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在京召开
日期:2025-11-122025年11月9日,由教育部哲学领域“101计划”秘书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顺利召开,主题为“新文明生命体与哲学创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全国29所高校的47位获奖论文作者做报告展示,一百五十余位师生同聚人大,共话哲思。


论坛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为开幕式致辞,对参与第二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林尚立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文明传承的根基。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强烈的现实关怀、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哲学拔尖人才。林尚立强调,在哲学领域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立德为先,塑造健全人格;重视深度学习,推动学问创新;锚定发展实践,将哲学思考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开放创新,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他勉励广大哲学学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应世界重大问题,应对时代崭新挑战,为人类发展贡献智慧与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介绍了哲学领域“101计划”建设举措和拔尖人才培养成效。他指出,哲学领域“101计划”在核心课程建设、核心教材建设、核心师资团队建设、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四个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未来将持续推动哲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和阐释“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培养兼具扎实的学术能力与深厚的实践素养的优秀人才。期待本次论坛成为激发思想交流、促进学术成长的重要平台,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2级强基计划专业本科学生任彦杰作为学生发起人代表,宣读了《“新文明生命体实践学社”发起倡议》。他在倡议中提到,哲学深深根植于时代与实践,基于这一理念成立的“新文明生命体实践学社”,未来将建设成一个跨年级、跨专业,跨时段、跨学校、跨地域的学生实践团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宣读论文获奖名单,并推介《我们在这里仰望星空——首届哲学领域“101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录了27篇2024年首届哲学领域“101 计划”拔尖学生培养学术论坛中的优秀论文,展示了学生们的学术成果,进一步鼓励更多优秀学子投身哲学研究。






林尚立、冯仕政、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钟真、书院建设与管理中心党委书记蒙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翟江虹为获奖作者颁奖并合影。
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高校哲学类本科学生自主投稿及14所哲学基础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校荐稿350余篇。经三轮专家盲审评阅,最终遴选出获奖论文90篇,其中一等奖论文6篇、二等奖论文19篇、三等奖论文25篇、优秀奖论文40篇。一等奖论文作者受邀参加主论坛汇报,二、三等奖论文作者受邀参加分论坛汇报。


主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原理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朱书贤、吉林大学张宇轩、南开大学张鋆豪、北京师范大学李真、复旦大学许若鹏5位同学作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黄志军,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震、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朱清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康孝军担任点评嘉宾。点评环节中,嘉宾与报告人展开了深度对话,在充分肯定报告价值的同时,也围绕分析视角、理论深度与论证逻辑等方面,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下午,五个平行分论坛在立德楼举行,主题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解读与时代阐释”“中国哲学的古典智慧与现代表达”“西方哲学问题的理性传统与文明互鉴”“应用哲学的价值向度与治世之理”“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42位获奖作者在不同主题分论坛作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增光、王立、吴功青,副教授冯庆、宫志翀、孙晓雯、田洁,讲师魏博,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助理教授赵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崔晓姣,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蔺庆春,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东,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李坤钰等13位专家做了细致中肯的点评。
本届论坛汇聚多所高校师生,通过搭建校际深度交流平台,激发当代青年学子的学术热情与创新思维,有力推动了哲学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推动形成“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的哲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动能。未来,哲学领域“101计划”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导向与文明视野,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新时代哲学拔尖创新人才。
光明网报道:https://www.gmw.cn/xueshu/2025-11/12/content_3840847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