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首页 > 新闻通知 > 讲座信息
回顾 | 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八讲顺利举行
日期:2022-12-03

         11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2022年度“哲学的殿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第八讲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场讲座由首都师范大学白奚教授主讲,主题为“‘心之全德’:程朱理学对‘仁’的理论的提升”。本次讲座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增光副教授主持讲座。他首先介绍了白奚的研究领域及其学术成就。白奚是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二级哲学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是首批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白奚从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开始了讲座,他希望能够梳理和考察从“仁”诞生到后世程朱理学推进和发展的全过程。“仁”通常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但是,关于“仁”何以能够成为儒学的核心范畴,或者说,“仁”作为儒学核心范畴,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孔子没有论述和论证过。因此,重新阐述“仁”的核心地位以能够明确其确认的历程。

白奚首先回到孔子的学说中寻找“仁”的理论源头。在《论语》中,“仁”的范畴被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仁”是指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狭义的“仁”是一个具体的道德条目,与其他德目并列。逻辑地说,“仁”可以涵盖或统摄其他诸德目,当然“仁”也是道德德目之一。但是“仁”作为最高德目的理论意义还潜藏在孔子学说的深层理论结构之中,仍待后世学者诠释才能够明白地显露出来。

“仁”和其他德目的关系何在?“仁”能不能统摄其他德目?“仁”如何统摄诸多德目?白奚主要从孟子、二程、朱子、陈淳等五位大儒的思想中寻找后世对“仁”的理论推进的线索。

白奚认为孟子对孔子“仁”思想有重要的理论推进,首先,孟子从心性论仁,是对儒学的一个重要推进;其次,孟子提出“四端”说,确认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最终目标;第三,孟子揭示了“仁”建立的道德发展历程,把“仁”的个人道德修养推向了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尽管孟子对“仁”有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把“仁”凸显为最高纲领,“仁”还是属于道德条目的范畴。

“仁”的地位只是在宋明理学时期才发生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宋明理学家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论方法,就是通过考察“仁”与其他道德条目的关系,来凸显“仁”的特殊地位。二程意识到“仁”是诸德的全体,可以统领诸德。小程子则借助《周易》的“元亨利贞”中“元”的统帅地位,来阐发“仁”包五常的思想。并且从“偏言”与“专言”区分了“仁”作为具体德目和作为最高道德原则。

“仁”被称为全德。朱子把“仁”称为全德,因为“仁”可以涵盖和统领具体德目,提出了“全德”的概念。朱子把“仁”比做“义”、“礼”、“智”、“信”的长兄,有资格代表这个家——道德德目。白奚认为,从二程、朱熹的表述我们还可以看出,“仁”作为道德总纲的地位是从众多具体的道德条目提升出来的,这个提升过程不是一步完成的,要经过中间许多提升环节。这个过程是自万而四,自四而两,自两而一,逐步把“仁”提升到心之全德的地位。这样一来整个儒学就可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陈淳对朱子的学说又有详细的发挥,认为“仁”是“长众善,专一心”的东西,并且对朱子的“长兄喻”有进一步的发挥。

宋明理学家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白奚指出,他们推进儒学,把孔子、孟子没有完成的事业,以及对他们提出认定的东西,不仅展开了,而且还做到了应有的理论论证。

在讲座的结尾,白奚阐明了“仁”的哲学意义,即“仁”是人的精神境界。这一说法白奚是受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个境界”说的启发。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白奚表示,虽然任何一个道德条目都有精神境界的意义,每一个德目都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方面,但是作为全德的“仁”,它不是指普通的精神境界。例如“忠”、“孝”都是精神境界,但是“仁”不是某一个方面的精神境界,而是特指人能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或者说精神境界的极致。“仁”是一个最高的目标,是可以不断接近,但是不可能登顶或者完全完成。

W020221129465961914024.jpg

在互动交流环节,白奚老师针对“成仁标准是什么?”“人如何成仁?”“仁与内圣外王的区别与联系”“成仁的至高境界可得还是不可得?”等问题与现场听众对话和交流。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反响热烈。(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