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2008》
日期:2021-07-22哲学就是爱智慧,对智慧的追求和探索;哲学家就是爱智者,智慧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哲学不仅思考自然、大宇宙,它也关注人的心灵、小宇宙;哲学家既观天、考察灿烂的星空,也察地、关注市井和人生。哲学是一门自由的学问,为了知而求知,求知爱智不受任何功利的驱使,不被任何权威所左右。哲学家任思想自由驰骋,任智慧自由翱翔;同时哲学家又对真理异常执著,愿意为坚持真理而死,就像“夸父”去追赶太阳。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桂冠或精神旨归。哲学家既是一个时代的呼唤者,又是一个时代的批判者。
《哲学家》是哲学家们的家,是为哲学家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建设一个学术家园。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哲学,不能没有哲学家,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时代和一个没有理论思维的民族是可悲的、是荒芜的;一种哲学和一个哲学家也不能离开他的时代、他的民族,离开了时代和民族的哲学和哲学家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一个时代能够产生哲学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一个哲学家能遇上一个好时代那是他的福气。”
这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及哲学院院长冯俊在其主编《哲学家2008》一书的“序言”中的呼吁。诚然,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哲学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出现新的哲学家的时代。
《哲学家2008》与此前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家2006》、《哲学家2007》成一系列。之所以命名为“哲学家”,意在展示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打造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当下哲学理论创新,从而为哲学家们寻找一个精神家园,建设一个学术家园。在这里,“哲学家”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头衔,而只是指明学术成果表现出的哲学研究取向。
构筑反思哲学自身使命之“家”。该书有着较强的使命意识,注重为当代中国的崛起提供一种新型哲学,为全球化时代的多元世界贡献一种中国智慧。如著名学者张立文的《中国化与化中国——论中华国学的价值》强调国学是指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与时偕行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弘扬中华国学,振兴民族精神,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立心、自主心、自律心,树立民族人生观、道德观,是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间五大冲突和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信仰、价值五大危机之道。张法的《中国哲学:使命与迷局》指出: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被嵌入中国现代性的演进之中,正是在中国哲学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中,中国哲学获得了自己的使命,也呈现了甚多的迷局,对这些迷局的梳理和解迷,是中国哲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构筑推动哲学学科范式转换之“家”。该书将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视为实现学术创新、学科范式突破的关键性步骤和打破学科壁垒、建设中国新哲学文化的重要尝试,力图有所突破。如刘敬鲁的《管理哲学创新的三个重要问题》从问题研究的维度透视了管理哲学创新的三大问题:人们的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追求与精神价值、社会价值追求的关系的管理问题,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问题,矛盾的建设性管理问题。郭湛、万林艳的《实践唯物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则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探索的足迹,总结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成果,并分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走向。
构筑关注哲学与现实生活之“家”。本书尝试让哲学走出书斋,提升哲学回应和解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关注人自身,关注生活,关注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如刘大椿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通过对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剖析,对包括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在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审视,提出要保护环境,就应该校正人类的主体性观念,使之更加全面开放和成熟,使自然界、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获得更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李艳的《恐怖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西方的兴起》则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20世纪末的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中的恐怖现象,将其作为当今人类认识自身、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哲学家2008》,冯俊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来源: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tjrb/2009-12/07/content_6907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