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
日期:2023-05-25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左逢源 杨文豪)2023年5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顺利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詹文杰研究员担任主讲人,受邀作主题为“德性、知识和教育——关于《普罗泰戈拉》和《美诺》的一种解读”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聂敏里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盛传捷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纬担任与谈人。
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詹文杰研究员作主题为“德性、知识和教育——关于《普罗泰戈拉》和《美诺》的一种解读”的讲座
讲座开始,聂敏里对詹文杰、盛传捷和王纬做了简要介绍。詹文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教授,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古希腊罗马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专著有《真假之辩:柏拉图的<智者>研究》《柏拉图知识论研究》,译著有《智者》《泰阿泰德》《古希腊哲学史》(第三卷)《古代哲学史》等。盛传捷是利兹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教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认识论及伦理学。王纬是普林斯顿大学古典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理论哲学,以及形而上学史、古代科学史、西方古典语文学。
詹文杰研作讲座
在讲座中,詹文杰首先指出,“德性是否可教”是《普罗泰戈拉》与《美诺》共同探讨的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德性”与“知识”这两个在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随后,詹文杰分别梳理了以上两篇对话的主要论证:在对《普罗泰戈拉篇》的讨论中,他重点阐释了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论证思路,并详细解释了“德性是否可被传授”“德性是不是知识”以及“不自制”等问题;在对《美诺》的讨论中,他重点解释了“德性是否可教”“知识与真信念之区别”等问题。随后,詹文杰说明了柏拉图哲学中“知识”概念可以表示命题性知识、专家知识和高级理智能力,需要在不同语境分辨它的不同含义。最后,詹文杰提出了三种解释柏拉图知识与德性关系的模型。他指出,在第一个模型中,勇敢、虔敬等具体德性都被看作是专家知识,这点在《拉凯斯》和《游叙弗伦》等早期作品中尤为明显。在第二个模型中,德性作为“政治技艺”总体上是与建筑术、医术等技艺并列的一门专家知识,例如在《高尔吉亚》和《普罗泰戈拉》中。如果将德性视为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专家知识,这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中有发言权的只是少数人,这反映了一种精英主义倾向。第三个模型非常接近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学说,即把知识(即亚里士多德说的实践智慧)这种理智德性跟勇敢、节制之类的伦理德性区分开来,但又承认所有伦理德性以知识为其内核。在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的德性统一性论证中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相分又相关学说的某种理论雏形。詹文杰认为,柏拉图对“德性是不是一门技艺”的回答含混不清,在不同场合需要用不同的模型做出解释,柏拉图认为德性不是造船技艺、木工技艺这种技术性知识或者天文学、几何学这种科学性知识,但是又常常用这些技术性知识和科学性知识去类比德性,这使得德性似乎是一门专家知识。按照詹文杰的解释,柏拉图实际上把真正的德性归结为“哲学”本身,在理论知识的意义上它是理想的“哲人王”的辩证法知识,在实践知识的意义上它是“哲人王”的政治知识,他认为希腊诸城邦曾经出现的那些政治家没有德性方面的真知而最多拥有“真信念”——基于真信念之上的德性仅仅是俗常德性;柏拉图认为智者、诗人、流俗的政治家或普通公民都不能传授德性,而唯有理想的哲学家才能胜任此事。最后,詹文杰强调,柏拉图的这种精英主义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需要反思他的思想中哪些仍具有积极意义,哪些已经过时。尤其要反思我们究竟是要推崇柏拉图所说的等级制的、只有少数人才能分享德性的德性观,还是应当接受更加注重平等的、普通公民都能在某种意义上分有德性的德性观。
讲座现场
主持人聂敏里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他认为,詹文杰对柏拉图德性学说的解释发人深省,通过一层层地分析德性与知识的概念,为大家清晰地展示出了《普罗泰戈拉》与《美诺》的脉络,这对理解柏拉图对话的整体关系和内在联系非常重要。聂敏里指出,詹文杰还展示出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继承关系,这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者来说很有启发意义。
与谈人盛传捷
与谈人盛传捷、王纬就本次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与詹文杰进行了探讨。盛传捷认为,柏拉图是否持有精英主义的德性观是有待商榷的,因为柏拉图看起来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知识,例如在《美诺》86b中,即使美诺的僮仆也可能通过接受苏格拉底的提问而获得几何学知识,而且,柏拉图在《普罗泰戈拉》似乎表达了“德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个意思,另外,在《理想国》中三个阶层都需要接受德性的训练,所以很难说柏拉图真的支持精英主义的德性观。王纬则从古典语文学的角度出发,认为technē(技艺)可以说包含有可传教性、可传递性的意思,但是并不一定包含“稀缺性”的内涵,也不像中文翻译的“专家知识”那样显得特别高大上,好像难以被多数人获得,如此看来,柏拉图所说的“politikē technē”(政治技艺)可能也不见得只能被少数人获得。王纬就柏拉图的“知识”概念的三重含义解读提出一些疑问,包括命题性知识和专家知识乃至作为高级理智能力的知识是不是彼此排斥的,等等。
詹文杰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他认为,如果从柏拉图承认每个人都具有灵魂和潜在的理性能力来看,他针对人性确实持有某种平等观念,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图假设了每个人在自然禀赋(physis)方面具有等级差异,而这种差异最终为教育和政治方面的精英主义提供了辩护。《普罗泰戈拉》中关于“德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个观点是普罗泰戈拉这个角色提出的,它不代表柏拉图本人的意思,相反,柏拉图认为,哪怕是塞米司托克勒、伯里克利这样成功的雅典政治家都被柏拉图视为不具备真正的德性,更何况一般人。另外,柏拉图在《克里托》等文本的确主张任何技艺都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多数人是外行,在任何领域技艺相对于“无技艺”都具有权威。尽管水平维度的技艺划分看起来不会导致等级制,但是柏拉图对技艺还给出了垂直维度的分级,认为一切普通技艺都要接受作为最高级技艺的政治技艺的统辖,而政治技艺被认为只有极少数人(理想的哲人王)才可能具有。随后,詹文杰就柏拉图的“知识”概念与现代知识论中的三分法等问题与两位与谈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问答环节,詹文杰对听众提出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柏拉图德性论的异同”“柏拉图对灵感和诗歌的态度”等问题做了细致的回答。
本次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在热烈的互动问答中,2023年度“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第二讲圆满结束。此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方式进行。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