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回顾丨第四十六届“人大马哲论坛”:思维前提的批判与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
日期:2022-05-27

第四十六届人大马哲论坛:思维前提的批判与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


2022年5月20日(周五)18时30分,第四十六届“人大马哲论坛”以线上的形式在腾讯会议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教授带来题为“思维前提的批判与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的主题讲座。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文喜教授主持,刘志洪副教授评议,校内外近两百名师生热情参与。



李佃来教授主要从两个前提性问题、近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两条思维路向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革命意义这三个部分展开阐述讲座主题。

首先,李佃来教授明确了此次讲座主题涉及到的两个前提性问题。第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不同的政治哲学在思维的深度上存在区别,这取决于思维方式的重大不同。另一个前提性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代表了政治哲学的革命,这与思维前提的批判存在直接关系。

其次,关于近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两条思维路向问题。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与近代以来政治哲学的两条思维路向具有直接的关联,这两条思维路向是指以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契约论的思维路向和以休谟为代表的主观经验论的思维路向。

就契约论的思维路向而言,李佃来教授认为,契约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也存在其特有的思维路向。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主张契约双方订立合同的前提(理论原点)是自然权利(自然状态),即人们自我保全的自然本能。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下人们互相为战的结果,霍布斯要求建立作为利维坦的强大国家来实现社会和谐。洛克虽然同意霍布斯契约论的自然权利的理论原点,但却认为并不会因此导致战乱,而是主张人们基于保全其自身的需要,让渡个人权利与政府建立契约,但政府并不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机构,而是出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的目的。不论是霍布斯,还是洛克,其契约论的思维路向都是坚持人的自然权利作为原点,并以此确立政府的功能。李佃来教授认为,这种思维路向是一种先验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既有利于确立一个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也有利于建构罗尔斯所说的严格服从的良序社会。其缺点在于由于缺乏历史概念,导致这种政治哲学的思维深度明显不足。虽然霍布斯提到了可能性的矛盾,但这种思维路向在逻辑上预设了一种均质化的没有矛盾的政治存在状态,也就很难从历史纵深层面探讨政治哲学问题。

就主观经验论的思维路向而言,李佃来教授认为,主观经验论也有其独有的思维路向。如休谟反对契约论所说的自然状态,而是认为道德和正义不是来自于自然法,而是来自于人们的主观感觉和意志,即休谟确立主观经验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这种基于主观经验提出的政治哲学问题,是不可能涉及到真正的历史问题,因而这种思维路向在思维深度上也是不足的。

在李佃来教授看来,不论是契约论还是主观经验论,这两种政治哲学的思维路向都无法达到历史纵深的层次,它们都是浅层次的思维。按照黑格尔关于思维层次的划分,即思维从低到高分为知性、否定的理性和肯定的理性,前面两种思维路向都属于知性思维的层次。这种知性思维逻辑是对事物直观的把握,缺乏批判反思的维度,因而无法真正把握本质的必然的东西。这种知性思维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也获得充分的发展。即罗尔斯在《正义论》中预设了一个原初的无知之幕下的自然状态,在这个无知之幕的自然状态下,推出两个正义原则,他就忽视了现实的社会的复杂性。因此在这种简化了的理论和复杂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和错位。由于这种错位,这种知性的思维逻辑在现实社会中,就不可能达到对历史本身深层次的把握。为了避免这种错位,黑格尔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推进工作。

就黑格尔的理论推进而言,李佃来教授认为,黑格尔对近代政治哲学思维路向的重大推进就在于,其对知性逻辑的批判和对理性逻辑的推进,即黑格尔突破近代政治哲学关于知性规定性的思维路向,强调用概念和理性的方式思考必然性的真理问题。具体而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的抽象法篇中涉及到的是洛克的所有权问题,道德篇中涉及到的是康德的道德哲学问题,伦理篇中立足于对前两者的批判铺陈黑格尔自己的政治哲学问题。黑格尔对近代政治哲学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其从概念层面将洛克先验主义的所有权问题推进到伦理领域,放置在市民社会中进行探讨。黑格尔这种理性的思维路向将近代政治哲学的所有权问题历史化了,即从历史主义的层面研究近代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使得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真正成为了现代问题。它深刻地表征了17世纪西方的商业社会形成以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在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关系一露无疑地展现了出来,黑格尔主张用国家所代表的普遍的伦理去克服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则。这种历史主义的理性思维逻辑极大地推进了近代政治哲学的思维路向,也为马克思政治哲学革命提供了思想资源。

最后,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革命意义问题。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以充分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为基础,在思维前提上对近代以来的经验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进行了透彻批判,由此建立起了以辩证法为内核、以现实历史为落点的叙事框架。这既是思维方式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和推进,也意味着政治哲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和推进。马克思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推进,也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的的思维方式的批判和推进。具体来说,近代以来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知性的逻辑。其一,在李佃来教授看来,马克思对这种知性逻辑的批判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可见一斑,即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晗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李佃来教授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重要的批判对象,所谓直观的唯物主义既包括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也内含英国的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唯物主义。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也是一种经验主义,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即两者在思维路向上都属于只承认既定的直观的东西的知性思维,而马克思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黑格尔,即两者都坚持超越知性的规定性,进阶到理性环节。

其二,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对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还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即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做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其三,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的思维前提批判还体现在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说明中。在恩格斯看来,近代以来英法的经济学家都是运用经验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关系问题,这种思维方法一定意义上顺应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但无法对本质和现象做出深刻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但在19世纪又“死活复燃”,当时人们仍然运用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探讨经济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陷,有必要认真把握黑格尔的理性思维路向。恩格斯就曾评价黑格尔思维方法的优势,即黑格尔的思维方法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这种思维方法却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这种历史感让黑格尔的哲学展现出同时代人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其思维方法之所以具有历史感是因为黑格尔的思维方法是辩证的,或者说,他是通过辩证逻辑来把握事物的本质。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部分剔除,让黑格尔的辩证法重新在唯物主义的历史基础上得到复活,这就使得马克思哲学及其思维方式获得了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坚持基础的历史主义。换句话说,黑格尔思维方式中的历史感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中成了一种真正的历史主义,这种真正的历史主义也是一种真正的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思维方式对近代以来的经验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实现的重大批判和推进。

李佃来教授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既不是对财产权做出先验主义的自然法的辩护,以此来探讨如何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问题,也不是根据主观经验的判断来探讨正义的规范问题。换句话说,马克思并不是用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政治哲学问题,而是用历史批判的方式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批判资本逻辑,批判劳动和资本的分离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总之,在李佃来教授看来,在相当大的意义上,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革命来自于他对近代以来的经验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彻底的深刻的批判,而这种彻底的批判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开始于黑格尔,这即是说,黑格尔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批判奠定基础。按此逻辑,在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史上,思维路向的推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霍布斯、洛克、亚当斯密等人代表了第一阶段,黑格尔代表了第二阶段,马克思则代表第三阶段。这三阶段既是政治哲学思维方式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也是政治哲学在逐步把握历史的过程。


在评议环节,张文喜教授认为李佃来教授从逻辑的、思想史的、历史的各个方面阐述本次讲座的主题,他也十分赞同李佃来教授的基本判断,认为整个讲座有助于弄清李佃来教授所理解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特点。尽管在有限的时间内,并不能全面理解其思想。但他认为,从梳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参照和借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来发展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条阳光大道。因为诸如阿伦特、葛兰西等人已经做出了很多路标性的成果,正因为大量的材料已经被深入研究,李佃来教授就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思维前提批判方面,这是我们平时容易疏忽的地方,也是本次讲座的意义所在。

张文喜教授认为,李佃来教授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存在双重性的理解,即把事物的本质与实存区别开来,也就是说,把马克思政治哲学本质和概念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实存区别开来。具体而言,他一方面把马克思政治哲学本质之类的问题理解为规范的政治理论科学,但又区别于西方的规范政治理论科学。另一方面,把马克思政治哲学实存之类的问题归入尚未建立或尚待建立的含有经验要素的科学。有关马克思政治哲学实存之类的科学的情况,至今还没有眉目。有关马克思政治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政治理论科学在20世纪50-60年代曾经以不完善的表述形式出现过。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政治理论科学仍有待建构。

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深刻性和现实性问题。张文喜教授认为,在李佃来教授看来,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中,黑格尔哲学是十分深刻的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深刻性在于存在与应当的同一。当别人都对黑格尔哲学抱有表面肤浅的理解时,马克思看到了,正是黑格尔通过存在与应当的同一来拯救社会现实性,使得其延续到后来,并且马克思也始终承认黑格尔的这种现实性的辩证法。

关于黑格尔在政治哲学史上占有伟大思想家的一席之地,是否在于他把同一哲学提升到绝对的、最终的哲学的问题。张文喜教授认为,如果做肯定回答的话,黑格尔辩证法就很神秘,而在政治哲学史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反抗是最为强烈的。因为马克思自己认为他已经揭示了人类所有历史的规律,也就是说,历史不再神秘。马克思通过质疑黑格尔辩证法的所谓合理的矛盾的解决,认为人类历史还没有完成,还没有开始,人类还处于史前史。所以,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人与人生存状况的展望,不是平等,而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刘志洪副教授总体上十分赞同李佃来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所呈现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结论,认为该讲座十分系统而深刻地把握了从霍布斯到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史,李佃来教授试图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揭示马克思对过往哲学家的政治哲学革命,凸显出马克思政治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意义。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而有意义的研究方式,因为,在一定意义上,研究方式或者思维方式表征着某种哲学思想的深度。

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自己的感想。其一,关于近代以来两种思维路向的命名问题。李佃来教授将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哲学命名为契约论,将休谟的政治哲学命名为主观经验论,而霍布斯和洛克也属于经验论者,事实上,契约论和经验论并不是相对的概念。在政治哲学领域,当我们将休谟的思想归纳为一种主观经验论,是否可以将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理解为一种客观经验论呢?其二,关于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绝对性问题。他认为,按照霍布斯和洛克的契约论坚持自然状态的思维原点的观点,黑格尔辩证法的绝对精神也是在寻找思维原点。具体来说,如果经验论的思维方式是在找寻一个时间在先意义上的原点的话,那么,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是否试图找到一个逻辑在先的原点,即绝对精神。其三,关于对马克思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的批评问题。他认为,在马克思之后,出现了部分政治哲学家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批评,如施特劳斯就反对历史主义,认为应该回到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类似这种批评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变革。


在互动环节,李佃来教授就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历史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否是实证主义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与政治制度建构的规范性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下,马克思政治哲学建构何以可能的问题等等做出富有耐心和创见性的解答。


讲座在与会者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图/文:卞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