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述与作:从朱子到孔子”第二届武夷论坛平行分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2025-03-24

3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中共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协办的第二届武夷论坛“述与作:从朱子到孔子”平行分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主持分论坛并发表致辞,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政府区长王冲,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山长、著名学者朱杰人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教授徐公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员马思劢(Thomas Michael)、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刘芝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增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薄国强(Roland Boer)、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琳达•玛塔尔(Linda Matar)先后围绕“述与作:从朱子到孔子”这一主题展开深入阐述和交流。

王冲区长指出,建阳是有着璀璨文化遗迹的千年古地,它不仅是理学宗师朱熹重要的成长和成就之地,也是中国法医学先驱宋慈的故乡。建阳汇聚了建盏和雕版印刷等重要的文化技术,同时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宋代的建阳书院林立、讲席相望,有“古代海淀区”之称。近年来,建阳区人民政府致力于延续建阳的历史文脉,挖掘并活化利用重要的文化遗存。王冲区长希望专家学者们在这方孕育过朱子理学的沃土上探寻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也期盼通过这次交流的契机,架起建阳与专家学者、相关单位文化交流的虹桥,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建阳焕发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华。

臧峰宇院长指出,孔子和朱子的思想都呈现了“述作合一”的特点,都以整理、编纂典籍为其学术发展的根基,以此传承周代的礼乐文明;二者都通过注释和评点赋予古代文化以新的内涵,建构更开阔的儒学体系。“述”与“作”体现了守正创新的辩证法。今天,我们应当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运用“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次分论坛围绕“述与作:从孔子到朱子”展开探讨,期待各位学者在研讨中深入交流、集思广益。秉持文化主体性,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时代活力,使中华文明的实体性内容再度青春化,以世界历史的新精神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朱杰人教授指出,考亭书院是朱子思想发展成熟及完成的地方,朱子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朱熹园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两个结合”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整个世界格局的改变。我们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故而在理解习总书记的“两个结合”思想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和历史的层面上,而是要从人类的命运前途的高度上把握,让传统文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徐公喜教授以《朱子学学术理论发展之特点》为题发表报告。他指出,广义的“朱子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同时代以及历代信仰朱子学术者的集体智慧结晶,其学术理论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朱子学在融合中斗争、斗争中融合发展。“朱子学”的形成经历了在理学内部折中融合其他学派学术成就,以及在理学外部对于释、道等学说既斗争又融合的发展历程。第二,朱子学具有形而上、形而下结合的体系性和全面性,在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等问题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第三,朱子学是与时俱进、重于实政经世的“全体大用”之学,朱子提出“心具众理而应万事”,体现了朱子政治实践的目标。第四,朱子学能够吸收原有的学术思想,在汉唐经学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更新和发展;还能够“自立其说”,提出与传统经学不同的创见。

马思劢教授指出,钱穆在20世纪中叶创造了“天人合一”一词,用来描述儒家心性与天道之间的关系。随后余英时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拓展为“内在超越”,指出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均体现了超越世界与经验世界“不即不离”的特点。余英时试图依靠“天人合一”的概念揭示中国宗教和哲学的特点,但他对“天”的理解局限于“自然”之天,而非超验之天,他的“天人合一”思想实质上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余英时还忽视了孔子理解的“天”“道”等概念与老子、庄子大相径庭,他对儒家和道家的统合实际上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应当厘清“天人合一”概念的内涵,不应以这一概念掩盖中国哲学注重实践修养的特点,或以其抹杀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差别。

刘芝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书院中的朱子学:汉口紫阳书院的绍述与开创》。他总结了朱子学在紫阳书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影响。紫阳书院在清代的众多书院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例,它既延续了书院的传承,又包含了会馆经营的商业思维。紫阳书院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武昌、汉阳、汉口等地区的城市规划和景观,同时,朱子学教化的影响也使得书院承担了养生送死、社会救助等伦理功能。

刘增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让”与儒道分野》。他考察了中国早期思想中“让”这一价值观念的体现。指出除了道家对“贵让”“无为”的强调外,儒家经典如《诗经》《周易》《尚书》中都明确提出了“让”的重要性,儒家对禅让制和仁爱礼让的提倡也体现了“让”的精神。将“让”或“谦让”仅仅视为道家思想的特质是不准确的,同时,从道家的“无为”“不争”思想和对礼乐制度的批判出发,认为道家思想不能传承中华早期思想连续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正如儒、道两家以从不同侧面阐发了“让”的精神,二者也从不同的关切出发、以不同形式共同传承了周代文明,同时又有突破。

薄国强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他指出,“两个结合”的提出体现了辩证论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辩证取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守正创新”等原则。同时,“两个结合”还包含了实践逻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程中深刻体现了对“实践”的重视,促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创新发展。

琳达•玛塔尔的报告题目为《“两个结合”与中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她回顾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程,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推动了工业和技术的变革,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惊人成果。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增加对外投资,为其他国家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实行改革的成功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中国深化改革的举措必将为解决全球问题、反抗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5032416040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