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讲坛:从“爱与宽容”看儒道智慧
日期:2011-04-20哲学家讲坛:从“爱与宽容”看儒道智慧
4月19日下午2点30,由哲学院主办的哲学家讲坛在逸夫第二会议室举行。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以“爱与宽容”为切入点、以儒道思想为基础、为大家讲述了儒道智慧。国学院梁涛教授在讲座后进行点评,干春松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王博教授首先对比介绍了儒家与道家的异同点和基本格调。“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北宋程颢),这首诗洋溢着自得快乐、生意盎然,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便是儒家的基调——生生不息;从先秦到宋明,一脉相承,其经典读起来亦是如此。曾有前辈提过“论语气温”,就指的是一种思想的温度。而道家却全然不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等等。道家的经典读起来有一种秋天的感觉,“一片冰心在玉壶”。王博教授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了这两家以及对应春、秋的特点,即“情”和“愁”。“情”,左边是心,右边是葱郁的青,表示情感丰富,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而道家作品中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只是被遮蔽、掩盖了,玄之又玄是支配秋天的心所构成的情感——“愁”;这是我们读老庄时弥漫在心里的情绪,没有剧烈的笑或者哭,是一种无可奈何、不得意、哭笑不得的情感,我们在春天憧憬在秋天应该会收获果实,真正到了秋天的时候却发现无处可觅,油然而生的失落情绪迫使我们重新看待整个世界,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反省春天时的想法。春与秋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季节,但它们是有关联的,可以说秋天是春天的成熟形态。
当然,王教授提到,这是不是说明道家是儒家的成熟形态呢?他自己也不能确定,但他认为道家和儒家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玩笑地说,他们不是“敌友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其中也许包含着成长的关系。阮籍有首诗完整描述了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再看儒、道两家的领袖,老子与孔子——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见过孔子,却都有资格评论谁画的、或者雕塑的孔子像更像其本人。”王教授讲到一个人的外表是和他的心灵、思想是相关的,简要的概括孔子与老子的话,一个温而厉,一个冷而慈;但是老子的“冷”与韩非和李斯是不同的,他只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孔子与老子这两位中国古代思想史两大流派的领袖人物曾见过一次面,就在今河南洛阳,现在那里还有一尊“问礼像”,当时的场景就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教诲,主题就是“爱与宽容”。
爱,属于儒家本质的含义,儒家讨论了爱的关系、秩序、政治,直至爱的宇宙,属于春的色彩。说到爱,到底什么是爱?——与心相关。曾经,海外对大陆的用词非常有意见,讽刺性的说“爱无心”,在台湾还保留着繁体字,爱中有心,王教授说他并不反对简化字,但“爱”保留过去的写法确实有好处。在凸显情感意义角度上很重要,在理解儒家时若脱离了情感容易走入误区。爱,即“忧与乐”,担心和放心,在这二者之间体现着对他人、对世界的一种爱。在儒家思想中除了对爱赤裸的表达,还有“仁”。爱是指向我们之外的人,子曰:“仁者,爱人”。这里的“人”是什么?他人?一个人还是所有人?不仅把自己当人,还把他人当人,这其实是不容易的——我们真的把其他人当人了吗?我们生活在了一个过于名分化的世界中,我是谁?我们有时并不是真的人,而是一堆名分,这既重要也不重要。比如“人物”——人变成了物,是个东西。在处理面对世界的时候,儒家强调基本的态度——爱,这是一个跟世界很积极的关系,建立在“热”的态度基础之上。有个学生问到孔子的志向,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里透出了对他人、世界的担心和牵挂,这就是爱。
除了爱与其相反的恨,其实还有第三种态度“不爱”。王博教授打趣地说到,有句话叫做“我爱死你了”,爱是可以杀人的。譬如贾宝玉的出家,就是因为所有人都爱他,从而忍受不了爱的束缚;譬如鲁侯养鸟的故事,太过爱鸟,从而伤害了它们。“以己养养鸟,以鸟养养鸟”就是道家视野中道家与儒家的区别;再譬如,母亲常会对孩子所说的“我这还不是为你好吗”,却是排名第一第二的最惹人讨厌的话。那么我和他人之间到底什么是相关的?推己及人的可能性存在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讨论了这个话题,即庄子和惠施关于“鱼之乐”的讨论,我不知道你的想法,所以你也不知道鱼的想法。庄子《齐物论》中,也说到了追求共同价值和标准的不可能,那么有没有真理呢?王博教授没有给出肯定的答案。个性使得爱产生悲剧,儒家的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自我出发的爱,经过道家的反思,呈现出一种“不爱”的特征,即宽容。他特别强调了“宽容”的意义。而庄子《天下篇》中所说的“常宽容与物,而不削与人”说明了宽容的前提是“无己”。老子也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庄子重新审视了善恶的标准,解除了桀纣和尧舜的对立,说明了善恶的两行,体现了“宽容”的态度。王博教授还用《笑傲江湖》的例子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正邪委员”。我们不能去甄别这个世界,三宝之慈——宽容,“仁”与“慈”应该分开。这就是道家提出“无为”和“自然”的基础、如其所是的样子即宽容。大爱不爱,大仁不仁。无为是权利的自我节制,不以“爱”的名义去干涉这个世界。
王博教授为大家讲授完所有的内容之后,干春松教授还打趣地说这场讲座也同样是一个春天到秋天的过程。随后梁涛教授对王博教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同学们踊跃提问,王博教授幽默诙谐的解答着同学们的问题,引得同学们笑声不断,掌声阵阵,其丰富的内容和朴素的风格也使得我们更好地吸收了儒道智慧,让大家受益匪浅。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记者 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