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人大马哲论坛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方法与意义”
日期:2017-03-252017年3月23日下午3时,第十八届“人大马哲论坛”在人文楼五层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王峰明教授进行题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方法与意义”的演讲,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郭湛教授主持,张文喜教授评论,哲学院三十余名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反响热烈。
王峰明教授主张从哲学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研究,主要从逻辑、方法、意义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讲座伊始,王峰明教授用逻辑推导的方式,发现商品交换的可通约性就在于“活劳动”的秘密,证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即:理论起点是论证而非假说。在王教授看来,马克思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发现了产品耗费向商品耗费转换的生产关系的重要性。商品使用价值表征人和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则表征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这是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的重大区别。
紧接着,王峰明教授讨论了支撑资本论的逻辑构架的方法问题,认为本质抽象的方法是把握马克思资本论研究方法的重要切入点,他将这种研究方式称为“现象学方法”。王峰明教授从两个向度讲解“现象学方法”,其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二,从本质出发,说明现象。举例来说,价格作为一种可见现象与价值的本质属性是不同的,通过货币作为桥梁,体现了马克思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架构方法。不仅如此,马克思关于“叙述过程”和“研究方法”的区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马克思“现象学方法”的展开。此外,讲座中还涉及到了自由和平等关系的讨论。王峰明教授认为,自由和平等作为前资本主义的特点,常常被误解成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自由的商品交换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相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专制性”。
最后,王峰明教授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第一,劳动价值论使经济学研究从“统计规律”转向“经济规律”。第二,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第三,劳动价值论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基础,说明了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和发源地。第四,劳动价值论确立了物质生产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第五,劳动价值论为改变人在经济规律面前的“动物状态”和“无主体性”提供了可能。
在评论环节,评论人张文喜教授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认为王峰明教授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哲学多个角度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解析,视野十分广阔。张文喜教授为此提出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不应从主观法、外部法去评估,而要取法于区分于道德的伦理法,其根本在于否认利润的天然存在权力和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同时,我们必须区分意识形态和历史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状况,坚持从意识形态方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也须从历史角度理解我们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必要性,尤其对于现阶段中国的问题来说,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资本的历史性特点。主持人郭湛教授总结性地赞同王峰明教授的讲座所坚持劳动价值论分析的立场。也认同张文喜教授关于劳动价值论研究应当遵循历史和现实的观点,并且再次强调研究点落脚于历史的重要性。郭湛教授联系中国历史与现实认为,对于资本的伦理解释和政治解释早已存在,是行不通的。只有立足于经济和历史,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在之后的现场提问环节,在场的同学们纷纷提问,王峰明教授深入而细致解答疑问,再一次将讲座推向了高潮,本次活动在热烈讨论中告一段落。
图:张晓
文:耿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