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回顾 | “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举办
日期:2020-12-07

  为纪念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7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隆重推出“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由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张立文、刘大椿担任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党委书记徐飞担任总策划。讲座第一季于2020年7月下旬举办,以腾讯会议在线直播、B站转播等方式向公众开放,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与积极反响。11月4日至8日,讲座第二季以线上直播与线下讲座相结合的形式推出,每晚6点至8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先生、张志伟教授、李秋零教授、焦国成教授、宋志明教授分别主讲,分享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经年探索与长期思考,带领大家走进哲学这座宏伟壮丽的殿堂。

  11月4日,第一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郭湛先生主讲,题目为《哲学创造与阐释的历史变奏》,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臧峰宇教授对“哲学的殿堂”讲座系列做了总体介绍,指出人大哲学院举办这一高端系列讲座,目的是为了集中展现我国哲学界深厚的学术传统,与在这些传统中引领哲学学科发展、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哲学名家。讲座系列主讲人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资深教授,也将邀请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哲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讲座内容将结集出版,以飨学界和广大哲学爱好者。讲座系列自2020年7月下旬举办以来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第二季将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等前沿问题,和哲学界同仁、广大哲学爱好者分享主讲者在这些问题上的思想心得。随后,臧峰宇教授对本讲主讲人郭湛先生的学术成就和研究领域做了介绍。

  郭湛先生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等,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处秘书长。郭湛先生已出版学术专著及主编、合著的著作和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讲座中,郭湛先生从“创造与阐释在哲学史上的转换”“个体、群体、整体诸层面及其关联”“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中的阐释和创造”“创造和阐释的变奏的启示”四个层面依次展开,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哲学发展中创造与阐释的历史变奏。他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更注重创造,中国传统哲学显得更注重阐释。这提醒中国哲学的后人们既要正确对待阐释的历史作用,又要看到创新不足带来的问题和可能导致的困境。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指出其产生本身就是由阐释走向创造的变奏,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个体、群体、整体各层面交互作用。他近一步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指出其大体呈现出“创造—阐释—创造”的转换周期,同时也是“阐释—创造—阐释”的发展态势。郭湛先生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界发生了从重视“论”欠缺“史”到重视“史”欠缺“论”的转变。在学术性增强的同时,创造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阐释范式”的强化。他呼吁中国学者走出学徒困境,处理好阐释和创造的良性互动关系,承担起当代和未来哲学创新发展的使命。

  11月5日,第二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主讲,题目为《重思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兼论海德格尔的伦理学问题》,由哲学院聂敏里教授主持讲座。

  张志伟教授是西方哲学史、康德哲学、海德格尔哲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张志伟教授公开发表、担任主编的学术著作达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在讲座中,张志伟教授从“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的伦理学问题”“当今时代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他结合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指出形而上学为伦理学奠基的企图,以及二者之间亲密却富有张力与矛盾的关系,即伦理学需要形而上学为基础,但形而上学无法提供伦理学所需要的自由。随后,张志伟教授指出,海德格尔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想要走出这一困境的企图,但是海德格尔既不可能用形而上学为伦理学提供基础,也并无此打算。最后,张志伟教授对当今时代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哲学考察,并提出一个基于哲学的解决方案。他认为,当今时代面对的问题,唯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也只有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哲学、伦理学在其中具备特有的用武之地,即以哲学的方式将不同文明的理念融合成新的轴心时代的理念,这就要求明确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之间和平共存的“底线”,只有所有文明共同参与才能解决问题。讲座结尾,张志伟教授寄语全场师生:在我们这个时代,哲学有很多事情可做。

  11月6日,第三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主讲,题目为《康德的目的论思维与形而上学》,哲学院副院长王宇洁教授主持讲座。

  李秋零教授曾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等众多学术职务,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宗教神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学术专著,翻译出版了西方学术名著50余部,其中倾其一人之力、耗时十年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获得多项学术大奖和学界的一致好评。

  在讲座中,李秋零教授以“目的论思维与形而上学”这一主题贯穿整个康德哲学。首先,他从康德提出的“我可以希望什么?”这一问题出发,通过“希望”与上帝之间的理论关联,阐明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关怀。并借由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的批判和肯定,说明了康德试图通过合目的性原则这一范导性原则来重建形而上学的努力。接着,李秋零教授讨论了合目的性原则用于自然研究的具体理论后果,即自然目的论。由于人的文化发展是建立在作为自然禀赋的人的理性之上的,由此导致“比较而言的自爱”和理性之中的社会化倾向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即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这种矛盾注定人的文化的最终结果只能达成一个普遍管理法权的公民社会,但最终无法消弭人性的内在矛盾。随后,李秋零教授指出,康德认为,惟有无条件地、不被其他东西所规定地自我立法的能力、亦即自律的能力,才能使我们跳出“人需要一个主人”的怪圈,从而达到真正的立法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李秋零教授得出结论:康德的批判哲学一方面通过否认上帝、世界和灵魂等理念的建构性,实际上宣布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通过肯定理念的范导性作用,为未来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指出了一个新发展的方向。在此意义上,康德完成了自己的批判。

  11月7日,第四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焦国成教授主讲,题目为“回到孔子:对儒家道统说的反思”,哲学院副院长张霄副教授主持讲座。

  焦国成教授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研究领域为伦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华经典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组评审专家、中宣部马工程伦理学教材首席专家,曾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首届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第五、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在讲座中,焦国成教授主张要研究儒学真传,必须回到孔子,由此引出一个关于“反思儒家道统”的全新课题。首先,焦国成教授通过传统经典文献的对比分析指出,一方面儒家道统说滥觞于孟子,初倡于韩愈,大明于宋明儒者,以孟子为孔子之道的唯一真正传人;另一方面,历史上也有人对儒家道统的继承脉络“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提出质疑与反对。随后,焦国成教授围绕“孟子志愿为圣人”“孟子好辩”“复古尧舜之治道”“家本位的仁义之道”“严辨义利、理欲”五个方面对孟子的相关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详实的材料鲜明展示了孟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之间的差异。最后,焦国成教授主张“反思儒家道统”应回到孔子。他通过引述《论语》《左传》《大学章句》等文献,展现了孔子为人谦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精通六艺的圣人形象,指出了孔子之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先难而后获”“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政者,正也”“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等,并再度引导人们对孔孟之道差异的反思。

  11月8日,第五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宋志明教授主讲,题目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主持讲座。

  宋志明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荣誉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国现代哲学通论》《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等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曾获第八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在讲座中,宋志明教授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首先,他认为当前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用唯心—唯物的“对立”来充当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由此造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三个普遍性缺位:中国缺位、哲学缺位与历史缺位。接着,宋志明教授提出了“复数哲学观”,以批驳传统研究中的“单数哲学观”。他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了其多样性,中国哲学史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人精神需求的一门学问,复数的哲学观是讲中国哲学的必要前提。随后,宋志明教授表明,把哲学问题公式化、以西方哲学为具体语境并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者结合才是真正的中国哲学。通过对哲学史的概括性梳理,宋志明教授指出,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其特色是“一个世界”的世界观。中国哲学围绕着怎样做人、怎样做合格的中国人来展开,其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从政治哲学到半人生哲学,再到精神哲学,最后到人生哲学的演变。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思想的殿堂,在历史积淀中历久弥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以深厚的学术传统与积极的学术创新,结合哲学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打开哲学这座思想殿堂的大门,引领人们走进殿堂的深处,共享思想的宝藏。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三季即将于2020年12月中旬推出,敬请哲学界同仁和广大哲学爱好者继续关注。(供稿人:卫一帆)

[ 责编:李澍 ]

文章原载于“光明网”2020年12月7日“学术会议”栏目

原文链接:“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举办 _光明网 (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