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读书会圆满举办
日期:2019-11-21《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读书会圆满举办
2019年11月19日下午两点半,《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读书会在人文楼500会议室举办,本次读书会由《探索与争鸣》杂志主办,以《古典与青年: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为主题。冯庆老师等多位不同专业与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到场。
读书会开始,《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致辞,他提出了对《探索与争鸣》未来一年学术研究的展望,并真诚地邀请到场学者参与其中,此外,叶主编还表达了《探索与争鸣》杂志对与青年学者共成长的期盼,着力推荐了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参与。
叶主编致辞后,到场嘉宾依次发言。
冯庆老师则对《古典与青年》一书进行了简短的介绍,这本书收录的大多是冯庆老师硕士博士期间的练笔之作,包括影评、文学评论等。接着,冯庆老师提出自己之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文学文化方面、情感问题以及思想史的研究上。
雷思温老师笑谈自己与到场的嘉宾更像现代性中的古典派,他就经典与再新一代的割裂问题及现代性刚刚开始的思考与表达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并与冯庆老师进行深入的探讨。
常培杰老师首先就论文的写作方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如今的论文写作往往呈现出知识化写作的特征,而忽视了在对古典的阐释中将自己的理解架构出来。在论文写作时,应当更多地关注追溯和探寻更高层面的东西,而不应仅停留于对某个思想家的介绍。同时,在更宏观的层次上注重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的合作和团结,也是两代人共同进步、把一个学科和领域真正做好的要务。
陈国战老师从《古典与青年》文本中的“饮酒”与“跃升”,如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问题意识,以及《古典与青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古典与青年》的理解。其中着重谈论了如何在历史、媒介与经验等维度上进行多维度研究的问题。
林云柯老师讲述三个“故事”,表达了自己对古典与理论关系的思考。不应将古典与理论置于对立的关系中,而应当避免“禁断”式的规范,使古典学的根基同理论的润滑相结合,凭此还原人向善的自然倾向。
陈琰娇老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保持写作状态?研究怎样与当下发生关系?继而从自身经验出发,以“青年”为切入点,一方面讨论了如何在教育中处理好个人与历史经验的关系,以解决老师的经验和接受教育的学生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另一方面对青年学者与青年学生位置关系进行了审视。
李旭东老师提出了如何区分“古典”与“经典”的问题。“古典”具备“古”与“典范性”,“经典”则是“经典著作”。在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回归古典更重要的是回归经典。在读书时应当在单纯阅读之外树立自己的问题意识,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使阅读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陈明辉老师结合自身的法学学科背景与教育实践,从“如何做一个青年教师”、 “青年的性情” 、“青年写作的专业化与通俗化”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对“性情培养“的见解。
董成龙老师结合他对于古典与现代的关系、漫游与找到故乡的可能等问题的思考,从“何以幸福”、“情义研究”与“陌生化与返乡”三方面给出了他对《古典与青年》的评价。
娄林老师从经典与新经验的关系入手,首先讨论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迁给哲学、文艺开创的美好时代;进一步探讨了经典的辨识问题,提出以经典的思想衡量今人生活的观点;最后又对冯庆老师在《古典与青年》中关于尼采的论述给出了意见。
姚啸宇博士首先对陈明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即学生同时具备强烈的国家主义和个人功利观念,作出了回应:国家发展的红利吸引了逐利的个人,而这种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可分割的原子关系。这一现象又引起我们对古典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如何使“大众文艺作品”的品质有利于道德与文化教育,使古典学以此为载体影响到更多人。
傅正老师则就《古典与青年》“隐微”的文章安排给出了他的解读,认为本书实际探讨了“美德能否可教”与“知识和德性有无品级”两个问题,提出心性教化重于古典的观点。
发言结束后,冯庆老师又邀请易冬冬老师与叶祝弟主编进行总结。易冬冬老师表达了对《古典与青年》非体系化的写作方式以及这种当面交流的读书会形式的赞誉和支持,同时提出古典的最后在于关注和教化人的见解。
叶祝弟主编谈论了他对封闭的学问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在同安身立命与学问追求的冲突造成的焦虑斗争的同时,仍能保持学术对生活的体现更为可贵。叶主编肯定了冯庆老师《古典与青年》中展现出的这种可贵,并提出了学术写作应当“跨学科、超越学科、不止步表达意见而有深度”的期望。
与会老师随后合影留念,读书会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