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思想文库
温海明:《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
日期:2020-06-24

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孔子研究院文库)(第一辑)人民出版社

     1592970431367212.png

《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研读中西经典的学思记录。作者在比较哲学的历史境遇当中,以“意”为中心,力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出路。

本书说明意哲学的核心主题——在比较哲学境遇当中,“人作为意念创生的存在”这一哲学命题是如何展开和发展起来的。全书分为五篇:“意本论”篇试图开出理本论、心本论、仁本论、情本论等哲学命题之外的哲学新路;“易本论”篇力图于当代中国本体论和宇宙论哲学有所突破;“心合物论”篇承前意易融贯,心物不二思想,希图于当代中国认识论哲学有所突破;“比较哲学”篇试图通过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突破;“全球儒学与文明对话”篇本诸儒者情怀,旨在于文明对话中思考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突破点,中国哲学复兴与文化自信的核心所在。

本书从多维度探索了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不失为当代中国哲学学者颇有新意与深度的思索。作者的意本论立足于易本论,意哲学基于周易哲学,意与易交融无碍,体用一如,相关哲学命题折射出作者沉潜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思想阶段展开的多重维度。如果说千年之前宋明理学的大发展立足于北宋易学的哲学发展,并得益于佛教哲学的挑战,那么未来千年中国哲学的突破也要立足于新时代易学的哲学发展,并得益于来自西方哲学的理论挑战。

作者提出意本论哲学,并以易哲学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对中国哲学经典的理解和解读,与他认为中西比较哲学是时代宿命密不可分,并为了如何通过比较而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突破殚精竭思,出中入西,求学深思,讲学四方,其思索涉及易学、儒家和道家哲学多个方面。


作者简介

 

1592970668723347.png

温海明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2006),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1999),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1994),辅修哲学。曾为北京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孔学堂咨询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学中心(TBC)、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

著有:《周易明意》(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道德经明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儒家实意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英文《周易初级读本》(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英文Confucian Pragmatism as the Art of Contextualizing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World (Lexington, 2009)Chinese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主编有:《易经明解》(孔学堂书局,2019年版)《安乐哲比较哲学著作选》《安乐哲比较哲学评论与研究》(孔学堂书局,201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中国哲学研究丛书”等。在国际哲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Culture and Psychology和《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曾获得美国陈荣捷比较哲学奖学金、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学员奖学金等;曾赴剑桥大学、伦敦亚非学院、根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罗耀拉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校作学术讲座。其《中国哲学思想》被译为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在国外出版。


     跋:从中国哲学的比较境遇说起

 

《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一书是多年来发表的论文之合集。主题的选择是为了说明,过去二十多年的哲学思考与写作,虽然涉及易学、儒家和道家诸多问题,但可以归结为以“意”为中心、在比较境遇当中关于中国哲学,尤其是“意本论”的思考。当然,这只是在松散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本书论文主要按照主题编排,没有完全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可以理解本书潜在的主题——在比较哲学境遇当中,“人作为意念创生的存在”这一哲学命题在作者学术生涯中逐渐展开的过程。换言之,本论文集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作为意念创生的存在”这个哲学命题在作者沉潜与中西方哲学不同思想阶段展开的多重维度:在北京大学期间依托理学和易学研究,在美国求学期间借助新儒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回国任教之后则回归形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哲学维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者基于不同的比较哲学境遇思考中国哲学问题,进而建构“意本论”。

“人作为意念创生的存在”这个哲学命题基本上是自己哲学思考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只是在不同阶段它处于一种或隐或显的状态。在夏威夷读博士期间,我在博士论文第三章提出了人既是“意念创生的存在(human being as intentional creative being)”又是“情境创生的存在(human being as contextually creative being)”这样的哲学命题,并试图加以系统论证。如今回顾这些年来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该命题其实在北京大学读硕士时期即继承理学和心学精神而启其端倪;到美国读博期间,力求会通东西方形上学智慧,在提出命题的基础上尽力充分论证和阐发;回国任教后,对该命题的思考和论证得到多维度拓展。这些年来,除了常回美国开会讲学之外,我也常去欧洲、澳洲、东南亚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参访论学,与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们的交流研讨扩大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意本论”相关命题思考的广度和论证的深度。

抚卷深思,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写下这些思考和文字得益于许多师长们的教导和开示,尤其要感谢安乐哲(Roger T. Ames)教授和陈来教授启人心智的眼光、指点和启发。需要感谢的老师有:北京大学杜维明、李中华、王守常、许抗生、王博、杨立华、郑开、陈少峰、张祥龙、胡军、彭峰、干春松、程乐松、刘波、周辉、王立刚等;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张志伟、刘大椿、郝立新、段忠桥、何光沪、葛晨虹、韩东晖、魏德东、臧峰宇、王宇洁、张文喜、惟善、张雪松、原理、刘玮、田传峰、徐飞、王易、杨慧林、郭洪林、刘元春、沃晓静、牟锋、吉昌华、李艳辉、黄克剑、辛亚民、张时坤等;李虎群、陈中浙、吴飞、柯小刚、周濂、陈清春等老同学们;还有王蓉蓉(Robin Wang)、Ann Heirman(安海曼)、Bart Dessein(巴德胜)、Michael Lackner(朗宓榭)、Fred Lau(刘长江)、Carine Defoort(戴卡琳)、Imre Hamar (郝清新)、Gene Reeves(吉恩·里维斯), Richard Shusterman, Stefan Gosepath, Sarah Mattice,Leah Kalmanson, Nic Brasovan, Sor-hoon Tan(陈素芬)、James Garrison、Joshua Mason、William Keli’i AkinaRalph Weber,Hans FegerJin Park,Jeeloo Liu(刘纪璐)、Victor Mair(梅维恒),Deborah Sommer(司马黛蓝),Joseph A. Adler,Miriam Levering,Vivian-Lee Nyitray,Robert Gimello,Jason Clower,黄勇、李晨阳、陈金华、吴疆、方万全(Wan-Chuan Fang)、牟钟鉴、孙晶、王国政、马恒君、朱高正、刘大钧、郭齐勇、杨国荣、姜广辉、章伟文、陈静、陈霞、刘素民、刘悦笛、张文智、谢金良、于闽梅、黄玉顺、曾振宇、赵薇、李尚信、刘震、张克宾、孙向晨、晋荣东、郭美华、刘梁剑、Paul D’Ambrosio(德安博)、白彤东、张子立、何云峰、杨海文、陈建洪、何善蒙、王眉涵、吴根友、郝长墀、陈亚军、刘娜、江怡、王成兵、谢晓东、赵晓翠、廖申白、田平、梅建华、杨美俊、方朝晖、刘翔、孙海芳、张元立、蔡华俭、牛喜平、李焕梅等师友们,是你们长期以来的理解、帮助和支持促进了“意本论”哲学思想的成型。正如与全书主题“比较境遇与中国哲学”相应命题——“人作为意向创生的存在”所隐含的另一命题“人作为情境创生的存在”所提示的:没有这些师长和同仁们多年来的教益和讨论,这些论文的思考和写作都是不可能的。

当然也要感谢多年来帮助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编辑们付出的辛劳。感谢中国哲学教研室同仁们:张立文、罗安宪、彭永捷、林美茂、曹峰、谢林德(Dannis Schilling)、刘增光、李记芬、罗祥相,还有之前中哲教研室宋志明、向世陵、杨庆中等同事十多年来的鼓励、鞭策和帮助,感谢研究生周俊勇、李占科、黄仕坤、秦凯丽、贡哲、赵晨、关欣对几篇英文论文的初译,感谢李占科和关欣校改全书初稿和注释,感谢孙世柳、韩盟、寇哲明(Banjamin Coles)、黄天夷、郑鹤杨、刘端俊等的校对。

由于种种原因,本书结集成型经历了好几年时间,期间我对大部分收入本书的论文,尤其是早年发表的论文和以英文发表的论文的中译文,作了多次修订,几乎每篇文章的正文和注释都作过改写。读者今后若引述相关论文,讨论涉及的观点,请以此书表述为准。

本书长期编辑整理于教学科研之余,期间我在贵阳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挂职,得益于孔学堂得天独厚的研修条件,我可以对过去的文字做系统性的梳理,整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伴随着“意本论”思想的孕育和成长。感谢李筑、肖立斌、周之江、索晓霞、徐圻、张忠兰、张发贤等友人们在孔学堂为我提供良好的研修条件。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相关领导帮助成果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中西比较哲学导论”(10XNJ038)项目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感谢家人们这些年来对我的研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特别需要特别感谢罗安宪老师为出版本丛书付出的辛劳,感谢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方国根主任的策划和武丛伟的编辑,否则此书将无法顺利问世。

 

镜天斋主人

戊戌年夏草于狮城-槟城-温村旅次

己亥年春夏改于帕多瓦-根特-斯德哥尔摩-纽伦堡-巴斯旅次



编辑:新闻中心 庹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