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原: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的意义
日期:2021-10-14摘要:因明源于印度,输入中土,长期沦为冷门绝学。从“世界逻辑整体观”审视,印度因明是与中国墨辩、西方逻辑并称的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从“研究范式转换观”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突显因明的逻辑学科性质,是因明研究创新发展的锁钥。从“逻辑传统比较观”解析,亟需完善因明绝学的抢救性研究,助推世界不同逻辑传统在中国交汇融合,共筑人类思维科学多元统一、色彩瑰丽的大厦,极具非同寻常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效能。
关键词: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世界逻辑整体观;研究范式转换观;逻辑传统比较观;理论意涵;实践效能
一、世界逻辑整体观
“世界逻辑整体观”,概括理想的研究观点与方法。英文构词成分meta-,表整体、超越,继后。中国大陆译“元”,港台学者译“后设”:在对象之后设定。意义源远流长。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前60年,吕克昂学园第11代末任园长安德罗尼柯,编辑亚氏遗稿,其中论可感有形物的著作,叫《物理学》,希腊文physica。论超感抽象物的著作,叫《物理学之后》,希腊文metaphysica,中国曾译称玄学。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太玄·玄摛》:“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玄,谓之深者也。”玄,抽象深远,今译“元”,指本原、根本。《尔雅·释诂》:“元,始也。”“元”,指高阶、本原、根本、支配、主导、统率、灵魂。西方以元meta-为前缀的科学语词,有元理论(metatheory),元语言(metalanguage)、元科学(metascience)、元逻辑(metalogic)。
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的元数学纲领(metamathematics program),提出元研究方法,有普遍方法论意义,是有力的研究工具。希尔伯特在莱比锡德国自然科学大会讲演说:“对于通常的形式化数学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要附加一门新的数学,即元数学。”“在元数学中,人们处理普通数学的证明,后者成为研究的对象。”
从“世界逻辑整体观”研判,有助于深刻认知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共同的逻辑本质。《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适用于全人类的逻辑基础学科,广纳不同地区民族的逻辑创说。
因明源于印度,输入中土,传播亚州世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河”的“一源之水”,“千镒之裘”的“一狐之白”。《孟子·滕文公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五指不是一般齐。《墨子·经说下》第144条:“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麋与鱼”诸生物,繁衍中绝,取决环境利弊。
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导致印度因明、中国墨辩与西方逻辑盛衰中绝命运的殊异。印度因明与中国墨辩,长期沦为冷门绝学,亟需抢救性研究。西方逻辑,独占鳌头,鹤立鸡群,绵延不断,蓬勃发展。马克思以人体猴体解剖为比喻,阐发以高例低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西方逻辑,发达完善,树为范例,是研究因明墨辩冷门绝学的合用钥匙。
在世界一体化的新时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因明墨辩,名列亟需抢救性研究的濒危学科。从“世界逻辑整体观”与国家文化战略考察,致力于完善因明墨辩冷门绝学的抢救性研究,恰逢其时,意义非凡。
逻辑是全人类一切学科知识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学科分类,把逻辑列为基础学科。英国大百科全书把逻辑列为知识分科之首。因明列为逻辑基础学科的分支,对推动因明绝学的抢救性研究与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张力、活力与动力,倍增重振复兴的底气。
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会议,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World Logic Day),说明逻辑对哲学和科学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与智力的重要性。认为思维能力,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人类的定义,都与意识、知识和理性的概念相关联。
根据西方经典的传统,人被定义为理性动物,逻辑动物。纵观历史长河,逻辑作为推理规则的研究,诸多文明关注。从最早期逻辑表达式出现以来,逻辑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挥洒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提请跨学科科学界和广大公众关注逻辑的思想史、概念意义和实际影响,增进对逻辑和逻辑对科技与创新影响的认识,有助于在教育和科学进步的基础上促进和平对话与相互理解的文化,确保逻辑具有更广泛和更具地域多样性的目标。
逻辑之所以得到广泛研究,得益于它具有多方面的实际应用功能。当今时代,逻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切合时宜,不可或缺。逻辑是当今世界的普遍需求。我们被逻辑包围,在不知不觉中应用逻辑。为提高对逻辑学科整体性质的认识,亟需探讨逻辑对当今世界的功能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在2020年 1 月 14 日,为世界逻辑日致辞时强调说:“逻辑是逻各斯(logos)的精髓,逻辑这个希腊词,同时具有语言和推理的意思。借用康德的定义,逻辑学是一门详细阐释和严格证明所有思想形式规则的科学。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或欧几里得,莱布尼茨或斯宾诺莎的著述中,还是从中国墨家学派到印度正理学派创始人的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逻辑研究为数不胜数的哲学家和数学家所关注。”
“印度正理学派”的典籍学说,广义包含印度因明。“中国墨家学派”的典籍学说,指墨辩,是墨学发展到高峰的成果,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概括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精华,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代价值。
从本质上说,逻辑基础学科,有全人类的唯一性、一元性、同质性、共同性、共有性、共享性、普遍性、普适性和普世性。不同民族对逻辑思维规律的表述,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古梵文、汉文、希腊文),逻辑思维规律的本质,全人类都相同,无地区民族的本质区别。
中国逻辑基础学科,整体是近现代从西方系统引进,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引领国人迈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康庄大道。现代中国教育的内容架构,与全人类联通接轨。从西方系统引进逻辑基础学科,转化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融入国人的精神心理,势必影响因明抢救性研究的宗旨、方向与道路。
二、研究范式转换观
从“研究范式转换观”审视,用现代科学方法,突显因明逻辑学科的全人类性,是因明研究创新发展的锁钥。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Kuhn,1922-1996)《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paradigm)的转换,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更新。
方法是宗旨、目的、方向、途径、手段、工具和程序的统称。“方法”希腊文methodos,由meta和hodos构成,直译为“沿着道路”。现代因明研究,借助世界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性,观点与方法的一致性,是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前提。列宁摘录黑格尔的话说:“方法本身就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方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
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方法论,诠释因明的逻辑学科性质,是因明研究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必由之路。用科学分析方法,撷取传统因明的精华,把握因明的合理内核,赋予科学内涵,用现代表现形式,促进研究范式转换,完善因明分支学科,服务于新时代大众的科学思维。
在世界全球化的当今,因明研究迎来与世界先进科学文化融会贯通的新机。站在世界科学文化的高峰,用世界整体的眼光,以人类逻辑科学本质同一为前提,应用现代世界先进科学方法论研究因明,把因明从庙堂书斋解放出来,改造创新,使之成为大众科学思维的工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作用,定能使因明绝学的抢救性研究,迎来重振复兴的曙光。
黑格尔《逻辑学》第二版序言说:“一本属于现代世界的著作,所要研究的是更深的原理、更难的对象和范围更广的材料,就应该让作者有自由的闲暇作七十七遍的修改才好。”恰可用来形容因明绝学现代式研究的难度与意境。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末木刚博(1921—2007),精通西方逻辑,用现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方法,精研因明、墨辩与西方逻辑传统,促进因明研究范式转换,是现代因明研究创新发展的先驱与开拓者。
末木刚博《东方合理思想》,论新因明的逻辑,陈那三支作法,九句因,是北川秀则、中村元诸家学说的集大成。认为陈那演绎推理形式三支作法,由喻体(全称判断,大前提)和因(小前提)到宗(结论),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第一格第一式。
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九句因”,规定因明三支作法的大前提(喻支)应该是全称的。陈那的“九句因”,是完全列举大前提(同喻体)的所有可能性,以第二、三相为标谁,提供衡量论式是否有效的标准。因明是以推理论为中心的逻辑,其发达的顶点,是陈那和法称的新因明,达到与亚氏逻辑大致相当的高度。
末木刚博《因明的谬误论》,用数理逻辑符号语言,分析因明三十三种似能立过失,是齐思贻、杉原丈夫、林彦明、宇井伯寿、北川秀则等诸家学说的集大成。印度逻辑特别注重防止推论谬误。
陈那《因明正理门论》列举29种过失,商羯罗主补充为33种,分属于似宗、似因和似喻,即错误论题、错误小前提和错误大前提。因三相的实质,在于保证三支式推论在形式上的正确性、必然性、有效性和逻辑性。这是思维基本规律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在因明的谬误论(过失论)中,论述逻辑矛盾律。
自语相违的似宗,是把包含自相矛盾的判断作为论题的谬误。如说:“一切言皆是妄。”即一切言论都是荒谬的。由于这句话本身也是言论,所以可以推出这句话本身也是虚妄的,即由这一论题可以引申出否定其本身的结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批评克拉底鲁论点“一切命题是假的”:“说一切为假的人就使自己也成为虚假的。”(1012b15-20)“从一切断语都是假的这一主张,也会得出,这话本身也不是真的。”(1063b30-34)
古希腊有“说谎者”悖论。克里特岛人爱庇门德说:“所有克里特岛人说的话都是谎话。”如果这句话真,由于它是克里特岛人说的话,则这句话本身是谎话,即假。如果这句话假,能推出其矛盾命题“有克里特岛人说的话不是谎话”,不能推出这句话真。
“说谎者”悖论,后表述为“我说的这句话假”,是典型的语义悖论:由真推假,由假推真。悖论是自相矛盾的恒假命题。语义悖论是涉及语言意义、断定和真假概念的悖论。中、印、西不同逻辑传统,对语义悖论有相同思考,证明全人类逻辑思维有共同本质。不同逻辑传统语义悖论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逻辑传统语义悖论比较
逻辑传统 |
语义悖论 |
中国墨辩 |
言尽悖 |
印度因明 |
一切言皆妄 |
西方逻辑 |
一切命题是假的; 所有克里特岛人说的话都是谎话; 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 |
《墨经》运用“悖”概念和归谬法,反驳百家争鸣中的自相矛盾议论。《经下》说:“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即“一切言论是虚假的”自相矛盾,论证的理由,在于“一切言论是虚假的”本身是言论。《经说下》说:“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当。”
即虚假就是不成立。如果这个人这个言论成立,就是有并不虚假的言论,有成立的言论;如果这个人这个言论不成立,认为它恰当,必然不恰当。《墨经》指出论证的关键,是“说在其言”,即“一切言论是虚假的”中“言论”、“虚假”的概念,涉及自身,自我相关。全人类不同逻辑传统,对悖论成因,有本质相同的考察。
三、逻辑传统比较观
从“逻辑传统比较观”解析,亟需整体运用因明绝学抢救性研究的科学方法。周礼全撰《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逻辑”条释文指出,在逻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逻辑体系,形成不同的逻辑传统:中国、印度与希腊逻辑传统。
认为《墨经》有应用元语言表达的逻辑规律,表明《墨经》逻辑开始进入形式逻辑阶段。陈那提出用元语言表达的推理规则因三相,表明陈那因明,开始脱离思维内容,进入严格意义的形式逻辑。认为在世界三大逻辑传统中,希腊逻辑传统达到最高成就,现代逻辑是从这一传统发展而来。
以《墨经》为代表的墨辩逻辑,与印度因明、希腊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对墨辩、因明和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是彰显人类不同逻辑成就共同本质的必由之路。南北朝隋唐以降,印度因明与佛教一并入中,经由中土,远输东亚世界。
往昔移译诠释因明元典,为佛教学人,用佛家讲经话语,非大众常用语,使因明学术,封闭佛教藩篱,不能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应用,变为大众的科学思维工具,缺乏生命活力,长期沦为冷门绝学。
历史教训:用宗教经典术语,和尚诵经话语,不用大众语言。因明论著中译本,未与中国逻辑术语联通,未为世俗知识分子接受。缺乏比较研究说明,未与世人更易接受的西方逻辑融通。
反其道而行:今日通过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把握因明的逻辑学科意涵,用现代规范语言表达,使因明焕发生命活力,为广大民众思维表达服务,是因明绝学重振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明三支式、因三相与亚氏三段论规则相通。人类在不同地域,各自独立创建的不同逻辑传统,比较贯通,证明人类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本质一致,逻辑是全人类的普遍适用的工具性学科。
因明论式按宗、因和喻次序排列,是为达到论证目的。在辩论中阐明己方论点,克服论敌主张(悟他),“开宗明义”举出己方论点,列举论据论证。三段论服务于科学认识的目的(自悟),从既定前提出发,按演绎推理的形式规则,引出己方结论。推论宗旨目的与动机不同,决定结构序列殊异。
末木用亚氏三段论规则,解释因明原理“因三相”。第一相“遍是宗法性”,是“因”的原理。“因”,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中项,用M代表。宗主项(玄奘称“有法”),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小项,用S代表。“遍是宗法性”,指因(中项M)必须构成所有宗主项(小项S)的谓项(玄奘称“法”)。
用现代逻辑语言说:对于所有的个体x来说,如果这个个体x是S,则这个个体x是M。S真包含于M。S的外延,完全包括于M的外延。M的外延大于S的外延。因明举例:“所有语声都是人工制造的。”(声是所作)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的原理,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第一格规则:“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第二相“同品定有性”,是同喻体的原理,从正面规定因(中项M)与宗谓项(玄奘称“法”,大项P)的关系。梵文原意:“(因)在同品中存在。”指因(中项M)在宗谓项(大项P)中存在。用西方逻辑用语表达,即所有M是P,M包含于P,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的大前提。因明举例:“所有人工制造的都是非永恒的。”(声是无常)相当于亚氏三段论第一格的规则:“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第三相“异品遍无性”,是异喻体的原理,相当于亚氏三段论大前提的完全换质位。从反面规定因(中项M)与宗谓项(大项P)的关系,是第二相的否定表达式,逻辑上等值于第二相。梵文原意:“(因)在异品中完全不存在。”
因明举例:“所有永恒的都是非人工制造的。”(如虚空)用西方逻辑语言表达,即非P是非M。非P属于非M。M的外延与非P的外延不重合。第三相实质上已为第二相所逻辑地包含。因明之所以单列第三相,是为了从反面进一步检验论证的论据,检验推理的大前提是否正确,防止出现谬误。
周礼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逻辑”条撰释文,以西方逻辑语言为元逻辑工具,把玄奘译印度逻辑规则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诠释为小词所表示的事物,都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的事物,一定具有大词所表示的性质;不具有大词所表示的性质的所有事物,都不具有中词所表示的性质。因三相是用元语言表达的推理规则,标志因明脱离思维具体内容,进入严格意义的形式逻辑,与末木刚博研究的结论,异曲同工。因明三支、因三相与三段论比较,见表2。
表2 因明三支、因三相与三段论比较
因明三支式名称 |
因三相(理由三原理) |
因明举例 |
亚氏三段论名称 |
公式化,符号化,元语言 |
亚氏三段论规则 |
墨辩名称 |
异喻体 |
异品遍无性 |
所有永恒的,都是非人工制造的 |
|
所有非P是非M |
|
|
同喻体 |
同品定有性 |
所有人工制造的,都是非永恒的 |
大前提 |
所有M是P |
中项必须周延一次;大前提必须是全称的 |
理(道理) |
因 |
遍是宗法性 |
所有语声,都是人工制造的 |
小前提 |
所有S是M |
小前提必须是肯定的 |
故(理由) |
宗 |
|
所有语声,都是非永恒的 |
结论 |
所有S是P |
|
辞(论题) |
《墨子·大取》概括推论原理:“三物必具,然后足以生。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结合墨辩举例解释。“辞”,论题。如《经下》第145条所说:“所有合理欲望的满足,都是不会伤生损寿的”(“欲有不能伤也”),相当于因明三支式的“宗”,亚氏三段论的结论。
“故”,论据。如:“所有合理欲望的满足,都是有节制的。”(“说在宜”)相当于因明三支式的“因”,亚氏三段论的小前提。“理”,道理。如:“所有有节制的,都是不会伤生损寿的。”相当于因明三支式的同喻体,亚氏三段论的大前提。类,论题主项的同类事例:“如适量喝酒。有节制,不会伤生损寿。”(“若酒之于人也”)相当于因明三支式的同喻依。
异喻体,同喻体的完全换质位。“所有会伤生损寿的,都是无节制的。”墨辩列举的反面事例,是“如贪吃。会伤生损寿,无节制。”(“尝多栗”)相当于因明三支式中的异喻依。墨辩三物论式、因明三支式与亚氏三段论比较,见表3。
表3 墨辩三物论式、因明三支式与亚氏三段论比较
墨辩三物论式名称 |
因明三支式名称 |
亚氏三段论名称 |
墨辩举例 |
公式化,符号化,元语言 |
理(道理) |
同喻体 |
大前提 |
所有有节制的,都是不会伤生损寿的 |
所有M是P |
故(理由) |
因 |
小前提 |
所有合理欲望的满足,都是有节制的 |
所有S是M |
辞(论题) |
宗 |
结论 |
所有合理欲望的满足,都是不会伤生损寿的 |
所有S是P |
同类 |
同喻依 |
|
如适量喝酒(有节制,不会伤生损寿) |
(M,P) |
|
异喻体 |
|
所有会伤生损寿的,都是无节制的 |
所有非P是非M |
异类 |
异喻依 |
|
如贪吃(会伤生损寿,无节制) |
(非P,非M) |
《大取》称立辞“故、理、类”三范畴,为“语经”,即言语常经:推论基本规律。墨辩三物论式的结构,与因明三支式、亚氏三段论本质相通,标志全人类思维形式的结构与规律,本质一致。
印度逻辑,输入中国,玄奘窥基,译介诠释,贡献卓著。藏传因明,代有传人,屡有建树。明清以降,西方逻辑引进,成为中华民族科学知识的基础,融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世界不同逻辑传统比较研究,助推世界三大逻辑传统在中国交汇融合,共筑人类思维科学多元统一、色彩瑰丽的大厦,极具非同寻常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效能。
作者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0年第3期,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