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重走长征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院师生赴甘南游学
日期:2023-07-07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7月1日至3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带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六位研究生(20级博士生李双,21级博士生尹春心、宋晓宇,22级博士生李文、田柳,22级硕士生张光芬)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进行为期三日的游学活动。

一、民族经济助力共同富裕

在建党102周年之际,7月1日上午,师生一行正式开启了此次游学之旅。游学团首先到达临夏安多牧场,进行社会考察。安多集团负责人对师生一行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带领游学团参观了熟食工厂的生产车间。负责人详细为大家讲解了畜产品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配送和销售的全过程,并邀请大家品尝了公司新开发的熟食产品。学生们走进生产一线,真正体会到了产品生产的不易,认识到了民族经济在实现民族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安多牧场是甘肃安多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之一,主要以畜产品开发为重点,并连续多年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自2012年成立以来,该企业专注于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不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千多个就业岗位,帮助政府舒缓就业压力,更是有效提高了藏区牧民的畜牧生产收入,实实在在改善了当地牧民生活。随着安多集团业务范围逐步扩大,产品从仅服务于甘南州扩大到销往全国,让藏区的好产品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为藏区优质畜产品打响了品牌效应。作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在“自强”的同时不忘“共富”,时刻牢记民族企业责任,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民族稳定和谐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既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潜移默化地增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的论述说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之间和谐交流。民营企业要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凝聚民族力量,投身民族事业,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二、汉藏团结夯实文化自信

7月1日下午,老师带着学生们前往拉卜楞寺游历。在驻寺僧侣的带领下,游学团参观了神圣的医药学院、庄严的狮子吼佛殿、慈悲的文殊佛殿、绚烂的酥油花殿和文物陈列馆。随后,导游为大家详细讲解了大瓦金殿和闻思学院中诸多佛像的渊源和特色,使大家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为安多藏区宗教文化活动中心。三百年间,拉卜楞寺诞生了三百多位高僧大德,藏有佛学、因明、工巧、医学、修辞、历算、文艺等学术著作十万部以上,保护和传承了1500位历代藏族学者的文化命脉。至今为止,拉卜楞寺依然是藏民心中向往的吉祥圣地,代表着佛教和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作为一座具有厚重宗教文化和深刻历史遗迹的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既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亦是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且历世嘉木样大师爱国爱教,曾荣授历代中央政府的颁册赐印及诰命,使拉卜楞寺成为联结安多、辐射藏蒙、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西部稳定的积极力量。在强调民族团结、构建民族共同体的今天,拉卜楞寺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后,游学团前往阿米贡洪牧场参观,还有幸参与了当地的篝火晚会,真真切切体验到草原牧区民俗文化,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情欢迎。阿米贡洪牧场是阿米贡洪神山脚下的一片净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在此处,藏民和汉人共处和睦,藏族传统的生活模式与汉族既有的生活方式相互兼容。在阿米贡洪神山脚下生活的汉藏两族,正用他们真实的生活和体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需充分肯定并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的价值,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藏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文化亦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汉藏两族的团结不仅有利于藏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巩固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三、生态治理助推美丽中国

7月2日上午,老师带领学生们游览了海拔3500米的尕海湖。师生一行顺着沿湖步道游览观光,当地民众为学生们介绍了尕海生态区的治理情况和在此栖息的众多野生动物。游学团在水天一色的尕海湖边拍照留念。

作为甘南草原第一大淡水湖、甘肃省第一大高原淡水湖和国家2A级自然保护区,尕海生态区的治理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优秀典范。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汉藏两族人民的通力协作下,尕海湖上建立起了筑坝引水工程,修建了一条长达4公里的引水渠,将忠曲河水引到尕海湖中,使湖域面积由4.7平方公里扩展到15.9平方公里。2005年完成的秀哇村人畜饮水及节水灌溉工程,使尕海湖周边1500亩干旱草场得到了灌溉,两千三百多人、两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有力的缓解了人畜饮水问题。近年,尕海湖生态湿地开放了旅游观光线路,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发挥出尕海湖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经济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治理是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在以畜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因此需更加注重生态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带有很强的民族地域特性,所以在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政策方针时必须充分尊重各民族同胞的利益,取得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化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有效治理,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凝心聚力,共创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四、长征精神滋养革命信仰

7月3日,老师带领学生们重走红军长征路,以红色文化作为本次游学的终点。游学团首先参观了甘南迭部茨日那的毛主席旧居。肖老师为学生们详细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嘱咐大家一定要铭记长征精神,一定要坚定革命信仰。学生们自觉向毛主席像行礼致敬。1935年9月13日至15日红军到达旺藏寺,一军团住进旺藏村,毛泽东主席住在该村一家普通小院的木楼上,并在这里向红四军团下达了“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命令。在村口的墙上还铭刻着毛泽东同志对长征意义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随后,游学团到达天险腊子口,老师为学生们生动讲述了红军长征路上著名的腊子口战役。在毛主席毅然决定夺取腊子口、打通红军北上通道之后,红军将士们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迂回包剿的战术,经过两天激烈的浴血战斗,最终出奇制胜,击溃了甘肃省军阀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早已部署好的守军,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使国民党企图阻挡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彻底破产。此次战役,红军突破了长征中的最后一道关口,打开了通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胜利道路。

最后,师生一行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缅怀致敬革命先烈。纪念碑的北面铭刻着:“腊子口战役的辉煌胜利将永远彪炳我国革命史册,在腊子口战役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此次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战役。那些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每一个英雄都值得我们纪念和仰慕。

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永远在路上。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此次游学途中,为更加深入了解甘藏文化,肖老师还带领学生游览兰州黄河风情线,品尝甘肃民间美食,参观临夏州刘家峡水库,了解藏民饮食文化,观光迭部县益哇乡的扎尕那藏寨,游历与四川阿坝州接壤的郎木寺。学生们亦自发组织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和兰州北山国学馆。在游访兰州国学馆时,学生们自主参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在追思先圣的过程中反躬自省,涤荡心灵,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引领者的尊敬。

本次活动以游促学,在肖群忠教授引领下,学生们在游学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前世今生”,在实践生活中深入学习和体传会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田柳、张光芬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