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哲学院教师在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获特等奖
日期:2024-09-11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7日下午,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的“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举办。
来自北京市大中小幼的15名教师,作为首都教师的代表,登上全市教师集中交流展示的活动舞台,讲述、分享他们的育人故事。
在本次育人故事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大中小系统共有7位教师荣获佳绩。
北京市讲述育人故事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是北京市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品牌之一,也是北京市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更是展示首都广大教师育人风采的靓丽舞台。活动自5月6日启动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组织首届校级展示暨评选活动,通过育人“小故事”显现育人“大格局”,进而形成浓厚育人氛围,激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将教育家精神作为精神坐标,为教育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9月7日,北京市举办“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中,哲学院李科政的“患癌教授 坚守哲学课堂演绎‘向死而生’”育人故事获特等奖。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篇优秀作品,感悟老师们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大爱、坚守和智慧启迪学生的故事。
患癌教授坚守哲学课堂,
演绎“向死而生”
李科政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今年4月,一篇自媒体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间引发热议。报道的主人公是我的同事,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的朱锐教授。他身材瘦削、戴着帽子、手持拐杖,虽然站得笔直,却有些吃力。因为,他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正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按理说,他早就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安心在医院接受治疗,但他并不愿意。他说:“授课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激情所在。”他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工作,心甘情愿地为之奉献一切,即便病魔阻挠,也绝不屈服。
赤子之心,归国奉献
朱锐曾在美国从事哲学研究近三十年。多年以来,他致力于哲学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的交叉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成就斐然。2018年,他满怀热诚回到祖国,并于2020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担任“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
短短几年间,朱锐做了很多工作。他组织举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系列活动,邀请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参与,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合作。尤其是2020年11月举办的“预测处理,适应方向与因果推理”国际研讨会,在朱锐的组织策划下,亚、欧、美三洲学者通过互联网开展交流对话,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益。他还主持编纂的《什么是洞见——哲学与认知科学明德讲坛对话实录》一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入职人大以来,他承担多门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以独特魅力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理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良师益友,诲人不倦
在同事眼中,朱锐是博览群书、治学严谨、视野开阔。他精通多门外语,熟悉经典哲学名著,了解当代前沿科技。在他身上没有丝毫的酸腐与傲慢,他平易近人、热爱生活,总是以谦虚热情地对待每一个人。
在学生眼中,朱锐老师亦师亦友、和蔼可亲。他曾对他的硕士生胡可欣说:“你从现在起,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学者,而不是普通的学生……我们的对话一直是平等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师生,也是朋友。”在他的课堂上,朱锐总是鼓励学生和他一起思考讨论。他曾在一次课堂上批评自己说:“我讲得太多了,你们都没有机会发言,其实我希望你们可以多说一点,这样我可以倾听你们、从你们身上学习。”
即使患病后,朱锐也坚持参与学生读书会,但经常都是在医院里通过网络会议参与。每次他被迫离场,都会向同学们道歉:“我今天得提前离开一下,他们给我安排了手术。”“抱歉,我正准备化疗。”即便如此,他也会尽可能多地陪伴他的学生。
身患绝症,坚守讲台
2022年暑假,朱锐受邀前往兰州大学讲授一门短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突发大出血,而这其实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症状了。但他坚持在简单处理之后,就返回课堂,靠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教学任务。他的博士生路文回忆说:“这令人难以置信,也使人肃然起敬……朱老师把他的生命奉献给了学术、教学和他的学生们”。
确诊癌症以来,朱锐从未打算离开课堂。作为同事,我们主动替他分担了一些教学任务,但他拒绝完全停工。每周二晚18点,他都会在立德楼教室准时开讲《艺术与人脑》公共课。这门课程谈到艺术与人脑的交互影响,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朱锐的课堂常常是座无虚席,除本校同学外,还有很多外校同学慕名而来。原本40人的课堂经常要容纳上百人,许多学生席地而坐,听朱锐老师侃侃而谈,还要热情地参与交流。但坚持上课对他来说并不容易。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服用大量的止痛片;每次课堂,他都不得不带着自己的登山拐杖。但他还是说:“我每周都期待着上课这一天”“能把自己所学传给学生,引导学生去追求知识或真理,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使命”。
朱锐唯一担心的就是病情对教学的影响。为此,他常常与医生争执,甚至声称要签署“后果自负”的“生死状”。在最近一次课堂上,他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化疗结束了,不是因为治愈了,而是因为治不好了。这样,以后我都可以按时来给大家上课了。”
(生病后,朱锐上课时会戴上手套帽子,拄着他的登山杖)
(患病后给学生上课的朱锐)
生命教育,启迪心灵
患病以来,朱锐开始把生与死的思考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忌讳谈论死亡的,但生与死又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大事。在朱锐看来,一个健康的生死观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尤其重要。通过教学,他引导同学们正视死亡,勇于面对生活。
在课堂上,朱锐常提到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这句话警示我们要认真地对待生命本身的意义。他常说:“学哲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我不再恐惧死亡。”哲学教人理性地面对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创造个人的价值。生命本没有意义,但努力生活的人却赋予生命伟大的意义。这些“生命教育课”令学生感到震撼,他们说:朱老师每每谈到哲学,就会让人忘记他已病入膏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的,正如苏格拉底在临终前说的,真正的哲学家是不畏惧死亡的。朱锐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大家:不要畏惧死亡,要以“向死而生”精神面对周遭世界,在生命中每一天都要努力地发光、发热。唯有如此,才是精彩地活着,才是不负此生。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教工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