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回顾 | 谦卑的圣人——从郑玄看《论语》
日期:2019-11-2911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术部举办了世界哲学日系列活动的第三场讲座,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受邀作题为《谦卑的圣人——从郑玄看<论语>》的讲座。多名哲学院和其他院的师生,以及哲学爱好者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老师在讲座开始时就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视角,不以朱熹本人的诠释固化孔子的形象,而是从郑玄对《论语》注解的视角,选取其中代表性观念,从“卑以诱人”、“隐圣同凡与即凡而圣”、“唯圣人乃能知圣人”、“正六经与制法度”四个角度,展开对圣人形象的剖析和思考,力求带领同学们在头脑中描摹另外一种鲜活的、多维的孔子形象,由此引出儒学所塑造的人格典范。
刘老师直接切入正题,孔子“卑以诱人”,常说自己无知,与常人无异,是为了以谦卑的姿态劝诱他人,正所谓“言我无知者,诱人也 ;诱人者,必卑之,渐以进之”,而另一方面,“天纵之将圣”,圣人又不可及,老师认为,这两面看似冲突又是一体,正如《中庸》中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基于此,老师进一步深入揭示“隐圣同凡”与“即凡而圣”的关系。当圣人隐圣同凡时,凡人不能识圣人,“惟圣人乃能知圣人”。孔子一生未遇明君,无法辅佐贤君以成大事,晚年正五经而作《春秋》,并不是像朱熹等人解释的,在晚年放弃对对周公之道的践行,而是“修订六经以俟后圣”,孔子终其一生隐圣同凡而又即凡而圣,境界之极,高山仰止。
在讲座的最后,刘增光老师对同学们提出期望,在研究典籍时也应当尝试像郑玄一样,与圣人对话,产生切身之感,以此反观自己,方有领悟与新见。老师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展现独到见解,同学们既从中领悟圣人形象,又获得中肯的学术指导,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