墨经》表述的基本特点,是凝练浓缩,一字千金,意蕴深湛。《墨经》字数,见表3。
表3 《墨经》字数
狭义《墨经》 |
《经上》529 |
《经说上》1445 |
《经下》850 |
《经说下》2890 |
|
|
共5714 |
广义《墨经》 |
《经上》529 |
《经说上》1445 |
《经下》850 |
《经说下》2890 |
《大取》1775 |
《小取》916 |
共8405 |
古汉语表述简练,《墨经》尤甚。古用“简牍”(竹简木片)作为书写材料。诸子大家,学派领袖,动辄“其书五车”,携带不便。墨家集团成员,游士说客,巡游各地,《墨经》浓缩简练,便于储存深刻复杂的知识精义,预留诠释发挥的思维余地。
《墨经》是有开端,无终点,有预想,待完善的中国文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理想蓝图。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⑭]《墨经》义理,包含现代逻辑与科学的胚胎萌芽,值得说明与发挥。
二、《墨经》知识分科与形成机理
1.知识分科。《墨经》科学知识的分科研究,有其合法性、必要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狭义《墨经》,是墨学的最高成就,概括中国传统科技知识,推出微型百科全书,由战国末前三世纪墨者创造性综合。现代研究,分门别类,是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综合,分析,在新的基础上再综合,体现“正反合”螺旋式上升的辩证逻辑理论构造。
《墨经》微型百科,业已初始综合;现代研究,始于恰当分科,终于创新综合。《墨经》学术分科研究的合法性,根源于现代科学研究运用分析方法的必要性。恩格斯说:“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⑮]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须臾不可离。没有科学分析,称不上科学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没有科学分析,就没有科学综合。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辩证逻辑的科学研究方法。《墨经》的初始综合原生态,是现代科学研究分门别类,分析与综合结合操作的对象、基础和起点。
研究《墨经》科学,引进现代科学分析方法,借鉴现代世界科学分类法。不用现代科学分析方法,拒斥现代世界科学分类法,必将寸步难行。《墨经》科学的分科研究,创新解释《墨经》各学科的范畴与原理,是《墨经》研究与现代世界科学的融会贯通。
《墨经》科学分科十八门。自然学科五门: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与物理学。人文学科十三门:逻辑(逻辑学)、本体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论,存在论,形上学)、认知哲学(认知理论,认识论)、方法哲学(方法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史哲学(历史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美学与军事学。《墨经》科学分科,见表4。
表4《墨经》科学分科
一级学科 |
序号 |
二级学科 |
自然学科 |
1 |
光学 |
2 |
力学 |
|
3 |
简单机械学 |
|
4 |
数学 |
|
5 |
物理学 |
|
人文学科 |
1 |
逻辑(逻辑学) |
2 |
本体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论,存在论,形上学) |
|
3 |
认知哲学(认知理论,认识论) |
|
4 |
方法哲学(方法论) |
|
5 |
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 |
|
6 |
历史哲学(历史观) |
|
7 |
经济学 |
|
8 |
政治学 |
|
9 |
伦理学 |
|
10 |
教育学 |
|
11 |
语言文学 |
|
12 |
艺术美学 |
|
13 |
军事学 |
2.形成机理。《墨经》专条总结各门科学知识形成的机理。《经上》第96条说:“巧传则求其故。”[⑯]探求世代相传手工技巧的原因与规律。《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然,是现状。所以然之故,是导致现状的原因。《经说上》第97条说:“法取同,观巧传。”观察、概括世代相传各种手工技巧的普遍法则。
探究自然求其故,求故胜当波斯王。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注重探究自然的原因,写过许多关于天体、大地、声音、植物、动物等原因的著作。他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⑰]
阐明探求自然原因规律的科学理论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师应更受尊敬,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也更聪明”,“我们说他们较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⑱]
《墨经》作者是工匠理论家。墨家成员,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直接生产劳动者,墨子所谓“农与工肆之人”:农民与手工作坊的各种工匠。《鲁问》《公输》与军事各篇记载,墨子会做大车与各种守城器械,熟悉当时各种手工技巧。
墨子经常提到当时各种手工技巧。《节用中》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墨经》各学科的抽象理论性条文,从墨者亲身体验的各类手工技艺总结升华,连带提到的手工技艺,有制革、制陶、冶金、缝纫、刺绣、制鞋、制铠甲与土石建筑等各类工种。
诸子百家争鸣辩论分化与特化的结果,各种因素的动力与张力,促使《墨经》作者专门总结中国科技知识,是当时墨家成员亲身从事各类手工技艺的理论升华。概括总结各类手工操作技艺,导致《墨经》各门科学知识诞生。
工匠技艺的数学抽象,导致墨家数学的诞生。各种球面镜(凸凹镜)生产、质量检验与科学实验,导致墨家世界顶级系统光学知识的诞生。论述光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无宇”“无厚”无限小的光微粒(光量子,端)概念,启示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创新发明。
亲身劳动、亲手举重与抽象的理论思维,导致墨家力学定义的诞生。成员亲自参与土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与学理论证,导致引力实验的设计,定义地面引力与自由落体定律。实践、实验、观察与抽象的理论思维,是墨家科学产生的方法、途径与机理。
三、《墨经》科学的历史命运与传承创新
1.历史命运。《韩非子·显学》总结战国学术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墨两家,是贯穿整个战国时期的显学,即最显赫著名的学派。秦汉以后,墨家中绝,《墨经》无人问津,沦为历史绝唱。[⑲]
梁启超《墨子学案序》说:“本书既概述墨学之全体大用,而结论则太息于秦汉以后墨学之中绝。”“结论”说:“自汉以后,墨学算是完全灭绝了。”《墨经校释序》说:“《墨经》,则秦汉以降,漫漫长夜,兹学既绝。”
梁启超感慨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子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逻辑)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⑳]胡适指出,《墨经》逻辑,“二千年来,久成绝学”。[21]沈有鼎说:“《墨经》的逻辑学是中国学术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两千年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抛弃了这一宝物,让它埋在泥里。”[22]
孟子攻击墨学,为墨学中绝,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作用恶劣。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屏除,驱除,排除)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屏除墨学,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孟子·滕文公下》攻击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捍卫)先圣之道,距(拒斥)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兼爱上》明说“爱父爱君”,墨子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孟子恶毒攻击,演变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官方打压墨学的雷霆霹雳,汇合为墨学中绝的强势外因。
《四库全书》收入儒家著作,有二十四卷二十五处,长篇大论,恣意发挥,无限上纲,诬蔑“墨氏兼爱”,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认为洪水猛兽之害,见于一时,墨学兼爱之害,起于无形,遗祸永远。
孟子攻击墨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与人格定性,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条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以权威为据”“以众取证”的谬误类型,充斥霸道无理与心理相关型的诡辩。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中,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稍有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横遭围剿挞伐。清汪中(1745—1794)幼年孤贫好学,1780年35岁得“生员”(秀才)头衔,为“选拔贡生”。
汪中搜集墨子论述,作《墨子序》,推崇墨学,说墨子是救世“仁人”,批评孟子诬枉墨子“无父”。汪中在《墨子序》中说:“彼(指墨子)且以兼爱,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使以孝其亲,而谓之无父,斯已枉矣!后之君子,日习孟子之说,而未睹《墨子》之本书,其以耳食,无足怪也。”墨子兼爱,是教育天下作儿子的孝顺父亲,孟子说墨子兼爱为“无父”,是冤枉墨子。“是故墨子之诬孔子,犹孟子之诬墨子也,归于不相为谋而已矣。”孔墨孟三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正常的学术现象,汪中这两句合乎人情事理,并无不妥的话,竟引来官方儒者翁方纲罗织罪名,猛烈攻击。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鸿胪寺卿,文渊阁校理,司经局洗马,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23]
2、传承创新
西晋学者鲁胜(265-316),痛惜《墨经》学术“亡绝”。唐房玄龄等《晋书·隐逸传》引鲁胜《墨辩注序》说:“自邓析至秦时,名家者(广义名辩学者,含墨家)世有篇籍,率颇难知,后学莫复传习,于今五百余岁,遂亡绝。”“《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疑者阙之,又采诸众杂,集为刑(形)名二篇,略解指归,以俟君子,其或兴微继绝者,亦有乐乎此也。”
梁启超慨叹“秦汉以后墨学之中绝”“灭绝”,惊呼:“《墨经》,则秦汉以降,漫漫长夜,兹学既绝。”“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子里二千年。”[24]胡适说:“墨家的名学(指《墨经》逻辑)前后的历史,大概至多不出二百年,两千年来久成绝学。”[25]
沈有鼎说:“《墨经》的逻辑学是中国学术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两千年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抛弃了这一宝物,让它埋在泥里。”[26]郭沫若悼杜国庠诗:“墨名绝学劳针指,马列真诠费火传。”[27]
《墨经》研究,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用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抢救性、开拓性与创新性研究,阐发《墨经》科学的范畴与原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促进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联通互鉴。[28]
《墨经》科学研究的主题,是《墨经》科学的范畴与原理。范畴,是大概念,基本概念,普遍概念,最高类概念。原理,是基本命题,普遍规律。《墨经》科学的范畴与原理,标志《墨经》是墨学发展高级阶段的成果,超越《墨经》科学发展的源头前期墨学。从前五世纪墨子的前期墨学,到前三世纪后期墨家著作《墨经》,是后期墨学,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量变到质变的整体提升与超越的历史进程。
用E考据(电子数字化考据)与元研究(总体超越研究)方法,从11亿字《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电子版,50亿字《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电子图书馆等海量数据,全面检索考辨古籍资料,提供精准可靠的实证论据。[29]用元研究方法,梳理《墨经》研究的历史与现实进程,重构《墨经》科学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体现逻辑与历史一致的辩证逻辑原则,是笔者长期研究《墨经》科学的理论总结。
参考文献
孙中原墨学研究举要
1.《墨子及其后学》(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1993年修订。收入《墨子大全》第7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收入“中国读本”丛书,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
2.《墨学通论》(国学丛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收入《墨子大全》第7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3.《墨者的智慧》(中华文库),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2003年再版,更名《墨子说粹》;收入《墨子大全》第7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4.《墨学与现代文化》(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2007年修订版;收入《墨子大全》第7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5.《墨子鉴赏辞典》(古代经典鉴赏系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6.《墨翟与<墨子>》(经典哲学名著导读),中国台湾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年版。
7.《墨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墨学七讲》(人文大讲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9.《墨子与墨学》(中国文化经纬),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
10.《墨子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11.《墨学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12.《墨子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13.《墨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14.《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15.《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16.《墨经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17.《墨家》(诸子百家普及丛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墨学百科全书》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4FZXA005。
[①]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光明日报》2019.10.12,第11版。
[②]《孟子·滕文公下》《论衡·刺孟》。
[③]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智点校,收入《墨子大全》第1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
[④]“东北方墨者”是齐鲁墨者,常居齐鲁,在山东东北部。“南方墨者”是楚国墨者,在河南南部。西方墨者(秦国墨者,秦墨),被秦相吕不韦征召,参编《吕氏春秋》。《沈有鼎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页。
[⑤]拉法格《思想起源论》,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7页。
[⑥]杨宽《墨经哲学》,重庆正中书局1942、1946、1947年版。台北正中书局1959、1974年版。《墨子集成》第42册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墨子大全》第44册影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杨俊光《墨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杨俊光《墨子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⑦][英]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
[⑧]胡适《先秦名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52、57、77页。
[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3、31页。
[⑩]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88页。
[⑪]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0页。
[⑫]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6页。
[⑬]任继愈等编《墨子大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68册,第52页,第73册,第31页。
[⑭]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8页。
[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1971年版,第200页。
[⑯]本文引《墨子》,只标篇名。文字校勘、训诂与《墨经》条目顺序号,见孙中原《墨子解读》(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电子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2001年版;[英]德龙Donald Sturgeon: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hinese Text Project,http//ctext.org/zh)电子图书馆;严灵峰编《墨子集成》,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1977年版;任继愈等编《墨子大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⑰]《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2页。
[⑱]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3页。
[⑲]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光明日报》2019.10.12,第11版。
[⑳]梁启超:《墨子学案》,《墨子大全》第2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2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4页。
[22]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页。
[23]方授楚《墨学源流》,北京: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15页;《墨子大全》第4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24]梁启超:《墨子学案》,《墨子大全》第2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4页。
[26]沈有鼎《墨经的逻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7页。
[27]郭沫若《序<<>杜国庠文集>》,载《杜国庠文集》卷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28]孙中原《<墨经>绝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中州学刊》2021年第6期。
[29]《诸子百家•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线上开放电子图书馆,为中外学者提供中国历代传世文献,通过电子科技探索新方式与古代文献沟通,收藏文本三万多部,五十多亿字,是历代最大中文文献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