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罗骞:《超越与自由——能在论的社会历史现象学》
日期:2019-10-24


1571879818921107.jpg

本书目录

导论  简论能在概念及其展开

一、世界观,存在概念的三种历史形态

        (世界观的三重差异;世界观作为人在世和历世的“装备”初始地规定了人的存在是能在;存在概念的三种历史形态:本体-自在,直接形态;我思-我在,反思形态;实践-能在,统一形态)

二、能在之为能在,超越

        (人之存在作为能在;社会-历史现象学;对象性意识;对象化活动;能在作为对象性意识与对象化活动之统一的对象性存在;能在即“使对象……”的超越;社会-历史,世界概念的初步规定)

三、能在“在世”的空间性及超越层次

       (由对象性意识构成的社会空间的空间性;能在在世的社会空间层次:A. 事实性,实在对象领域;B. 规范性,交往活动领域C. 感受性,内在体验领域

四、能在“历世”的时间性及超越历程

       (以对象化活动为基础的历史时间概念;时间维度和能在历世的三种存在样态:1. 过去,曾在;2. 未来,将在;3. 当下,现在;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能在之不同的对象性方式)

五、自由作为领会超越生存的能在论范畴

      (作为能在论范畴的自由乃是人作为能在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根本领会;自由历程,自由作为能在的超越状态和超越过程;“由自己”的自由活动之三重要素:我知道,我掌控,源于我)

六、建基于生存自由的政治概念

(能在超越中天生地有政治;政治作为能在共在之实践,维持,改良,革命;作为能在共在之领域;作为能在论视角)

七、对象性方式作为本书的主导线索 

第一编  

引论 自由意志的形成

第一章  绝对性

第一节 本体概念的三重规定

(作为“存在之为存在”的本体概念;本体概念的三重规定,绝对本源,绝对普遍,绝对本质;本体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本体的人格化

第三节 信仰作为绝对性意识指引下的能在之在世活动

(信仰即“相信并仰望着……而在”;信仰对象,绝对存在和绝对真理;信仰中的意志自由;信仰机制,宣教、修炼和规训)

第四节 共在展开的绝对主义形态,专制

(绝对主义真理,哲学王;君权神授作为神权政治的核心观念,政教合一;世俗的专制主义,绝对王权)

第二章  利他性

第一节 从信仰到仁爱,善良意志

“自为地存在的自由”,善良意志即良心:善良意志的人性论基础;以奉献为原则的善良意志;道德人格

第二节 善良意志的形成和展开,修为之环节

第三节 伦理实体,作为共在的善良意志

(从宗教社会到伦理实体;伦理实体作为仁爱社会;伦理实体的超越性,伦理实体的总体性,伦理实体的可识别性,伦理实体的多样性)

第四节 德政,伦理实体的构建与维系

(仁爱作为德性政治的基础;王道,为政以德;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和谐,天下归仁)

第三章  趣味性

第一节 沉溺于物的感官愉悦

(从利他性到趣味性;以趣味性为原则的能在之在世活动是领悟;作为感官对象的“形式”;趣味;愉悦,沉溺于物的玩味)

第二节 感动,沉浸于情景交融的动情

(以意义为根据超越感性的愉悦;存在领会;从纯粹形式到被赋义的载体;情景交融的动情,沉浸)

第三节 沉醉于“无”的精神超脱

(趣味性这种对象性方式的内在根据是品味:趣味,意义,空无;能在作为无拘无束的超然洒脱;精神超脱的三种情状:醉忘,狂放,逍遥)

第四节 浪漫政治,共在梦想及其自我否定

(依据观念的预设构想生活,主观主义抽象;浪漫政治的三种形式,完美主义,自然主义,虚无主义;超越内在自我在走向实在对象领域的能在) 

第二篇

引论 自我成为根据

第四章  必然性

第一节 作为基本在世活动的认识及其环节

(在必然性这种对象性方式中能在的基本在世活动是认识;认识环节,我思主体,可知对象,正确知识;认识活动作为对象性的经验过程)

第二节 认识旨趣,知识生产的动力

(将对象把握为对象自身显现的知识;认识旨趣,认识活动的根本动机;兴趣爱好;利益需求;权力意志)

第三节 在自然中超自然的技术世界

(科学精神成为能在在世的基本装备;技术-生产,技术世界;在人通过技术实现的自我生产中,世界成为“类人世界”)

第四节 技治主义,共在空间的工具理性化治理

依据必然性规律和可行性技术对社会的治理社会机器;技术统治;监控社会,知识技术成为权力)

第五章  公平性

第一节 以权利为规定的主体,法权人格

   (现代主体性的哲学表达,认识论的主体性,实践论的主体性,能在论的主体性;作为现代主体形态之一的权利主体;三种权利主体)

第二节 权利论

(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主体间性和交往共识论

第三节 抽象人格被等同承认,形式平等

   (公平性的原则是形式平等,即抽象的独立人格被等同对待;平等原则的三个环节:多元差异,抽象同一,等同对待)

第四节 承认政治与形式民主

  (以抽象权利概念为基础的承认政治;形式民主;法制约束,法的必然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理性精神,平等意识、妥协意识和程序意识

第六章  实在性

第一节 人被理解为物,物化生存

(将自身理解为物性实在的能在仍然意味着其存在是超越;欲求主体;技术化处置的对象,作为买卖的商品)

第二节 商品-资本作为物化的对象性存在形式,生产

     (商品-资本生产作为物性欲求得以实现的方式;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资本积累欲望的生产和再生产;商品-资本逻辑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贯穿)

第三节 欲求循环的平衡与适度原则

第四节 生命政治,以人的实在物性为叙事核心的政治

(物性实在作为政治概念的根据,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生命政治的三个环节,利益,欲望,身体;走上超越自我中心的能在道路)

 

第三编  

引论 超越自我中心

第七章  能在论真理

第一节 客观性,解释之确定性

(客观性方式中能在的基本在世活动是解释,客观的解释只是普遍化的主观;建构性事实;知识的相对性,共识;边界意识)

第二节  正义性作为善良意志与平等权利之统一

(利他与公平相统一的正义性;兼爱作为正义性对象性方式的基本在世活动;正义的主体性意识,同情心,正义感)

第三节 自如性,以无绝对根据作为根据的从容境界

    自如性乃是生存的如其所是和如其当是的泰然通达;超越;有限;从容境界)

第四节 总体性的自由乃是能在之真理

    (能在的真理乃是超越中展开的总体性自由;自由的整体性;自由的过程性;扬弃各种片面性的总体自由概念,自在生存)

第八章  理性的历史

第一节 实践,存在论循环

(实践作为历史概念的能在论基础;客体性;主体性;主客体交互作用中展开的存在论循环)

第二节 历史理性

(理性的历史性,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性成为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历史理性的规定:客观理性,渐进理性,否定理性)

第三节 理性历史,历史作为能在超越的可能过程

    理性历史作为历史实践与历史理性之统一;理性历史概念的三个环节:可能存在,可能思想,作为可能存在和可能思想之辩证循环中展开的可能未来)

第四节 建基于能在概念的政治

(总体性政治,理性政治,建构性政治)

第九章  建构性政治

第一节 超越现代性,建构性政治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建构性政治作为救亡政治,守护存在

     毁灭作为现实的可能性,毁灭作为存在论意识,守护存在) 

第三节 建构性政治作为解放政治,扬弃异化

    (现代生存的异化状态;异化概念的内在逻辑;以扬弃异化为使命的解放

     政治;作为存在守护和异化扬弃之统一的建构性政治乃是希望政治)

第四节 建构性政治作为希望政治

(以能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性政治是承担救亡与解放使命的希望政治;建构性政治作为希望政治的三个特征:超越政治,渐进政治,积极政治;未来作为超越生存中的可能性敞开)

 

附录

1 基本范畴表

2 对象性方式的展开环节

3 主要参考书目


1.jpg

自序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都能思想并且总在思想,但哲学才是思想的本质形式。在哲学中,关于存在的思考凝结为概念。哲学以概念规定存在,概念就是思想中的存在和历史。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概念的历史就是一部存在史。哲学概念之有历史,乃是因为存在本身有历史。存在总是超出概念,并且总是超出存在本身。依此而言,哲学概念对存在的规定,不仅要触及存在是什么或者存在应是什么,更根本的任务是展开存在能是什么,是努力把握不能被最终把握的“超出”。哲学依据对存在的此种思考,扬弃描述和想象,扬弃观念的自足性本身,将人所是的存在指引向超越的自由之境。本书以“能在”规定存在,就是作者此种存在领会的概念表达,以此在思想中经历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存在历史。

关于存在的这种思考和领会是否能够获得普遍的对象性存在呢?这不是存在之思关心的本质问题。我们只知道,存在之思总在历险。这决不是说,它可能被冷漠,甚至被批判,因此冒着风险;说的倒是,当思想试图以概念规定存在,无论在观念活动还是在实践活动中规定存在的时候,都是在冒险。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范畴只是表现存在形式、存在规定的个别侧面。

思想就是思想者的存在。思想者必冒思想之险,甘冒思想之险。

在概念的确定性与存在的超越性张力中,可能性疯狂生长。知道这一点,哲学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只将自己看成可能性思想,一种历险。以可能性为自我意识的哲学在今天才是现实的。通过漫长的自我教化和成长,哲学因获得这种可能性意识而学会了谦卑,也学会了自信。抱着这份谦卑和自信,哲学不再允诺绝对真理。哲学探索者端呈出来的不是绝对命令,更不是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而是作为存在之思的意见,是以概念展开的生活,是在存在中思及存在获得的智识上的快乐或者困惑。古人云:

德不孤,必有邻。

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将存在之思诉诸文字,不过是以一己之得发出的诚挚邀请,期待着以邻为伴,相互呼应和相互倾听着行于道上,共存共在。

吾道不孤,感恩同行……

是为序。

 

戊戌年除夕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