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与民族——在历史与观念之间 | “哲学+”的视界 PPE系列跨学科对谈课-2023
日期:2023-11-04主讲人 & 主持人
宫志翀
天津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儒家政治哲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经学。
对谈内容
梁启超在20世纪初开始系统思考现代国家建构诸层面问题,他重视“民族主义”对国家建构的重要意义,针对传统中国从天下要完整和统一的过渡为现代国家的需求,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梁启超的“中华民族”概念是与当时的不同民族主义思潮的争论和交流过程中,逐步完整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建构问题是他从1901年至1922年之间反复系念的问题。“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着重于文化传统对民族的塑造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
与谈人
吴天宇
黑龙江大庆人,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已于《中国史研究》、《文史》、《史学月刊》、《史林》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点校整理古籍一部(孙德谦著、吴天宇点校:《太史公书义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对谈内容
简要梳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讨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自在”发展的过程、路径与特点,并尝试从“民族认同”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与族群观念。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铺垫。
周海建
男,山东东营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曾就读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读书》、《清华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研究兴趣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中外关系史。
对谈内容
我要和大家分享、讨论的主题是“概念的落地:‘中华民族’的近代语境与话语实践”。在这一部分,我将结合吴天宇、宫志翀两位老师的讲述内容,来谈一谈近代中国人认识和接受“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基本历程和主要路径,并尝试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视角来揭示近代“中华民族”的话语实践所蕴含的丰富面相。同时,我也会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讨论“中华民族”的话语实践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实质影响,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和观念层面的发展演变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对谈信息
时间:11月6日晚18:00-20: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401教室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PPE委员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应用伦理跨学科交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