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蕴含马克思现代性思想逻辑
日期:2024-09-25


臧峰宇.jpg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的兴起以及相伴而生的社会变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新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网络开始形成,而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也在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进程中开启。马克思洞察着这一现代化世界历史进程,在肯定现代化进步意义的同时,也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端,并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正是在遭遇资本现代性扩张的忧患中起步,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社会革命胜利获得现实根基,进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进程中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构想。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理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理论价值与未来启示?就相关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多重指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是如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上评价现代化的进步意义的?

臧峰宇:通过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革命政治学的文献研读与实际调查研究,马克思看到现代社会形成以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强调现代生产中的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生产的社会化促进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地域之间和民族之间的隔阂被摧毁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普遍化,由此需要一种新世界观,作为理解由现代性开启的世界历史的观念前提,并在世界历史的展开中进一步理解其所创造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论述。他指出,现代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首创精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被新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取代了,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促成了经济全球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世界历史普遍性的伟力,它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对象化,而且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化,成为各民族必经的历史进程。这种必经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一种发展趋势,直接提升了人们的现代素养和文明程度,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现代文明萌芽与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扮演了怎样的角色?马克思为何对资本现代性持批判立场?

臧峰宇:在现代文明创立初期,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马克思谈到资产阶级推动了现代社会的普遍交往,生产了实现普遍交往的工具,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提高了物质生产水平。现代性观念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象化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离开传统社会秩序的轨道。马克思肯定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相伴而生的社会变革催生了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变动,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轴心,资本逻辑锁定了这种关系,并使这种关系陷入晦暗的牢笼之中。

资本现代性造成劳动的异化,造成劳资矛盾与人们的精神危机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异化劳动不仅使工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而且使资本家陷入与自我实现相背离的境地,看似满足了某种感性的欲望,实则陷入一种虚幻、无聊的状态,造成非人的力量在全社会的统治。马克思批判这种非人的力量统治的事实,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及其体现的对抗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逻辑的必然产物,揭示了资本现代性的秘密:资本表现为物的形态,但在特定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出体现资本逻辑的交换关系和权力关系,这种运动使资本不断增殖并不断谋求剩余价值,由此构成资本现代性的强大动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其说是一种观念批判,毋宁说是对现代物质生活关系的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报》:马克思是基于怎样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批判的?

臧峰宇: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在对以拜物教为核心的资本逻辑批判中得到深化的。他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把握现代性的流变,认为资本现代性造成了一种盲目地奴役人的力量,这种奴役人的力量反映了劳动和资本的“抽象人格”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阻碍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与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与其本质相异化,导致人与人相异化,异化劳动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资本现代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表现为一种物化的神秘形式,随之而来的是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对货币的追逐就成为现代人的自觉,及至超越人们的实际需要,就使人们迷恋交换关系的物化,进而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体现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采用了一种经济学—哲学的批判方式。真正体现拜物教本质的是资本运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其他经济关系,是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实在。资本的抽象化体现为现代形而上学的悖谬。资本逻辑以异化的普遍性掩盖了现代化的多样性,使资本扩大化成为现代化的典型样态,制造了一种先验设定的生产关系图景,而不是现代化的必然图景。这种伴随现代文明进程的逻辑造成了人们遭受异化的实际处境,也构成人们的内在困惑。马克思通过否定资本逻辑超历史的抽象观念和形而上学范畴,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报》:现代文明是否有可能超越或避免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出了怎样一种新的现代化方案?

臧峰宇:马克思在批判资本逻辑的同时,指出了现代文明转型的进路,可以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方案。具体来说,这表现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实现人类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使启蒙理性的华美约言成为一种平等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增殖及其对世界市场的需要必然将资本逻辑引向世界,造成资本的全球扩张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这是资本现代性的逻辑,而不是现代化的必然逻辑。他指出了一种不以资本增殖为目的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思路,从中消解对抗性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明完全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性,而以劳动逻辑取代资本逻辑是优化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

马克思提出的新的现代化方案具有总体性特征,不是对资本现代性的技术修补,而是如颠倒传统形而上学般扬弃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他强调在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重新分配社会善品,从而指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现实可能性。通过阐明扬弃资本现代性的时代条件与前景,马克思展现了联合起来的个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愿景,人们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获得全面的创造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既是资本现代性的批判者,也是新现代性的构建者,他在“无情地批判”资本现代性的同时,提出一种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代以来,中国最初是以怎样的方式进入现代文明世界的?面对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人们对建设现代化强国充满向往。这一历史使命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臧峰宇:可以说,近代中国最初是在抵御西方坚船利炮侵略的境遇中面对现代文明的,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师夷长技”、徐图自强的宏愿,这一宏愿源自中华民族重整河山的内在需要。旧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这时遭遇的正是资本现代性扩张造成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境遇。从实业救国说、教育救国说、全盘西化论、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从“开眼看世界”到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渐理解现代世界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深思现代化的民族性问题,镌刻了逐渐走向自觉的思想印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此前未能找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局面,从此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可能性和现实道路,激活了支撑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和理论伟力。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中国现代化具有了根本政治条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形式,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超越,体现了生产方式变革与中国社会发展能动因素的结合。作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百年传播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命运紧密相关,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先导。发展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现代化实践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场域呈现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实践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是如何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以及不同文化资源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提供了怎样的方法论指导?

臧峰宇: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500多年的历史视野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就能理解中华民族在实现复兴途中所秉持的文化信念,这样的文化信念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具有特殊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注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实践探索中使中华文化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不断面向未来丰富其现代内涵。同时,注重汲取其他文化资源而实现综合创新,展现了中华文明其命维新的时代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自觉,不仅反映了中国具体实际,而且体现了受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现代化的民族文化形式,进而在世界历史中彰显普遍性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转化。这种转化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实现其转化的是选择和实践这种文化理念的历史创造者。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具体中体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反映了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自觉,释放了强大的社会发展活力。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哪些方面的优势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局限?

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展现了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文明发展的总体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模式,做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世界历史视域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实体性内容,实际地超越了资本现代性的弊端,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

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反对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克服资本现代性的局限,克服西方“现代性之殇”及其带来的人类危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复杂而深刻的时代问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步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经验,对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臧峰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其意义并非达到西方现代化的某种标准,而在于成为超越资本现代性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具有使之成立的坚实物质基础,具有彰显其历史规定性的文化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现代化道路并非一成不变,而基于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实际表现为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具体性。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当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工业和普遍交往就成为必然趋势,走现代化道路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而历史规律的决定性要通过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来实现,历史规律形成和实现于历史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与实践探索的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效应。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期待,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际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要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就与经验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创造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其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是共同富裕之路,也是文明进步之路。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表明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承担着特定的历史任务,取得的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