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新中国哲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日期:2022-09-30

9月2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承办的“赓续红色血脉 培养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高端论坛”——“新中国哲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15740CC2-6E5B-4EEB-9DB7-5DCE598CFCBA.jpeg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张立文先生,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教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冯俊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吴付来高度肯定了人大哲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和学科优势,指出人大哲学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以实践为求知之源,多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吴付来强调推动哲学学科发展迈向新台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更大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做出独特贡献。

张立文以“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为主题,通过分析核心话题的转变、一般文本的变迁和人文精神的变迁,指出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应该是开放的,“自己讲”就是以中国哲学为主体;“讲自己”就是讲述中国哲学主体的历程。中国哲学“自己讲”“讲自己”涉及哲学话语权问题,对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周文彰以“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突出成就”为主题,从十个方面阐述了主体性发现和弘扬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时代化,主体性的发现和弘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

冯俊以“弘扬人大哲学传统,加强哲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肯定了人大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传统,强调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哲学学科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在学术研究中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会议第一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霄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庞元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原副部长杨春长少将,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陆玉林教授作主题发言。

李德顺以“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主题,通过讲述人大哲学院“实事求是”的学风,对人大哲学学科的红色血脉作出深刻诠释。他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传统,在哲学学科未来发展中要不断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宋志明以“关于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建议”为主题,明确指出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要体现“自己讲”的独特思想主张,必须排除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他强调哲学史研究应该具有时代性,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内在逻辑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建议。

庞元正以“改革开放以来党校与高校马哲中国化时代化的比较”为主题,肯定了人大哲学学科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方面的领军作用,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要形成内在机制与驱动力;在哲学教育中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

郝立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守正创新”为主题,阐释如何继承人大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与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不断创新,指出人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守真理性、坚守实践性、高扬时代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要加快建构自主的学术体系,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杨春长以“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生根结果”为主题,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作用。

陆玉林以“新中国哲学教育的现实向度管窥”为主题,强调将哲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起来,赓续人大哲学院宝贵经验,指出不同形态的哲学教育具有不同的哲学面向,在重视学术规范的同时,注重把实践问题提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规定。

会议第二阶段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韩立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李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作主题发言。

李秋零以“薪火相传——跟随苗力田先生学教学”为主题,回忆师从苗力田先生做学问、带学生的经验,指出哲学教育要有世界眼光和家国情怀,在文明互鉴中进一步加强中西哲学比较,使中华文化美于世界;注重阅读原文和翻译推介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术交流传播。

韩立新以“Seminar在哲学教育中的意义”为主题,指出哲学不同于一般知识,要通过阅读经典完成范畴理解和思维训练,因此“Seminar”在哲学教育中尤为重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献研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指标。

李红以“新文科视域下的哲学教育探索”为主题,强调建立新文科视域下的大哲学观,创新思想资源,打通哲学二级学科之间的隔阂,重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人文学科结合;深入现实问题和当代实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倡导大哲学教育观,加强学术训练,形成价值引领,落实学科融合、知行合一。

孟建伟以“中国特色的哲学创新与哲学教育”为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范畴出发,对哲学“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两种定位进行了新思考,指出哲学研究要有实验,在人文、历史、社会领域等实验场景中发挥思想价值,通过实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张鹏举主持,臧峰宇作总结发言。

臧峰宇感谢各位专家对人大哲学教育的高度肯定和为加强哲学学科建设提出的宝贵建议,认为这些宝贵建议为实现人大哲学学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他指出,在大家对人大哲学往事的深情回忆中,我们感到人大哲学教育历程是新中国哲学教育的一幅缩影。在新时代,人大哲学院将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时代新人,深刻理解我们党创办新型正规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将世界一流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指针,将哲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哲学教学与研究并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彰显人文日新的思想印记。今后,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基博识为思路,以学科交融为方法,进一步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人大哲学力量。

(通讯员卫一帆、宁可、李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