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首页 > 党的建设 > 学子风采
我的人大时光丨蔡欣欣:平芜尽处是春山
日期:2022-03-13

编者按

相遇人大,是一段美丽的缘分,也许像天真年少般懵懂,但总能将真心打动。把黄金般的四年光阴,交给人大这一方精致的校园,有水滴石穿,也有五彩斑斓。在【我的人大时光】栏目,我们邀请人大学子讲述他们在人大的故事,分享他们在人大的收获,以期让高中生朋友们通过学子的视角了解人大,勾画自己美好的未来。

蔡欣欣封面.jpg

蔡欣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2014级本科生。现为校团委宣传部副部长、报媒融合中心主任,人大网络新闻社摄影记者,哲学院2020级本科班班级辅导员。曾任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主编,《青年人大》报社第21届总编辑,首都高校传媒联盟第11届主任委员。

刚刚结束2022北京冬奥志愿服务,此刻我正坐在张家口的隔离房间里,守着一张小桌,回顾我的人大八年。像一只过冬的松鼠,翻阅自己的风景收藏夹和人间观察录。

八年,差不多是已有人生的三分之一了。这匆忙又珍贵的时光,很高兴与人大相遇,得以领略张家口如席的大雪,天安门磅礴的日出,明德楼涌动的云霞,学活窗外摇曳的玉兰……沿途的风景各异,每一步都不同,但每一步都算数。

图1.jpg图2.jpg

时值三月,窗外云销雪霁、春风料峭,欣欣然又是崭新的开始。

天霁蓝:做一片燃烧的雪花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8天的冬奥志愿服务,我的岗位是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媒体租用空间助理,主要为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等十家国内外媒体机构提供业务咨询、信息通告、疑难解答服务。这些工作细微单调,但值得认真对待。

图3.jpg

在张家口的风雪和艳阳中,我拍摄了人生中的第一个vlog“冬奥年·除夕这一天”,成为这个冬奥年的沉浸式回忆,该视频也在校团委公众号、People’s Daily等媒体上报道。最低气温时常跌破-20℃的环境里,我用2千余张图片和多个短视频记录着整个团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崇礼区的日出和月升中,我们和场馆的老师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人生中难忘的除夕和春节,在满心期待中迎来了冬奥会开幕、中国队夺得首金;我们收获了睫毛结冰爬雪坡、与外国媒体记者口语交流的初体验,也见证了雪覆山岭、朝阳破雾、繁星入夜的美景,更切身感受到了“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正在世界面前熠熠生辉

雪花隐去,圣火熄灭。但这一个月的点滴将始终在记忆里闪光,成为不可磨灭的风景,正如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演练时长安街的中秋月圆,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开始前天安门的日出东方。这片蓝色的天空下,有阅兵飞行的彩色航迹,有放飞的白鸽,也有个人与时代同频、与家国共振的星光。

图4.jpg

等待日出的日子,和朝阳一样动人。

人大红:守护不灭的薪火

2017年10月,大四的我遇上了80周年校庆。作为“一对一”志愿者,我负责在庆祝大会上接送、搀扶黄达老校长。虽已年逾90,黄老仍精神矍铄,温和亲切。前往会场的路上,黄老主动询问我的专业年级等信息,得知我是哲学院的,他感慨道:“哲学院是有很多老先生的。”黄老腿脚不便,走路站立需借助助行器。散会后许多人前来握手寒暄、合影留念,黄老坚持站着,握手时把身体的重量都压在左手上,我偶尔搀扶,他也并不怎么借力。

图5.jpg

献花环节结束后,黄老两度要把收到的花束转赠给我,我实在愧不敢收,他笑着说:“那我就送给司机了。”离开时,还透过车窗挥手道别。第二天,有老师看到现场图片告诉我:“原来是你啊!你搀扶老校长的样子让一些老校友十分感动,说看到了传承和希望。”

传承和希望,这两个词既宏大又具体。在人大八年的时光里,我曾很多次窥见传承的薪火和希望的曙光,在灯光璀璨的活动舞台上,也在深夜豆灯的办公室里;在抑扬顿挫的课堂上,也在无声流淌的日常中。这些场景和身影无一不带有同时又构成着人大校园独有的底蕴,映刻在校徽和主建筑上的,是人大红。

哲学院的确是有很多老先生的。去年11月,人大哲学学科建设65周年展在博物馆举办。会场上经院长致辞得知,学校博物馆的大师墙上有人大建校以来取得卓越成绩的84位大先生,其中16位来自哲学学科。在参与拍摄采访时,我感动于每位前辈口中的峥嵘岁月,更钦叹于他们的谦和渊博以及填满办公室和房屋的海量书籍。

对我来说,这份希望萌芽成长于小镇的支教课堂里、烈日调研的途中;这种传承还在学活128室《青年人大》报社里,闪亮于坚守的深夜、团聚的社庆,满溢在一份份报纸、一篇篇推送年轻但有力的字里行间。红墙绿瓦里一株绿色的芽,开出了缤纷的花。

图6.jpg

青春多彩:让生活值得被记录

2014年的秋天,我第一次踏进人大的校门,不满18岁的年纪,对未来的惶恐远大于憧憬。步履匆匆、热情又迷茫的20岁,我急切地想要一个正确的答案,却只能被时间的浪潮推着往前走。把一切交给时间?但时间不语,我能做的只有在沉闷晦涩的时光里,让自己交付的努力有迹可循。

本科毕业后,我有幸参与“骨干计划”,就职于学校的党委宣传部。用两年的时间探索审视理想与现实、校园与社会、作为学生或是“老师”的可能性。

从校园学生记者,到中国人民大学官微小编欣欣蔡,700多个日夜,600余篇图文推送,是挑战也是成长。2018年秋,我们用一学期的时间,使官微的影响力全国排名从90+上升为11;2019—2020学年,我们创造了官微创立5年来三分之二的“10万+”;两年间,官博的关注量从不足10万,涨粉至60余万……这些感动和收获,不仅在案牍劳形的日常工作中,更在国庆服务保障77天里的深夜与黎明,在共同欢呼新年倒计时的寒风萧瑟的明德广场,在共战疫情的每一个难眠但充满希望的日子。

图7.jpg

由此,记录愈加变成了我的重要习惯。一餐一饮,一场雪、一朵云,课堂笔记、每月计划;图文或视频,公开或仅自己可见。我好像在人大待了很久,久到住遍了东风、红楼、知行、品园各个宿舍楼区,但我又永远带着新生初来的眼光,总能发现新的风景。

逝者如斯,但生活就在此刻,常常一天就是一个月甚至好几年的缩影。我编辑制作班级毕业纪念册,收集“今晚的月亮”装订成本,在年末整理冲洗拍过的照片,就像高中的错题集和摘抄本,只是这次的重难点知识是有关生活的。

图8.jpg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从踏入人大校园的那天起,在哲学院的第一节专业课上,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就回响耳畔,也深深镌刻在百家廊上。每一天都来之不易,不要怠慢了它。去反思,去行动,做困难的事,结交真诚的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文章来源:“人大阳光招生”微信公众号

图文 / 蔡欣欣

漫画 / 吴佩瑄

编辑 / 哲学院新闻中心 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