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学院动态
会议报道|首届“中国应用伦理与职业道德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日期:2023-04-19

     2023年4月15日,为推动应用伦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有组织科研方向、社会服务方式、文化传承创 新、国际交流合作各方面研究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举办首届“中国应用伦理与职业道德发展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知名应用伦理研究专家、知名院校应用伦理专业建设负责人、相关行业协会负责人与会共同研讨“面向未来的中国应用伦理专业建设”。

<<开幕致辞>>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曹刚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臧峰宇主持。

      王轶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嘉宾和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表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且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天,以“面向未来的中国应用伦理建设”为主题,共同探讨建设中国应用伦理学科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举措,正是紧扣时代之问,探索中国之道的具体体现。应用伦理学与现实最贴近,向时代最开放,对行动最关切,对问题最敏感,是伦理学实践品性的最佳写照。2021年,哲学院成功申报新增了应用伦理专业的硕士学位点,开启了应用伦理学科建设的新征程。希望与会学者们能够就“如何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应用伦理学科”畅谈管理经验,分享研究成果,开启对话合作,探索可行模式,共同为中国应用伦理学科的发展建设谋篇布局,搭桥铺路。

      孙春晨会长指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哲学一级学科之下增设了“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这是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伦理学学科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时代机遇。应用伦理不同于应用伦理学,我们需要深入辨析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准确理解它们在学术研究和实践运用中的不同面向。应用伦理具有伦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显著特征,应用伦理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严格分界,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和渗透性,回应建设“新文科”的要求。应用伦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持续回应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又要引领社会和市场的未来需求。希望全国伦理学工作者共同探讨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团队的组成、教师素质的提升等新问题,推动应用伦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

      曹刚主任认为在应用伦理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必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即应用伦理是什么?学生进来后能够学到什么?学生出去后能够做什么?应用伦理比传统应用伦理学的定义要多一点,要深一点。所谓多一点,不仅要求学生一般意义上思考如何将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道德问题中,还特别要求学生能够从问题出发,对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所带来的诸多道德难题,要提出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所谓深一点,就是面对道德问题,要有更深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善于厘清定义,要强化道德推理能力。总之,培养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负责任的、有专业精神的、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学生,是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培养的基本目标。

专家研讨

<<第一单元>>

     会议专题研讨的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霄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翟晓梅教授以《解读<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为题,从科研伦理的角度,解读了医学伦理审查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相关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入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称号特聘教授王国豫以《面向社会实践的应用伦理教育》为题,从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谈到应用伦理教育,专门介绍了复旦大学文理医工的学科特色,聚合科技伦理、生命医学伦理、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伦理的发展思路,以及“四个一”的努力方向,即“一本书、一个平台、一支队伍和一个实验室”。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财政部首批人才库法律研究人才白晓红以《点亮人生与职业的价值——“应用伦理与人才培养研究”的目标》为题,介绍了人类服务的职业组织价值追求,并以注册会计师行业为例,阐述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与态度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首席专家臧峰宇以《应用伦理教育的时代特质与发展前景》为题,详细介绍了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点设置的背景和过程,阐释了应用伦理是什么和应用伦理要做什么两个问题,强调了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甘绍平以《应用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形态》为题,主张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当代形态,认为应用伦理自身理论体系建设有四个关注点。他还强调在实践形态方面,应用伦理外化为各种伦理诊所及各级伦理委员会的建构,应确保伦理委员会的权威性、法规性和独立性。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应用伦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政治伦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华以《应用伦理该如何“用”?》为题,充分阐述了应用伦理之“用”必须处理好体与用、该与用、应与用、效与用四对关系。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淑芹以《应用伦理学与人类未来》为题,结合应用伦理的专业教育阐述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发展应用伦理势在必行,二是应用伦理对新兴领域的价值引领作用,三是在应用伦理专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应用性和交叉性问题。希望共同面对问题和挑战,推动应用伦理学科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龙静云以《如何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应用”?》为题,用跨越、协同、行动、责任、风险、效益和韧性六个关键词深入分析了应用伦理学的“应用”内涵。

<<第二单元>>

     会议专题研讨的第二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清香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姚新中以《应用伦理学的两条进路及其对学科建设的意义》为题,主张应用伦理学应遵循“外推型”和“生长型”两条进路,成为“君子型”的伦理学学科。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培超以《应用伦理学发展要协调好三种关系》为题,阐述应用伦理学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统筹性资源,需要注意协调“平面化和崇高感”“部门化和整体性”“前瞻性和善后性”三种关系。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朱金瑞以《文物中的伦理叙事——应用伦理研究应重视的一个问题》为题,阐述了文物中的伦理叙事,作为“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应该纳入到应用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中。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靳凤林以《经典诠释与应用伦理:以政治伦理研究为例》为题,介绍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伦理问题,主张经典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经典聚焦于道德伦理的核心问题,注重经典和应用的高度结合,加强伦理经典素养的培养和深刻性,深入现实进行广泛调研。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王珏以《回应“数字技术”——经济伦理的三重建构》为题,介绍了数字技术对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进行的重构,其中最关键的是经济伦理的重构,需要从公正性、组织架构、人的完善三个维度进行建构。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部长、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科技伦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伦教授以《应用伦理:何以成为一个专业?》为题,介绍了社会需求与招生前景,应用伦理专业学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推动应用伦理专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通进以《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应用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为题,介绍了全人类共同价值和环境伦理学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主张以普遍价值引领应用伦理学话语体系建设。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鄯爱红以《基于道德发展理论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创新》为题,介绍了职业道德的现状和问题调查情况,提出应注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量和度的结合,规划和发展的结合,创新新时代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式与框架。

<<第三单元>>

     会议专题研讨的第三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福玲主持。

     《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杨义芹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自主应用伦理学体系建设》为题,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孕育了丰富的时代伦理主题,需要加快构建自主的应用伦理学体系,急需整合规范应用伦理学学科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乡村伦理与文化建设研究所所长王露璐以《问题研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应用伦理的三个维度及其内在关联》为题,提出问题研究、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不是以平面化的“三部分”相加而成为应用伦理,而是以相互补充、相互推进的“立体三维”式结构,更好地实现应用伦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目标。

      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秦红岭以《建筑伦理与建筑职业伦理》为题,介绍了建筑伦理的内涵及其职业伦理进路,建筑师职业角色的演变轨迹,建筑师的伦理责任和职业美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以《现代公民应有怎样的职业道德》为题,阐释了什么是“现代公民”和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主张在现代社会新形态背景下,开展全新的职业道德教育。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健康伦理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李恩昌以《健康伦理学的学科发展及启示》为题,阐述了健康伦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和启示等。

      西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所教授、《应用伦理研究》执行主编任丑以《应用伦理专业建设刍议》为题,介绍了应用伦理专业建设的根据、基本路径和实践路径。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院教授、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雷瑞鹏教授以《合成生物学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学论证——对“诉诸自然”论证的批判》为题,分析了“诉诸自然”的论证对合成生物学的伦理质疑,并进行系统的批评。她提出在研究新兴科技的伦理治理问题时,应该具有两个规范性要求。

<<第四单元>>

     会议专题研讨的第四单元由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伦理在线》执行主编李凌主持。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曲红梅以《应用伦理学专业硕士“应用”在哪里?》为题,介绍了国外知名大学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情况,提出需要加快应用伦理领域的教育指导委员会,明确招生对象,基于学校具体情况,培养应用伦理的专业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龚天平以《卡尔·波兰尼经济伦理思想的阐释与批判》为题,从经济伦理思想研究角度,阐述对企业伦理实践形态的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惠媛以《应用伦理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发展契机》为题,介绍了应用伦理的性质和特点,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契机,提出了专业建设,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容南以《应用伦理研究的中国化——浅谈“应用伦理”之“应用”》为题,介绍了应用伦理学的方法,分析了如何“应用”和“应用之难”,并以中国养老问题为例,阐述了应用伦理研究中国化的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福玲以《应用伦理的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为题,从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出发,提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应重点关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艳以《应用伦理视域下职业道德发展的要求》为题,基于对应用伦理的理解,提出职业道德发展的逻辑依据,以及职业道德发展的伦理指向。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王继创以《觅寻中国环境伦理学的“自我主张”》为题,介绍了我国环境伦理学(或环境哲学)研究长期处在“学徒状态”,提出应当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建构中国的环境伦理学。

<<闭幕结语>>

      本次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原理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霄围绕“应用伦理是什么?”“应用伦理怎么做?”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会议总结。首届“中国应用伦理与职业道德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转载自“中国伦理在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