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结硕果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系列展示(六)
日期:2023-12-14《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
“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编者按
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工作。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1989年开始举办评选,一般每四年评选一次,目前已开展九届。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16项成果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成果总计14项,其中一等奖7项(占获奖总数50%),二等奖7项,一等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获奖总数量位居北京地区高校第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充分发挥获奖教学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学校推出“躬耕教坛结硕果”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宣传推广系列推送。
本期,我们走进臧峰宇教授领衔的团队教学成果《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该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完成团队介绍
臧峰宇、张霄、原理、聂敏里、刘劲杨
姚新中、张志伟、王宇洁、牛宏宝
第一完成人: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应用伦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秘书长。《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辑刊主编。
成果简介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新时代“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学团队立足培养有理想信念、有理论思维、有现实关怀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针对传统哲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学科交叉、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的教学问题,围绕教学方式创新、教学体系改革和教学成果应用,推动哲学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哲学+”教学团队成员曾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曾获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重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在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解决哲学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问题。加强价值观教育是发挥哲学教育的思政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哲学+”教学团队深耕哲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同向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建设为内核,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将促进学生德性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引导本科生树牢理想信念,将个人的自我实现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解决哲学教育与学科交叉有机衔接的问题。“哲学+”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科交叉相结合,探索打破学科固化藩篱,推进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强基博识”的育人体系。一方面,强化哲学基础理论教育的深度、高度、广度,使学生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经典著作的精髓,以时代精神传承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理解西方哲学史的关键坐标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另一方面,将学科交融方法转化为哲学教育资源,以哲学为主体,搭建学科间连接的桥梁,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多措并举提高哲学人才培养质量。
3.解决哲学教育与实践应用有机转化的问题。“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改善传统哲学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重文本、轻方法,重学习、轻问题,重抽象、轻实践等问题。秉持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哲学教育,启发学生立足中国实际,以哲学理论思维深刻把握时代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通过“哲学+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在讲好全校思政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基础上,依托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深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堂教学中深入解析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志趣,形成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思维与理论自觉。统筹推进哲学课程思政“三覆盖”:覆盖本硕博培养层次,覆盖哲学各二级学科,覆盖所有哲学课程类别。使哲学课程思政“必修课所在必有”“选修课应有尽有”,努力使哲学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成人之教、成业之教和成己之教。
2.通过“哲学+学科”,构建通专结合育人体系
加强哲学基础理论教学,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等学科基础课设计,推出“哲学的殿堂”等系列创新课程,邀请学术名家为本科生授课,使本科生形成扎实的哲学学养。加强哲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互鉴融合,完善专业结构,做好“通专结合”,明晰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通过在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分阶段、分重点、分领域的课程模块设置,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厚重、贯通、多样的学习提升路径。例如,“强基计划”旨在培养高层次哲学专业人才,采用“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建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PPE),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2021年,经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孵化,申报获批设立国内哲学门类首个专业硕士学位——应用伦理,旨在培育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道德难题的哲学人才。
3.通过“哲学+应用”,优化学用协调育人机制
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师资整合等方面创新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突破单向教学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应用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论辩式学习、研讨式学习、情景模拟式学习、实践学习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哲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面向现实问题,建设哲学精品课程群。近年来,培养学生形成扎根中国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究现实问题的学术自觉,打造16门“123”本科金课,建设推出10门以问题为导向、以“强基博识”为特色的创新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研团队。促进院际、校际、国际教学资源合作,汇聚教学研共同体,实现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合作探索。
成果的创新点
1.探索“哲学课程思政”新方法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中心,探索“哲学课程思政”新方法。一是汇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资源,建立“大马哲”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通过组建教学研究团队、集体备课、合开课程,从有组织的“大马哲”科研向专业化的“大马哲”教学转化,为哲学课程思政筑牢理论基础。二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哲学课程内容创新。把“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不断创新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打造“哲学的殿堂”和“哲学的星空”等本研衔接示范课程,引领哲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2.拓展“哲学协同育人”新路径
以强基为根本,设立新专业,衔接本硕博,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培养路径。囿于学科建设壁垒,传统哲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缺少相互连接的桥梁和纽带,难以有效借助跨学科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哲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强固哲学基础学科为前提,充分发挥哲学理论思维母体作用,协同相关学科成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深化哲学育人体系改革。另一方面,成功孵化哲学门类首个专业硕士学位“应用伦理”,协同多学科教学资源拓展哲学教育新路径。
3.打造“哲学应用教学”新样例
以问题为导向,“哲学+”教学团队不断完善“哲学应用教学”新样例。改变单向式教学传统,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拓展课堂教学的边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吸收转向主动思考,全方位提高哲学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近年来推出“哲学的殿堂”“哲学的星空”“哲学+的视界:PPE跨学科对话与争鸣”“高阶研讨课:融通与创新”“思维的此岸:当代哲学热点问题”“中国哲学与当代视界”等创新课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应用哲学的自觉,已成为本科生运用哲学理论思考现实问题的重要场域。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应
历经8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成效突出、影响广泛。
1.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培养时代新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同师生代表座谈,哲学院王海蓉同学作为唯一本科生代表发言。近五年,105名本科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省部级及以上立项,近50名本科生获国家级立项;50余名学生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旨报告;每年约60名学生深度参与联合培养等国际交流活动;大部分本科生到一流大学深造。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孵化丰硕成果
近年来,“哲学+”教学团队成员荣获4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强基博识 问题导向 ‘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西方哲学:传统经典与方法”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西方哲学智慧”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当代哲学热点问题”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西方伦理思想史”“哲学素质培养”入选北京市精品课程,“人生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入选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推出“哲学的殿堂”“哲学的星空”“‘哲学+’的视界”等系列创新课程。
3.总结教育改革经验,引领教学创新
“哲学+”教学团队成员主持教改课题“‘哲学+’跨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教育部拔尖计划2.0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立项;“中国特色PPE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以及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均获评“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首批“强基计划”。获批哲学门类第一个专业硕士学位“应用伦理”。
“哲学+”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经验,在国内高校哲学基础理论教学与跨学科人才培养中具有示范引领效应。2020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校“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专业论坛举办,十余所国内高校PPE专业的负责人参会,共议“哲学+”人才培养新模式。2021年,打造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线上书院,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社区,建立拔尖学生培养经验分享平台。2023年,协调全国14所哲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高校哲学院系推动相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和社会实践项目开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