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哲学学子再度捐献造血干细胞
日期:2019-10-16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前提。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则是目前国际上治疗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肿瘤疾病的最主要手段。2011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400多万,且每年新增4万以上,其中50%的患者是35 岁以下的青壮年和儿童,因白血病死亡的人数达3万以上,而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库容量不到130万,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配型成功的几率仅为万分之一,可见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
2019年,继哲学院2016级本科生宋书准捐献造血干细胞后,2017级PPE专业本科生丁猛也在这个秋天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了一位急需的白血病患者。10月11日中午,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郝立新教授,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飞教授,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鹏举同志等,前往医院,看望术前住院的丁猛同学。
10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前往医院,看望了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丁猛同学,高度称赞和肯定了丁猛同学的义举,并勉励他努力学习。
在丁猛前往医院进行捐献前,哲学院新闻中心对丁猛进行了一次采访,了解了他选择背后的原因与对于捐献的看法。
1. 请问你是什么时候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及它的意义的?
丁: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应该是在小学学习的一篇科普性文章。它对于我来说有着启迪的作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了个初始的印象,知道它对我们捐献者来说没有什么危害,对于受捐者可以拯救他/她的生命。
进一步的了解是在刚来人大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命之光(献血),生命之翼(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志愿献血活动。当时除了献血还有个选项,“是否愿意让自己的血样进入中华骨髓库”,我没有多加思考就选择了同意,因为我觉得让自己的骨髓能进入中华骨髓库,说不定就能让有需要的人、符合配型的人得到救治,那时我对捐献骨髓这件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至于更深的了解的话,就是这个暑假,我接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通知,说我的骨髓和一位急需的患者比较相符,之后我就对捐献流程与捐献对患者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2. 在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丁:其实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时候,我没想到会有这一天,因为成功配型的几率很小。我接到工作人员电话的时候很惊讶,甚至有点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得到更多方面的确认之后,我确信了,真的是我,和一个患者有骨髓相符的信息。随之而来的就是惊喜吧,我觉得很幸运,因为别人生命面临着消失的痛苦,而我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挽救别人的生命。如果能够成功地捐献,对自己的心理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当初选择志愿献血、选择自己的骨髓进入中华骨髓库的小小努力得到了心理的回报。
3. 你的家人与朋友对捐献这件事的看法如何?
丁:其实我得知消息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告诉家人,因为最初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暑假7月份上旬左右,当时我在外地做调研。而且工作人员联系我的时候也说,是初步配型成功,但是不一定可以真正捐献,之后还要做进一步的配型,如果同意,还要做进一步的体检,最后这两项全部都通过了,才可以捐献。所以那时就告诉父母和朋友有点早。等到8月底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回北京了,工作人员问我是否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体检,问问家人是否同意,我才告诉父母。
父母最初得知这个消息时更多的是担忧,因为他们不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对我的身体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我觉得这主要是来源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和骨髓的误解,所以当时我和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对父母进行了一些科普,父母也主动地向认识的医务工作人员寻求进一步的了解。过了一段时间后,父母逐渐理解、支持了我的做法。等到我回到学校之后,我就告诉了我的舍友和好朋友。
4. 你对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与评价?
丁:我觉得捐献干细胞对于每一个受捐者来说,这可能是拯救他们生命的唯一机会。而对于捐献者来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举手之劳。我了解这个事情,我认识到它对于我身体没有危害,而且这样一个行为也许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拯救一个家庭,所以我觉得这非常有意义。
决定作出捐献,可能是一念之间,也可能是经过了长久的思索,受了周围人的影响,但我觉得做出这样一个举动可能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阻止我们做一件事最大的威胁其实来源于误解——因为世俗观念也好,天然的对不了解领域的惧怕也好,从而导致我们缺乏作出决定的勇气。所以对于我来说,我希望我的行为可能会让我身边的人,比如我的父母、亲属和朋友,让他们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也许可以让更多的人愿意让自己的骨髓加入中华骨髓库,从而增加每个患病者生存下去的希望。
今年的秋天来得格外突然,气温一夜之间便降到了零点,但在这个寒冷的秋天中,丁猛同学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的举动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心底的暖流。
文 / 李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